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龔166916589
-
2 # 龍之怒2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武侯早己在他的《隆中對》中,講明瞭答案。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之地,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豈不簞食壺漿以迎候將軍”
所以說“待天下有變”,為實現“隆中對”的先題條件從荊、益二州分道合擊是戰略手段。所以若曹魏,沒有變故那“隆中對”就無法實現。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會說,“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了。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龐統若不死,蜀漢在人才組合上的優勢很大。至少,國力要強盛很多,不至於後來屢次征伐皆因後繼乏力而功虧一簣。
龐統的作用非常重要,龐統的死亡為後來蜀漢屢遭挫折埋下了伏筆。
即然有語,“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咱們就把劉備的兩位頂級謀士,諸葛亮與龐統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看看兩人在戰略謀劃各有何不同。
諸葛亮儀表堂堂,舉止高雅,才名遠播,眾人都很敬佩和認可。
龐統其貌不揚,雖有才名,但言行狂放,為眾人不喜,真正認識到他才能的人很少。
諸葛亮為劉備設定的戰略主要體現在《隆中對》:
隆中對的主要觀點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盤據荊州,西取川蜀。
而龐統對這個荊益戰略有自己的看法: 龐統認為,荊州地區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人力物力都比較饋乏,開創事業的重點應該放在益州。
劉備這人比較虛偽,想假裝寬仁善良,保持自己的形象,但被龐統毫不留情地揭穿了:
“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亂世中沒有誰能夠靠裝逼獲得成功,先要不擇手段獲取實利,有了資本,再裝逼才是正道。 你只顧裝,別人取了,你就沒資格裝了。
劉備認為龐統說的很對,於是,就西取西蜀。
在劉備向西川進發的途中,劉彰到涪城來犒勞軍隊,龐統給劉備出主意: 在宴會上抓住劉彰,然後率軍直驅成都,益州唾手可得。
這太刺激,一向擅長裝仁善的劉備接受不了如此畢露野心的方式,拒絕了提議。
劉彰踏上返回成都的路途,劉備後悔了,又向龐統詢問對策,龐統為劉備設定了上中下三策:
上計:立即率人馬循著劉彰的返程突襲成都;
中計:假意回荊州,將守關的川將詐到營中擒住,奪取關防,開啟通往西川的門戶;
下計:退還荊州,以後再找機會。
劉備這個人過分愛惜自己的虛名,都已經做好奪人基業的打算,還要偽裝仁義,他就採取了中策。
但正是因為劉備這種完全沒有必要的虛偽,把龐統給害了。 取中策,雙方明刀明槍地幹,川蜀也有能人智士,落鳳坡設下了埋伏,射死了龐統。
諸葛亮與龐統在戰略上確實很大不同之處,這是由他們的政治操守決定的:
諸葛亮有政治理想,他的志向是興復漢室,符合劉備這個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用來扛起一面正義的旗幟。
而龐統則比較實際,對漢室沒有興趣,也缺少政治操守,只講實利,善施詭計。龐統很符合劉備內心的實際圖謀。
守荊州,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諸葛亮這個政治家很適合這項任務。
取西川,則需要不擇手段的陰謀詭計,所以,用龐統這個陰謀家更合適。
但劉備這次裝逼失敗,把自己也裝進去了,龐統戰死,劉備遭到重創。
龐統之死宣告了劉備一統天下的遠大計劃徹底破滅。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取下西川,荊州可保不失,也就沒有了後來彝陵之戰的慘敗。
失荊州,敗彝陵,這兩場戰役,不但使劉備的蜀漢集團丟失了重要的戰略地域,還傷亡了大批軍隊,而大量人才的損失更是令人痛惜,導致了蜀漢在以後的競爭中,人才捉襟見肘,青黃不接,在鼎立三足中始終處於最弱一方。
假若龐統不死,劉備集團可以有多種組合:
成都:劉備
荊州:諸葛亮+關羽+趙雲
巴中:法正+張飛
雍涼:李嚴+馬超
漢中:龐統+魏延+黃忠
上庸:劉封+孟達
再能夠合理使用原川蜀劉璋部下的人才,效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曹操在雍涼的兵力很難應付,而孫權也不敢偷襲荊州。
龐統之死,確實對蜀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統天下也並非夢想。
-
4 # 時光淡忘記憶
因為老婆的交流啥都可以,都是之前的最主要的就是嗯。現在誰重要的事情就是就是要把那個150那個娃居然還咬你挖機弄到裡邊兒弄過來了。聽說了。錢
回覆列表
演義。
龐統在三國時代,被司馬徽奉出名的,從實際情況看,不過是呂布手下的陳宮。最先他想投孫權,孫權沒有主動邀請,想投曹操見他面不驚人,不理他,結果給曹操出了個壞點子(鐵索連船)被周瑜火攻全部燒光(起火後船折不開)。除此以外龐統的業績在演義中,沒有見過經傳。
只要看一點,龐統並非髙人。作為一個髙級謀士在戰爭中,最起碼的能奈,能保全自已的安全。而龐統連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歿在落鳳坡。還談什麼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