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訊息稱:在疫情期間,微信用掉1400億個二維碼。一年按照用掉6000億個。有網友提出疑問了,我們經常用的二維碼會在有一天用完嗎?這不,騰訊馬上回應了,並給出計算方式:二維碼的方式使用25*25排列,除去總於定位的方塊和冗餘糾錯的方塊等,剩下的478個方塊。二維碼的黑白色快相當於計算機需要中的0和1,那我們排列組合一下,不難得出:這478個小方塊理論上一共可以組合2^478個二維碼。2^478/6000億=1.301×10^132年,這是多少年,自己腦補。所以,得出的結論是:
-
1 # 電商老煙槍
-
2 # 白毛拆解
首先可以告訴你,二維碼的數量肯定是有限的。以一個V40的格式來說:它的畫素是170*170。那麼它的個數就有2^(177*177)個數量級。大家可以用計算器算這個結果。應該沒有哪個手機可以算出來吧。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具體是有多大。但是我知道這個數量級非常大。所以不用反應二維碼被用完。說到二維碼,我到想給大家科普一下二維碼的原理。
----------分割線------------
這裡我只是做簡單的原理科普。就是怎麼儲存資訊的。裡面的校正啊,糾錯啊,等等我就不做說明啦。
先說一下二維碼上面的三個大黑點。哪個就是攝像頭位置探測點。假如你把那三個黑點遮擋一個,二維碼就是不會被識別的。所以之前那些塗單車的二維碼噁心人的東西。你們也知道吧。
再來說說二維碼存資料。例如現在有八個方塊。塗黑表示1,塗白表情0。現在我把8個格子塗成:白黑黑白 白白白黑也就是0110 0001 這個就是16進位制的:61。轉化為ASCLL就是小寫字母a。是不是很簡單。雖然原理很簡單,但是裡面還有好多其他東西沒有說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百度一下。說了好多廢話,差點忘記正事了。
-
3 # 雲遊霧裡櫻兒遠方的詩
作為二維斑馬 (erweibanma) 的忠實使用者,可以負責任地回答:會有也不會有。會有是因為動態二維碼仍然工作,但是動態二維碼已經不能被編輯並且不能追蹤資料。不...
-
4 # 機械之名
二維碼從發明出來到現在人們生活中,從社交加友到超市購物,從掃碼乘車再到各種識別,連街邊賣菜的大伯都使用上了二維碼。這種無現金的支付方式,除了方便省時外,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小偷“浪子回頭”,保障了百姓的人身財產安全。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二維碼使用都在中國,早在2016年中國二維碼平均每天的使用量就已超過15億次。二維碼的火爆讓中國跳過了歐美國家的刷卡支付時代,直接來到了移動支付時代,鮮為人知的是改變中國支付方式的人,二維碼的發明者其實是日本人。
追溯二維碼的歷史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它的前身一維碼。
最早的一維碼
一維碼就是超市結賬時營業員刷的條形碼,1949年美國發明家伍德蘭從摩爾斯電碼的點和線段中獲得靈感,發明了粗細不同的環狀同心圓碼,具有編碼識別功能,後經改良變成條形碼,並於1951年獲取專利。
伍德蘭
受制於當時科技,識別條形碼需要一個500瓦的鹵素照明燈和巨大的光學聲膜裝置,如果應用在商品上,反而把事情變得更復雜,不如手記方便。
到了1952年,該技術就以1.5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了美國Philco公司。
第一個條形碼商品
隨著人類科技指數爆炸式地發展,終於在1974年的6月,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超市裡,賣出了世界上首個印有條形碼的商品——口香糖,從此條形碼遍地開花。
條形碼原理
它的原理很簡單,條形碼上的黑色條紋吸收了大量光線,白色條紋反射了大量光線,掃碼器的紅外光經過條形碼區,會形成粗細不同的反光紋路,再經轉換器變成電訊號,然後將早已輸入計算機的商品身份與之匹配,識別簡單高效。
然而,條形碼只能橫向編碼,長度有限。在物流管理和海執行業,條形碼最高可以達到30位,標記商品足夠,但想對商品進行描述就太困難了。
為了解決高精度汽車零配件的資訊匹配問題,例如原材料、規格、封裝時間等,條形碼的容量已經難以滿足。於是,1994年日本電裝公司的工程師原昌巨集帶領團隊,發明了現代的二維碼。
原昌巨集
如果說一維條形碼具有類似身份證的身份識別功能,那麼二維碼不僅可以識別身份,還可以描述一個人的身高體重、興趣愛好、健康程度等資訊。
不同於一維碼,二維碼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進行資訊編寫的,有著更強的多級糾錯能力和識讀能力,儲存容量遠超一維碼。最低格式的二維碼是21x21格式,共有441個格子,每個格子只有黑或白兩種選擇,再減去二維碼固定數量的192個角落的定位框。理論上,21x21格式的二維碼有2的249次方種組合,這個數字有75位。
按照中國人每天掃碼15億次計算,需要1600000億億億億億億億年才能掃盡(7個“億”),而地球至今才只有46億年,宇宙138億年,宇宙預期剩餘壽命1400億年。
所以完全不用擔心二維碼刷完,刷到海枯石爛,宇宙毀滅都刷不完,然而這還只是以21x21最小規格來計算的,最大177x177規格的二維碼,難以想象這個數字有多恐怖。
然而,原昌巨集及其公司當初想做的只是一種二維碼的公司內部管理體系,並未想到背後還有如此巨大的商業價值,所以當初放棄了對二維碼專利費的索取。
若每人使用一次二維碼就繳納1分錢的專利費,原昌巨集早就可以躺在家裡數錢了。
在如今這樣的資訊時代,二維碼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街上賣菜的商販、還是賓館飯店的前臺,隨處可見供顧客掃描支付的二維碼。有人就擔心,二維碼有沒有被用完的那一天呢?
二維碼最初是由日本一名叫做騰弘原的程式設計師發明的,他出身於日本Denso Wave公司,這家公司是日本電裝株式會社旗下的子公司。日本電裝的主要業務是給豐田供應汽車零配件,如今還保持著全球第二大汽車零件供應商的地位。
由於高精度的汽車零配件需要匹配很多資訊(原料來源、產地等),而傳統的條形碼資訊容量很有限。如何在零件標籤上儲存更多的產品資訊,成了日本電裝需要攻克的難題。騰弘原所在的DensoWave作為日本電裝旗下負責資訊科技的子公司,承接了這項攻關任務。他帶領團隊經過兩年的研究,終於將標籤上的一維碼(條形碼)升級成二維碼。過去的條形碼只能儲存20個日文字元,很難滿足庫存管理的需要,而新的二維碼可以儲存5000個日文字元,資訊儲量一下增加了250倍!
二維碼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現在不僅能儲存文字資訊,還能儲存影象,網址連結等資訊,其具有編碼密度高,資訊量大,可靠性高,編碼範圍廣等優點,同時二維碼也可以加入保密措施,比如有些二維碼,只能用專用裝置進行掃描,用其他裝置掃描,就會出現一堆亂碼。
那麼二維碼究竟有沒有可能用完呢?拿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矩陣碼舉例,我們可以簡單把二維碼看成是n*n位,分別代表橫行的點數和豎行的點數,比如說是3*3,那麼這些二維碼就是由9位二進位制組成,為什麼說是二進位制,因為二維碼只有黑點或者白點,它們分別代表1和0,每一個點都有黑和白兩種變化,結果就是3*3的二維碼最多有2的9次方個,也就是512個,如果不夠用的話就接著加位,加到4*4,甚至更高,每一次加位點就會變小一些,在人眼不可識別的微小的密度點下,n值可以取到很大很大,二維碼的個數更是不可估量。
而且,現在一維碼還在超市等地方使用,二維碼怎麼可能使用完呢,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或許等不到二維碼使用完那天,就會出現新的技術來代替二維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