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殼1~2天。鵪鶉蛋只需17天就孵化出小鵪鶉。剛出殼的雛鶉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要注意保溫。出殼1~2天,籠舍溫度要專保持在35~38℃,以加速腹內吸收蛋黃,收臍良好。屬以後每天降溫0.5℃,一直降至25℃左右時即保持恆溫,另外要適時給鵪鶉開食。
出殼後5-6小時的鵪鶉就會跑,開食宜早不宜遲。開食可用玉米、碎米、麥粉等混合料,能加拌熟蛋黃更好。二、三天後逐漸轉喂全價混合飼料。飼料內加喂少量抗菌素則效果更好,既可防止疾病,又能促進生長。
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汙染,夏季易變質。喂幹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週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
擴充套件資料:
鵪鶉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叢集。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
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
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區域性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溼潤的水草上築巢。
出殼1~2天。鵪鶉蛋只需17天就孵化出小鵪鶉。剛出殼的雛鶉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要注意保溫。出殼1~2天,籠舍溫度要專保持在35~38℃,以加速腹內吸收蛋黃,收臍良好。屬以後每天降溫0.5℃,一直降至25℃左右時即保持恆溫,另外要適時給鵪鶉開食。
出殼後5-6小時的鵪鶉就會跑,開食宜早不宜遲。開食可用玉米、碎米、麥粉等混合料,能加拌熟蛋黃更好。二、三天後逐漸轉喂全價混合飼料。飼料內加喂少量抗菌素則效果更好,既可防止疾病,又能促進生長。
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汙染,夏季易變質。喂幹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週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
擴充套件資料:
鵪鶉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叢集。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
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
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區域性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溼潤的水草上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