-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
2 # 一風2008
國父孫中山先生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硬骨頭文人魯迅先生——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抗日英雄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快走開,沒說夠的傻瓜才有臨終遺言!
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開槍吧,瞄準點,你要做的只是殺死一個人!
春秋戰國刺客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3 # 李飛叨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遺言,滿滿的家國情懷,裡面既有遺憾之意,又有赤子之心,至今想來仍讓人感慨不已。
陸游的家庭是有愛國傳統的,他的父親陸宰,在北宋時期出來做官,南渡後力主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排擠,一生鬱郁不得志。
陸游生在這樣的家庭裡,自然思想受到父親的影響很大。
他在南宋出仕做官後,一直主張抗金和收復中原,而且還因為這個直接向皇帝上書,也曾提出過系統性的北伐建議“先取關中次河北”,想象著作為統治者的皇帝能夠“早為神州清虜塵”。但這一切只能是他的一廂情願,那個時候的南宋朝廷,已經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苟且的偏安東南一隅,金人不來攻打就已經很滿足了,怎能還有渡江北伐、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
即便是皇帝不打壓他,朝廷裡的主和派也把他視為眼中釘!陸游以這樣的心態在這樣的朝廷裡做官,他的遭遇是早已經註定的!
宦海沉浮數十載,陸游曾經為主和派的懦弱而憤怒,也曾為韓侂冑北伐先勝後敗而惋惜,給他最為致命的打擊是在1207年,史彌遠殺了韓侂冑,和金國簽訂了“嘉定合議”,南宋的北伐徹底以失敗告終。兩年後,陸游在憂憤中留下本文開頭的“示兒”詩,離開了人世。
周恩來總理曾這樣評價陸游:宋詩陸游第一,不是蘇東坡第一。陸游的愛國性很突出,陸游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
4 # zj史海拾貝
介紹幾位開國將帥的臨終遺言,感受他們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這些遺言,讀來令人感慨,感人至深。他們是:
△羅榮桓,共和國元帥,曾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1963年12月16日病逝於北京,留下的遺言是:“我一輩子做對了一件事,就是緊跟毛主席!”
△徐向前,共和國元帥,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職。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帥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告訴身邊的子女和工作人員:“我死後一不搞遺體告別,二不開追悼會,三把骨灰撒在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這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言。還有,你們要永遠跟著黨走,貫徹黨的路線,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許世友,開國上將,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85年10月22日,開國上將許世友與世長辭,臨逝之前他留下遺囑:幼時便參加革命 報效生母不足,活著義無反顧為國盡忠,死了必要為母盡孝。我要葬在老母墳邊以盡孝道 。
△鍾偉,開國少將,曾任解放軍防空軍司令部參謀長,北京軍區參謀長。1984年6月24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他的遺囑:“……我死之後,不必補發什麼薪金,我的兒孫們都能自立生活了。我自己也不欠任何賬目。我的電視機、冰箱都作為黨費交給黨——另外,我的警衛員和做飯的保姆工作很積極,生活也很清苦,請給以適當的照顧。同志們,就此永別了。”
回覆列表
一提到有哪些歷史人物的遺言讓人感慨的問題,我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在去世之前留下遺言,而其中一條就是:死後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山水水。周總理認為:人死了,不做事了,還要佔一塊地盤,這是私有觀念的表現。後經請示中央,最終批准同意。後張樹迎、高振普和趙魏三人到北京玉泉山、密雲引水渠等幾個地方檢視,最終也沒有確定撒的方式。最後還是由中央決定,派飛機去撒,由羅青長、郭玉峰、張樹迎和高振普4人執行撒骨灰的任務。撒的地點也是跟據周恩來生前遺願並由中央同意的。
1976年1月15日追悼會結束之後,晚約8時他們一行到達北京東郊的通縣機場,晚8點15分,飛機平穩起飛,分別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雲水庫上空、天津的海河和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口拋灑骨灰。每撒一處都有一定的含義,都能體現周恩來生前的博大胸懷。
第1把骨灰撒北京,與首都人民心連心
周恩來日本留學歸來,與父親在北京居住在一起,後來參加革命戰爭,經常往來於北京,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主持國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外交等一系列重要國家大事,使得新中國逐步走上穩定的發展之路,北京都是見證,所以他和北京是分不開的。
第2把骨灰撒向密雲,難忘治水為人民
周恩來北京西花廳辦公室裡,書架上放著兩架小飛機模型,周恩來說過,我一生關心兩件事,一件是上天,一件是水利。他用飛機模型來時刻提醒自己。北京是非常缺水的城市,滿足不了北京城市供水,以及工業農業發展需要,最終經過實地調研,決定修建密雲水庫。在20萬軍民的日夜奮戰下,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歷經兩年以3000多萬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動遷5萬多移民,終於建成了可蓄水43億多立方米的密雲水庫,解決了北京首都用水難的大問題。
第3把骨灰撒向天津,津門起步鬧革命
1913年春,因四伯父周貽賡從瀋陽調天津任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周恩來隨之到天津,並考入南開學校,從此與天津結下不解之緣。又在天津組織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組織青年進步革命團體“覺悟社”,還曾因投身“五四”愛國運動遭反動當局逮捕坐牢半年之久。在天津結實了很多革命志士和親密戰友,特別是結識了一生的革命伴侶鄧穎超。
第4把骨灰撒濱州 親山親水報母親
周恩來的最後一把骨灰是撒在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口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周恩來生前無數次表達過他對母親的熱愛和懷念。無論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間寫下的《念娘文》(該文現已失傳),還是他留學日本時記下的念娘日記,無不充滿對於生他、撫育他成長的母親的感激之情。周恩來生前曾說過:“人生來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死後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頭田野的,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裡的可以餵魚蝦,營養水生植物,還在繼續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人類才是生生不滅的。”
另外周恩來希望藉助海水把自己的骨灰帶到臺灣海峽,祈盼祖國的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