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大明開國之後,太祖朱元璋最深惡痛絕的一個姓氏,莫過於泉州蒲氏,下令全族牽連,將蒲氏一族充軍流放,男的世代為奴,女的世代為婢,永不翻身。

    要說朱元璋也不是個無理之人,他懼武官、恨文官,興起大獄,但也不至於牽連全族,就算是藍玉、胡惟庸這些,最多也就是滅門了事,還不牽涉已經那些已經出嫁的,可是他為什麼痛恨蒲氏,要讓這個姓氏永世不得翻身呢?這一切還得從南宋末年說起了。

    在南宋和蒙元聯手,一起滅亡金朝之後,南宋理宗“端平入洛”失敗,讓軍事強盛的蒙古人看出了南宋的軟肋,於是逐步南下侵吞大宋土地,在經過了合州之戰、襄樊合戰後,南宋的軍事力量急劇消耗,而蒙古在忽必烈的主持下,實力越來越強大。

    鹹淳十年,宋度宗去世,其次子趙隰即位,是為宋恭宗,趙隰年僅兩歲,大事全交託於宰相賈似道,此時的蒙古大軍一路南下,連破安慶、池州,越過長江,直奔臨安而來,賈似道抵擋不力被撤職,趙隰即位不到兩年,蒙古大軍攻破臨安,俘獲了趙隰。

    而在臨安陷落之前,垂簾聽政的太后謝道清已下詔天下勤王,還想著像北宋末年那樣,再出現個“中興四將”,可是應詔而來的只有少得可憐的兩支軍隊,一支為郢州張世傑,一支為贛州文天祥,其他的不提也罷,不過這兩支軍隊雖然人少,卻趕在蒙軍進入臨安前,救走了趙隰的哥哥趙罡、弟弟趙昺,保留了南宋火種。

    兩王在陸秀夫和張世傑的保護下,風塵僕僕地來到了溫州,建立起南宋流亡小朝廷,幾個月後,在臨安和蒙古人議和以拖延時間的文天祥來到了福州,可是好景不長,雖然臨安沒了,蒙古精銳騎兵也不再追了,可是急於立功的漢奸張弘範率水軍繼續追擊南宋殘餘。

    此時的小朝廷卻不思抵抗,而是直接下海逃走,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內亂黨爭,所謂的“宋末三傑”: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三人無法同心協力,還是陷入了勾心鬥角的內鬥之中,不論如何,南宋軍民還是選擇避開鋒芒,乘船南下泉州,也就是在這泉州,遇到了本文的主角:泉州市舶司蒲壽庚。

    此人是來宋經商的阿拉伯人後裔,家族在廣州、泉州一帶經營日久,根基極深,蒲壽庚壟斷泉州香料生意長達三十多年,而這海外生意最怕的就是海盜,所以配套的戰船兵甲也是必不可少的,蒲壽庚囤積了大批戰船軍備,這些對家底見空的南宋流亡朝廷來說,那是瞌睡遇上了枕頭,剛好了。

    一開始,蒲壽庚對張世傑等人還是十分恭敬的,不但願意提供戰船士兵協助,還希望南宋將朝廷就立在泉州,抵抗蒙古大軍,可是張世傑不願,一來他懷疑蒲壽庚的真心,擔心他是借安撫為名,行出賣之實,二來泉州也不是張世傑的目的地,他希望繼續南下,直達天下至南的廣州,在那裡立國。

    雙方你來我往都爭不出個所以然,這時張世傑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他趁蒲壽庚不在的時候,強行將泉州外港的所有戰船物資打包帶走,蒲壽庚回來後聽聞此事,十分氣憤,認為南宋背信棄義,於是率領自己的水軍出海,直接把南宋船隊給打了個大敗,還屠盡了留在泉州的南宋子弟宗室萬餘人,並歸降元朝。

    蒲壽庚雖然是因為張世傑搶了自己的家財而發難,可他做事太絕,連一點情分都不留,何況趙罡、張世傑等人還是自己的上司,不顧天地君親師五倫,卻一定要將他們趕盡殺絕,手段之狠辣可見一斑,也足以證明當時張世傑對蒲壽庚的看法,實際是沒錯的。

    當然蒲壽庚的下場還好,降元后官至數省管事,其三子也身居高位,可是天道輪迴,報應不爽,蒲壽庚的家族在宋元之際顯赫一時,卻在元朝末年,因與朝廷爭利,引起了阿拉伯他人與蒙古人之間的種族衝突,蒲氏一族被大肆屠殺,以“斬首於豬槽”的穆斯林最具侮辱性的刑罰處死,只有部分躲在外地的族人倖免。

    但就是這些人,在緊接而來的大明王朝中,也因其祖先的殺孽而得到報應,朱元璋登基後,痛恨蒲壽庚協助蒙古人打贏崖山海戰,在他看來,蒙古利在騎兵,水軍不行,崖山海戰能贏主要在於蒲壽庚的泉州水軍上,且家族依靠漢人發達,在最後關頭又背叛漢人,如此無恥兩面三刀之人,其後裔又有什麼資格生活下去。

    於是朱元璋下令蒲姓族人不準讀書入仕,就連苦累的農民也不給他們做,只允許為奴為婢,做社會最下等的階層,男子貶為奴婢,女子罰為娼妓,為了避開朝廷的追捕,一些僥倖逃亡的蒲姓族人不斷流亡,不斷改姓,一輩子只能過著暗無天日的逃亡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自身實地角度出發,你覺得讀書最大的好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