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暨陽人也
-
2 # 黃九變書畫
祝允明的書法,尤其是草書,那是相當厲害的。學草書的,沒人不知道祝允明。畢竟想在草書界留名太難了。
自古以來,狂草書法家就少。張旭,懷素,黃庭堅,徐謂,接下來就是祝允明。可見祝允明有多厲害。
祝允明的草書太多,最好的就是《秋興八首》。秋興八首真是絕了。就連傳為張旭所寫的《李青蓮詩序》,也應該是祝允明寫的,不是張旭寫的。能偽造張旭書法,還騙得了那麼多人,足見祝允明有多厲害。“明朝狂草第一人”的稱呼絕不是蓋的。
至於為什麼考不上功名,可能是不會玩科舉遊戲吧。
科舉考試就是玩遊戲,玩的不好,就不符評委的口味。
雖然考試玩不好遊戲,但這反而成就了祝允明。有落魄,有失意,生死看淡之後豁然開朗,就讓祝允明徹底放開了自己,寫出了驚世駭俗的狂草。
沒點人生閱歷,沒點起起伏伏,哪能寫出這種狂草呢?
-
3 # 觀景說史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書法家。他因長像奇特,從而自嘲醜陋,又因他的右手上有枝生手指,故而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
祝枝山與唐伯虎是莫逆之交
唐伯虎與祝枝山是莫逆之交,兩人來往密切,他們上門的時候不需要通報,臨走時也同樣不需要相送。有一次祝枝山去唐伯虎的書齋玩,一進門就要品茶猜謎。
唐伯虎望著祝枝山笑著說:“我正好有4個字謎,你要是猜不出來恕不接待!”說完給祝枝山出了謎面:“言對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說原因;三人牽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祝枝山的科舉仕途坎坷路
祝枝山出生在山西太原,其祖父祝顥是時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因為出生在官宦之家,從小祝枝山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在4歲時就開始臨貼學習書法,不久就可以寫大字。
幾年後祝枝山又開始學習作詩寫文,後來的祝枝山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如此博學多才之人卻在科舉仕途上坎坷一生,難有作為,實在是令人惋惜。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19歲時祝允明考中秀才。他開始力攻古文,同年7月他的長子祝續出生。此後他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成為一名舉人。
祝枝山在後來還七次參加會試,但都名落深山。每一次會試的出局都可以說是對他打擊一次,特別是連他的兒子都中進士後,祝枝山才斷了繼續科舉的念頭。
祝枝山放棄科舉之後,就以舉人選官,在1514年,被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到了1522年,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所以被世人稱之為“祝京兆”,後因升遷無望,不久後就稱病還鄉。
-
4 # 九應
祝枝山是有功名在身的,他十九歲考中秀才,又參加數次鄉試考中了舉人,有了舉人身份便是有了功名在身,是可以做官的。但是一個區區“舉人”,在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看來算不得什麼,他們的終極夢想是走正途,中“進士”,點翰林,如此,才能走入朝堂,一展胸中錦繡。
遺憾的是,中舉人後祝枝山前後共參加了七次會試皆不中,慢慢拖得年紀大了,連自己的兒子都考上了進士,自己還是個舉人身份,無奈只好進京選官,做了地方知縣。
一縣之縣令,堂堂大明七品官,身穿青色鴛鴦補服,頭戴烏紗帽,掌管一地,牧民一方。
但是祝枝山是鬱悶的,兒子比自己官大,大家說起祝縣令,有不知道的,便有人善意提醒:“就是祝大人的父親啊!”,於是恍然,以一聲意味深長的“奧……原來是他!”結束。
所以,這官做的忒沒意思,乾脆辭了算了。
祝枝山善詩文,精書法,又好為人撰寫墓誌,想來做文章水平一定槓槓的,但是他卻前前後後考了七次,也沒考上進士,難道是他水平不行?
錯!祝枝山考不上進士的原因是因為明代考進士實在是太難了!
具體有多難,要從科舉制度說起。
科舉首創於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人才選拔方式,當西方還在以血統論前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了“朝為讀書郎,暮登天子堂”的說法。
在唐代時科舉以詩詞為主,宋代便考經義,到了大明,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於是打明朝的考試就是要求考生作八股文。
所謂八股,其實是文章的格式,考官判卷的時候首先看的就是格式,如果格式不對,哪怕你文章寫得再好,也是不取的。八股之難,不必細說,多少胸懷大才的人中龍鳳就是因為玩不轉八股文而一生庸庸碌碌,潦倒不堪。
祝枝山是幸運的,沒能在仕途一展拳腳,卻在書法一道大放異彩,如今後人看到祝枝山作品,只有五體投地佩服至極的份。試想,若祝枝山考上進士,入朝為官的話,他的書法成就會不會達到如此高度呢?
回覆列表
考不考得中,與有未成著名書法家,並非同一會事。
一是考試內容是否熟習,相應試題有無準備到,對是非中舉中進士關係密切。
二是答卷的文字與內容是否合考試官的胃口,甚至字型書體都有影響。
坦率地說,順利考上甚至考上狀元的,未必能突破書法的窠臼,自成一格。多少進士及第後寫的都是官閣體,書法怎能自成一家?因此,屢試不中,倒成全了徐渭祝允明等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