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年級四班副班長
-
2 # 豫章節度使
看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唐代以後,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打敗中原王朝併成功入主中原的頻率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周邊各族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層面與中原王朝代差逐步縮小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來簡要談談產生此歷史現象的原因。
政治原因首先說政治。唐朝建立後,經過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兩代的的勵精圖治,相繼掃平東突厥、九姓鐵勒、薛延陀、西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突騎施等周邊部族,被各族尊奉為“天可汗”,唐朝皇帝世代承襲這個尊號。唐朝在這些蠻夷部族的領地上建立了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隴右節度、河西節度等軍政一體的管理機構。
唐朝給這些地方民族的首領封官加爵,並時不時將他們請到都城長安做客,享受大唐的盛世繁華。這些少數民族的很多首領更是直接被唐朝引入中央,授予武將職位,領唐軍和本部人馬作戰。唐朝中後期,許多地方的節度使職位也直接授予他們。
同時,唐朝初期和中期,在青藏高原和滇南雲貴先後崛起了吐蕃帝國和南詔帝國兩個地方民族政權,與唐朝或和或戰,進行著各種形式的交往。
在唐朝對內管理少數民族地區和對外交往周邊民族政權的雙重作用下,中原地區的政治體制、文化藝術、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間流入和影響著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長年累月,經過百年的融合,這些影響開始在邊地少數民族內部起作用。他們紛紛學習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將自己的原始部落制度或部落奴隸制度改造成封建制度,完成了本部族的封建化。
典型如契丹。契丹遊牧於今天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上游。他們的首領在唐朝時被授予單于都護府轄下的松漠都督府都督,並經常與中原王朝的文官武將交往,契丹部族百姓還經常與中原百姓交往。久而久之,靠近漢地契丹人慢慢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開始改頭換面。在唐朝滅亡的那一年,也就是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人首領。916年,
他正式帶著契丹人獨立建國。他不像曾經的匈奴、突厥等部族首領那樣稱可汗,而是直接像中原王朝最高統治者那樣稱皇帝,並建立年號制度,建國號“契丹”。在耶律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統治下,正式建國號為“遼”。耶律阿保機父子兩代對契丹的政治改造,開啟了本民族的的封建化程序。
同樣的事例,還有被唐朝授予“定難軍節度使”一職的拓跋思恭。拓跋思恭還被唐朝皇帝賜姓“李”。他的後代李元昊在1038年反宋自立,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當然,更明顯的例子,就是五代中的後唐統治者是唐末被封官的沙陀人首領。其後的後晉、後漢也是沙陀人所建立的。
總之,唐朝以後,這些邊地少數民族在國家政治體制上較之於唐以前,是取得了飛躍進步了。
經濟原因再說第二點經濟。由於長期和農耕民族接觸,這些少數民族更懂得南方的繁華富庶。屢次南下掠奪中原後,他們不再滿足於搶了一票就跑,而時長期佔領土地,固定化下來。典型如遼國,搶到了漢族傳統領地“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是頗為富庶的農耕土地,可以為遼國帶來大量賦稅。
為了統治這些傳統漢地,遼國創造性建立“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管理契丹人,由契丹人擔任。南面官管理“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由漢人擔任。南北面官同時對遼國皇帝負責。同時,大量漢人官僚進入遼國政府任職。遼國成了一個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在這一行政和經濟體制下,北面官以契丹法律和契丹風俗治理契丹人,南面官以漢法和漢族風俗治理漢人。經過百年發展,南北面官和遼國南北面民族差異漸漸弱化。
科技原因最後我來談談科技上的原因。我們知道,根據出土文物顯示,最遲在西漢,馬鐙已被髮明出來。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馬鐙開始大規模被騎兵使用。馬鐙讓騎兵在馬上更穩了,可以手持更重的長矛大刀和穿戴更重的甲冑。騎兵從原來的的襲擾輕騎兵變成了後來的陷陣重騎兵。這對於馬背上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來說簡直如虎添翼。再加上北方遊牧民族冶鐵技術的進步,與中原王朝的科技代差逐漸縮小。從前在漢代那種“一漢當五胡”的情形在唐朝很少看到了。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強度、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極少能佔到便宜。
因此,經過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長達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大交流,周邊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科技上的代差逐步與漢族縮小,甚至文化差距都不像秦漢那樣大了。由於這些原因,造成唐以後,北方蠻族數次入主中原。
回覆列表
首先,蠻族其實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地處蠻夷之地,無安身之處。真實歷史中,蠻夷也是一個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制度和軍隊,更有自己本來的國土和子民。為什麼會被稱為蠻夷呢,是因為當時統治者認為,其他國家尤其是地處草原的部落國家,淺陋無知,比不上中原正統,還有就是可能那些成為蠻夷之人好戰。
唐代以後雖然屢次被外族入侵,但是最後的結果並不是長治久安,清朝除外。清朝之所以長治久安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學習漢人習俗文化,任用漢人官員。
所以,談不上蠻族進化或者退化,只不過立場不同而已,就比如蠻族之人也可能認為當時中原歷代狡猾。
筆者個人見解,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