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笨蛋71898884

    提問的人,你成年了嗎,成年了就可以自己去,或與朋友去,儘量不驚動家人,為何,成年人了,有些事情,自己可以擔當就自己去,父母都是老一輩,不是很理解看心理醫生這個事情,在他們眼裡,可能覺得,只有心理變態才會去看,但,事實不是,需要看心理醫生,其實是獨生子女裡最容易發生,因為沒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鬱悶,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暴躁,都是導致心裡難受,沒人傾訴,這時候,就需要心理醫生,家人不可能成為你的傾訴垃圾桶,我們很多人都不可能跟父母成為朋友一樣的人,尤其是80後,父母一直都是你的父母,他們的思想不接受心理醫生這個事,所以,如果你是80-90的人,你如果與父母不是朋友一樣的關係,請自己去,或跟閨蜜去,如果你跟父母說,只有,你父母以為你得神經病,不是去看心理醫生,是帶你去看醫生,且會過分擔心,過分緊張,導致你更焦慮,可能導致放棄去看心理醫生,如果你未成年,你可以試試找身邊理解去看心理醫生的親戚,親人,最好更你非常親密的人,跟他們說,讓他們帶你去,之後讓他們試探你家人對看心理醫生的看法,如果可以,那就坦白,說明自己的心裡難受,需要心理醫生解決,如果不接受,那就請哪位親人繼續帶你去,如果你身邊沒,那就找你老師,友善的老師,先跟他們說,如果都沒,那,你就直接你認為比較容易溝通的媽媽,或爸爸溝通先,這個,其實,心理精神病,很多人都有,看嚴重不嚴重,有問題就及時解決,不要弄到自己覺得頭痛那刻才去,那時候已經是嚴重了。

  • 2 # 暖馨心理

    如果您還在學校,可以先尋求老師和學校的幫助,很多學校都會配備的有諮詢師。也可以告知父母自己不舒服,但不清楚是哪裡,讓父母帶你去醫院檢檢視看。華人一般都更重視身體疾病忽略心理疾病,這樣醫生看後可以幫助你去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和方法,醫院一般也會有各種心理量表可以測試出部分情況,如果再需要心理諮詢,父母相對更能接受。

  • 3 # 執拗的萌小呆

    關鍵還得看你父母的情況,如果很開明,善於於你溝通和交流,就直接說。如果父母古板,不能體會你的感受 ,自己悄悄攢錢吧,現在正規醫院都有心理醫生。不過心理問題,還得靠自己,別的都是輔助而已。平時和朋友多交流,或者找個發洩的方式,旅遊、購物、吃東西…分散注意力,少思多動,做點喜歡的事情。世間不易,放過自己吧。

  • 4 # 美好如意吉祥

    自己就可以去呀。是考慮掛號費和診療費的問題嗎?其實你不必糾結,父母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你有什麼無法言表的心思,完全可以很信任的跟父母談一下,他們不會笑你,只會更加關心你,與你一起面對,一起解惑。放下負擔!

  • 5 # 老虎姐靠自己才是王道

    看心理醫生,非常正常呀,就告訴父母這段時間壓力大,看看心理醫生聊聊天傾訴自己的內心壓力,幫助你走出壓力給你帶來生活煩惱,現在看心理醫生,身體健康就是哪裡都不舒服,就看心理醫生

  • 6 # 破迷開悟13

    你就說你咋回事吧,是學習壓力大呢還是兒女私情那種事,還是感覺抑鬱了?我是免費的心理醫生,不要錢,可以給你疏導一下。

  • 7 # 小舍言

    你好,從所問問題的語氣中,可以感覺到你還是一名學生吧。

    不知我的判斷對不對。

    你說“真的感覺撐不下去了!“,可以感覺到,你在努力的和自己的心理問題做著抗爭,並盡了最大力量想從那種陰暗處走出。但是,我更能感覺到,你現在有些力不從心,那種精神上的痛苦,讓你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其實,這也是心理上有問題的人的一個特點,自己感覺非常的痛苦,而周圍的人卻看不出來,仍以為你是一個很健康的人。

    如果你感覺“撐不下去了”,很痛苦,並影響到了你的日常生活了,去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的幫助,是有一定益處的。

    此時,你也更需要來自父母和親朋好友的理解、支援,所以,把自身狀態勇敢的和父母說出來,並取得他們的理解,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是有幫助的。

    建議找一個父母都在的時間,和他們安靜的坐在一起,向他們說說心理話,勇敢的說出目前自己的心理狀況,甚或自己的煩惱所在,並把自己想去看心理醫生的想法提出來,徵詢一下他們的意見,我想一般父母都是會理解你的。

    假若父母並不理解,而你又非常的痛,那就更要找到一些專業心理方面的人,來幫助你的。

    心理上的痛苦,比肉體上的痛苦會讓你感覺“痛”百倍。願你儘早的走出來,祝福你。

  • 8 # Hello—心理菌

    首先明確一點是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近代心理學越來越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醫生也成為了人們物質生生活剛需背後的精神剛需。不知道您所在城市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在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看心理醫生過上幸福的生活已然成為新時代下的新型治癒方式。

    其次我認為看心理醫生是正視自己心理問題的第一步,其實根據近代心理學對心理問題的研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心理健康,處在亞健康狀態,及早的問詢相關心理醫生尋求解決辦法才是解決之道。

    再次,身心是合為一體的,心理問題的淤積也會反映到自己身體層面,表現為一些身體方面的疾病。

    最後,心理問題既然自己已經覺得不能忍受了,希望您儘早干預,父母如果經常和自己交流,也可以找他們傾訴,提出自己的看法(就醫),如果無法有機會進行有效溝通也可以到社群尋求幫助,現在社群都配備相應的志願者,在學校就讀的學生也可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教師及時干預。

    祝您早日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

  • 9 # 心理醫生小蔣

    “心理求助”的操作性定義是:“客觀上存在心理困擾者,以解決問題或解除痛苦為目的,向個人之外的力量尋求幫助的過程”。

    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幾點是:

    “客觀上存在心理困擾的人”,有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也有不知道的。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自知能力越低。

    “求助”的是需要解決的,給自己帶來心理痛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性的生活問題。

    “個人之外的力量” 不一定限於專業人員,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家長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老師和學校。

    心理問題從發生、出現、表現、應對到求助,是一個縱向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決策——階段”模型將心理求助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問題知覺

    就是當事人認識到自身存在心理問題。認知能力較低的孩子,是依靠監護人,也就是家長來覺察和判斷是否有心理問題的。

    如果父母認同了孩子很痛苦,尤其是學習狀態出現顯著變化,意識到孩子真的可能有心理問題,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自助評估

    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常見的第一反應是自己想辦法調節。不同年齡的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不同,超出自己的能力就要依賴家人。而低齡的孩子連自我覺察能力都很低,更別說自我調節,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在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和家長髮現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行的時候,即進入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他助評估

    家長決定求助於家庭之外的力量幫助孩子後,會有一個判斷向誰求助的決策過程。求助的物件可能是其他家人,朋友,學校和老師,也可以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

    在心理求助的三個階段中,都存在家長不帶孩子見心理醫生的可能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忽略有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外部線索。

    對於孩子心理問題的覺察,經常要利用外部線索,比如情緒不對頭,和周圍的人衝突頻繁等。對於孩子而言,在學校裡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家庭,老師其實是問題線索的主要提供者,然而家長很可能不願意接受,不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心理障礙,反而認為老師推卸責任,拒絕和厭惡自己的孩子。

    忽略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家長缺乏基本的心理衛生常識,不清楚孩子的哪些表現屬於障礙性問題的範疇。

    2.家長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家長如果認為孩子的問題沒有那麼大,是他們能夠解決或應付的,不但不會求助,連自己都不會施以援手。比如孩子不肯上學,那就不去,但是警告孩子不上學的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以此逼他們去上學。

    或者家長憑藉自己的經驗,認為孩子的問題是階段性的,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鬧彆扭,過一陣兒就好了。

    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很強,自認為有能力幫助孩子調整過來,所以沒有必要求助。

    3.過於擔心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以及接受治療的“社會容認度”。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關乎顏面。有的父母很在意孩子的發展,比如學習成績,才藝水準,在學校是否擔任重要職務等,都與自己和家庭的面子有關。

    自己的孩子不如親戚朋友或者同事同學的孩子優秀已經是個“痛點”,更別說出現心理疾病,還要去看心理科,甚至還要服藥治療什麼的。

    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明顯障礙後,還是要找學校和老師,而不想去找心理醫生。

    4.考慮接受心理治療的“成本”。

    “投入”與“產出”的經濟學定律,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家長決定是否帶孩子去見心理醫生,也有這方面的思考和決策。

    家長考慮到的“成本”,可不單單指金錢,更包括時間、社會形象、親友的擔心、個人的自尊等。

    有些問題嚴重的孩子,很可能需要休息,甚至休學,耽誤上學的時間,是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的。

    還有如果孩子要接受心理治療,家中的長輩、親戚朋友很可能會擔心,辛苦帶大的孩子竟然出現心理異常,父母自身也難以接受。

    5.懷疑心理治療的有效性。

    對心理治療的過程缺乏瞭解,不認為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家長之前接觸過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印象不好;或者從親戚朋友那裡聽到的消極意見,對心理治療有效性質疑。

    以上各方面,都是導致家長拒絕帶可能出現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孩子去見專業人士的常見原因,值得大家思考,也很希望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加大面向家長的宣傳。

    孩子出現障礙性問題,有著複雜的原因,個人的心理特點,漫長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學校生活,意外發生的創傷事件,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接受心理治療的孩子,自然需要學校和老師作為積極的外部資源,協助他們慢慢戰勝心理障礙,繼續完成學業和成長任務。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障礙,家長帶孩子積極接受診斷和治療,和學校以及老師友好合作,才是理性和明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QOO Neo換“芯”855,是清庫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