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林金喜鵲

    中國歷史上,第一冤其實是孔丘,而冤屈孔丘的就是給他披上“聖人”外衣的各朝封建統治者,始於提出“唯儒獨尊”的董仲舒,高潮於對儒學大肆篡改的朱熹,主要表現在“禮”上。

    孔丘創儒學,唯一目的是理清“長幼尊卑”,達到人際和諧的目標,“禮”就是孔儒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理念工具,屬於道德範疇。

    而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其統治,把孔丘立碑標榜為第一“聖人”,把孔儒學說理念篡改為法律形式的“倫理常綱”,儒學成為徹頭徹尾的統治工具。

    下面重點就說說“禮”。“禮”到底具體指的什麼呢?光帶“禮”字的詞彙就十幾個,可以說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要講清楚這個“禮”可不簡單,一部《論語》其實全是講“禮”的,以理論禮,以仁述禮,以忠孝育禮。

    下面,我結合孔子原話,從禮貌,禮物,禮儀,禮制等四個方面來講“禮”。

    一、禮貌。

    禮貌,即禮的內涵與外在表現,因此講“禮”,必先講“禮貌”。

    孔子原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執禮,肯雅言也”,“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由孔子原話可知,禮貌就是和、仁、敬、雅、真。這是從內心到言行的完整表述,以後別以能說幾句動聽話,就當懂禮貌了。

    關於懂禮法講禮貌的重要性,孔子也是有原話的。孔子原話:“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你有恭敬之心,而不知恭敬之禮法,必然吃裡不討好,灰頭灰臉,兩頭不是人;如果你有慎言慎行的好習慣,如果不懂謹慎的禮法,必然猥瑣,做縮頭烏龜;如果你有勇敢的好品格,如果不懂勇敢的禮法,必然犯上作亂,淪為害人害己的土匪;如果你有正直的好品德,如果不懂禮法,必然淪為不知變通的木頭疙瘩,淪為成功的絆腳石。

    就如何做好禮貌的功課,孔子也是有原話的:“四教,文行忠孝”,意思是講你必須做好文禮、行禮、忠禮、孝禮等四門功課,方可稱為“禮貌”之人;“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意思是,你必然言之以禮法才能立信,恭之以禮法才能贏得尊重,孝之以禮法才會擁有溫馨的家庭生活;“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做好人生功課,詩禮樂等缺一不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思是能做到克己奉公你就有得天下的資格和資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意思是言行必須合禮法,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禍殃。

    二、禮物。

    現代人把收禮物當賺錢的機會,把禮物貴重賤當身份象徵,真的很俗氣,很醜陋,很無聊,很沒素質。禮物的功能,是情感交流的信物,以能表達敬愛敬重為目的,點到為止,美、雅、真等才是禮物的意義所在。

    三、禮儀。

    現在社會,與人打交道,隨隨便便,無長幼之分,無尊卑之敬,很粗野。其實,日常生活,雖然不必要求刻板的禮儀,但基本禮儀還是要講究的。建議政府推崇一套適合當代職業及生活的禮儀規則。

    四、禮制。禮制,就是文明行政文明執法的規範,各行各業的文明規範,社會文明規範。禮,更是當權者的責任,首先統治應該禮民,才有民禮君,君民禮尚往來,民民禮尚往來,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孔子原話:“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意思是,如果當權者長期輕視禮儀建設,整個社會必然失去和諧氛圍;“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意思是,不知使命責任所在就不佩當權;不懂禮法不講禮儀,再怎麼權高位重,也毫無威嚴可言;不善於與人交流溝通,就不會有堅強的團結。

    (蔣榮清,2019.10.2)

  • 2 # 李加呆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名孔丘,講的禮是從道的角度講的,現在我們用最普通的活講,就是尊重,怎麼能生動刻劃這個禮字,所謂禮就是一種規範制度,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做起,做的有板有眼,讓人看的舒服,聽的順耳,具備一種文明感。

    在我們家鄉經常有這樣一段話,叫作"聖人沒走到的地方",這裡的意思是,聖人做事是有一定的準則,你們做的這些事情太沒有道理,粗俗不文明沒有風格。

    根據孔子的言論,禮又分三六九等,上至君王下至臣民,都要透過這個禮字來約束,治國安幫定天下,這裡又把禮字提高了一個大的角度和地位,成了統治者治理天下的大道之禮,所有的臣民都要遵守這個法度,也就是禮,這樣國家才能富強,民才可以樂業,也就是禮的重要性。

    孔子周遊各國四處講學,來到了我們郯城境內,也就是郯城城北,十里堡大橋北邊不遠的地方傾蓋亭,現在大橋南面的傾蓋亭是重修的,早期傾蓋亭被郯城大地震給毀滅了,遇見了當時郯國的大儒郯子。

    二人先禮後言互通姓名,瞭解了各人的身份,然後從儒家的思想,禮儀,以及治國安邦,天下事事非非,展開了激烈的講演,你有來言我有去語,豐富多彩的唇槍舌戰,最後的結果是孔子沒有透過郯子的認證。

    自此稱郯子為師,所以郯城以南的地區,孔子沒有涉足,還沒有進入郯國主城,就原路返回,後來郯城酒廠生產的孔師酒,就是這段典故命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明珠承諾給格力員工一人一套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