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瑞雪平
-
2 # 一個換不出去的故事
很少在文章裡鄭重其事的講故事,一是因為我這個人比較感性,動不動就習慣性抒情;二是由於我不太擅長講故事,至少寫小說的時候是這樣,總是無法講好故事。之所以忽然想寫點小事,是因為,這個小細節確實在我心裡留存了很久,卻深深地溫暖了我。
今年元旦前,我不小心用陽臺上的晾衣杆戳傷了自己的腳,導致雙腳腳面都呈現出一個半圓形的印記。
當時我並沒有在意,後來用碘酒清理傷口,才發現已經戳到肉了,受傷的面積又大又深。常識告訴我,這麼深的傷口,是要去打破傷風疫苗的。但當時已經接近半夜12點了,我就比較懶得動,想著明早去打,反正傷口也消毒了,應該不礙事。
後來還是在一位朋友的生拉硬拽之下才去了醫院,到了醫院被醫生檢查過後,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並不僅僅是打破傷風、包紮那麼簡單,我這個傷口必須要縫合。
我從小就是個怕打針的人,打吊針必哭,甚至連看都不敢看。後來又做過兩次小手術,深知打麻藥的針比其他針的痛感要強烈得多。
所以,一聽到醫生說要打麻藥、縫針,我就慌了,甚至想著,要麼就自然長好吧,不管怎麼樣破傷風還是會乖乖打的。
我正在猶豫之中,誰知夜班醫生瞬間變得很不耐煩,說“打不打破傷風、縫不縫針都是你的決定,反正不打破傷風可能會死,不縫針一個月也好不了,也不是我們的責任。”
額,聽到他的話,我瞬間有點火氣。我從來也沒有說自己不想打破傷風啊,只不過對於縫針有些猶豫而已。
就這樣,我決定和醫生剛著,索性就不縫針了。於是,交錢、排隊、試敏、等結果。誰知道等到快凌晨一點,結果出來了,萬年沒過敏的我,竟然對藥物過敏了。
拿著結果跑去問大夫才知道,原來只有中國產藥需要試敏,過敏就不能注射了,進口藥無需試敏,但是醫院裡沒有。好嘛,折騰了我一晚上,破傷風沒打上,還白捱了一針和一通“懟”。
灰溜溜地回家後,我只能期盼明日早點到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打車去了另外一家醫院掛急診打針。
這次我留了心眼,提前查好了是否有進口藥。到了醫院發現外科急診並沒有什麼人,和醫生說了情況後,他並沒有急著幫我開藥讓我直接打疫苗,而是拆開紗布看了看情況.
然後他沉吟了幾秒鐘說:“你這個傷口很新鮮的,還是可以縫合的,你放心,縫合了以後比較利於長好,也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女孩子,夏天要穿涼鞋,要是不好好縫上,不僅癒合得慢,還會不好看。”
我當即對這位上了年紀的醫生有些欽佩,我之前和他描述了昨夜的情況,表示自己怕疼不想縫合。但他當即抓住了女孩子的要害——愛美。
是啊,為了美,我也不會讓我腳就這麼敞開傷口肆意生長了。於是,在他溫柔的勸說下,我竟然自動自覺地坐在了手術臺上。
當然,我還是有點緊張,畢竟昨晚有朋友陪伴,今天可是我一個人來醫院的。
正在我惴惴不安的時候,這位年長的男醫生忽然叫來了幾位年輕的白大褂,個個長得筆挺清秀,只見他一邊忙著手裡的操作,一邊向我介紹道:“這幾個都是國外留學的高材生,現在在醫院實習,應該和你年紀差不多。”
於是,我一邊看著鮮肉,一邊聽著醫生話家常,不知不覺就被打了麻藥。小時候,我對麻藥的針是很敏感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
果然啊,還是“美色解千愁”。打完麻藥後,醫生就招呼那幾個實習生離開了,獨他一人麻利地在我腳上“穿針引線”,很快6針就縫好了。
要知道,在我內心裡,縫6針是多麼大的障礙啊,簡直是不可逾越的鴻溝,然而在這位老醫生的溫柔引導下,我卻很平靜地接受了縫合。
之後,他還幫我開了日常換的藥,耐心地教我如何換藥。聽說我很快要啟程去三亞玩,他更是囑託我不要沾水,還說臨行之前一定要再找他換次藥。
那種貼心和溫柔,讓我瞬間忘記了對打針的恐懼,後來獨自去另外的診室注射破傷風竟也不覺得很疼。據說那個破傷風注射起來還是很疼的,小護士專門囑咐前來注射的人要半坐著,不要因為疼痛而亂動。
就這樣,前一晚還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竟輕鬆的解決了。我記得那天北京忽然降溫,室外特別冷,我走在路上,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分享這段經歷。朋友感慨道,這就是人與人的差距。
事後想想,這大概就是一種做人的學問吧,雲淡風輕的溫柔遠遠好多機關槍式的攻擊,我自己本來就是脾氣比較衝,點火就著的人,但我周圍的人覺得我很溫和。
大概只有特別熟悉的人,才會知道我的溫柔並非一種本能,而是一種情緒控制。我一直在努力把心平氣和演化成一種習慣,因為我覺得在任何情況下保持情緒穩定的人,是特別厲害的。
這種情緒穩定,並非意味著隱忍、委曲求全,而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化骨綿掌的大氣,而且這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處事方式。似乎扯遠了.
總之,我就是覺得,能在看病的時候遇到一位溫柔負責的醫生,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回覆列表
在看病時,醫生和護士的語言,語速,慎獨嚴謹,表情都會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是病人滿意度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完全讓病人滿意的醫生護士很少,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往往針對病症就看病而看病,很少顧及病人的心理需求,如被關愛被理解耐心答疑解惑等,這與我們國家醫療體制有關,與看病難看病貴有關,與醫生護士的職業素養有關,與病人家屬的個人修養更加有關,這個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會出現更多的好醫生好護士,病人滿意,家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