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尋根拜祖
康熙皇帝曾經六次拜謁明太祖朱元璋,並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禮。雖然題幹說法誇張了點,但作為皇帝多次參拜前朝皇帝,在歷史上確實比較罕見。康熙這麼做,其實是有很深的政治目的。
一、收服漢人之心,顯然自己正統之位滿清以少數民族,統治以漢人為主流的中國,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人心不服。雖然但康熙年間,天下早已大定,但反清復明的思想並未根除。稍有不慎,仍有可能引起社會動盪。
三藩之亂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吳三桂等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滿清統治,但至少釋放了一個訊號:想讓漢人臣服於滿清,任重道遠!
康熙拜謁朱元璋,一方面顯示他偉大的胸襟;另一方面等在告訴天下人,他是明太祖的精神繼承者;同時也在暗示,從今而後,滿漢一體,我愛新覺羅就是漢統的合法繼承人,不要拿我當夷族!
二、告誡滿清貴族,滿漢一體是統治長久的根基滿清入關後,上層貴族對漢人及漢文化,存在天然的敵意和對抗。自順治帝開始,皇族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要想長久統治中國,主動學習漢文化,主動消弭滿人與漢人的矛盾,成為當務之急!
但滿清作為勝利者,要想在觀念上得到改變,是比較難的,阻力太大。康熙拜謁明太祖皇陵,就有這層含義。康熙以他對朱元璋的屈膝,強迫滿清貴族對漢文化低頭!
應該是,康熙皇帝很明智,他的示範作用,比任何強制的法令都管用。而他拜的僅僅是漢人的一個偶像,得到的確實滿漢兩個民族的共鳴!
三、他個人對朱元璋的崇敬朱元璋從一介貧民到九五之尊,開創了三百年帝業,是中國歷史上大有為之君。
康熙漢學造詣深厚,想成就滿清超越大明的功業,朱元璋就是他本人學習的榜樣!
所以,康熙六拜明太祖,既有個人的崇敬,又有很深的政治目的!
-
3 # 總有一句話賊走心
我是啃書菌我來回答。
康熙帝拜謁前明皇帝陵墓顯然不是出於什麼深厚感情,是做給“外人”看的。
一、封建王朝收服民心,最重要的就是顯示統治的合法性,君權神授,一脈相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從曹丕假惺惺的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到拿破崙霸氣的從羅馬教皇手中奪得王冠自己戴上,玩的都是一個把戲——由於你的統治不力,失去民心,我是上天派來取代你的,因此我貴為“天子”。
二、滿清能以數萬兵力入主中原,完全是因為明朝後期內憂外患一齊爆發,再加上萬歷北韓之役掏空了大明國力,前明遺民還是對大明懷有深厚的感情。滿清入主中原的時候,由於前期過於粗暴,又是江陰十日又是嘉定三屠,征服可以透過淫威,但是統治一定不可以。康熙此舉無異於對外宣示著:我們也是有文化的,並不是通古斯野豬皮,我們也是尊重大明的,我們和大明是一樣一樣一樣的。
-
4 # 故國明月照
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清朝建立以後的第三位皇帝,清朝廟號裡的第四位皇帝,清朝諡號裡第五位皇帝。其年號為康熙,廟號聖祖,諡號仁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對內除鰲拜、平三番、收臺灣,對外擊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和沙皇俄國入侵者。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六次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而且都是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不僅如此,他還在明孝陵留下了四個大字,對朱元璋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那就是“治隆唐宋”。康熙皇帝此舉,不僅包含對前朝的評價,也包含有籠絡廣大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人心的目的,這樣做有利於少數民族對漢民族的統治的鞏固和加強。
回覆列表
這個很好理解,從本質來講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對待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這樣。在陌生人面前總是竭盡全力的去幫助他們,而對於自己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卻比較冷淡,甚至態度惡劣。
不過外人歸根結底還是外人,而家人歸根結底還是家人。我們通常在外人表現的很友好都是為了一個利益,而對家人表面冷淡內心卻格外的在乎。
很多人將這種心態認為是一種病態,而我覺得這有著誇誇其談了。正是因為親近,所以才比較冷淡,比如說當家裡來客人了,為了顯的雙方比較親近,所以主人一般會讓客人隨意一點,“隨意”就是親近的一個過程。
而對於康熙來說,漢人就是外人,而滿人則是自己人,所以為了拉進滿漢兩族的關係,那康熙就要在明面上顯示出很重視漢人,以達到拉攏漢人的目的。而滿人是康熙的“自己人”,那就應該隨便一點,反正不管怎麼冷遇滿人,他們還是會在心底擁護自己的統治。
而如何才能夠去拉攏漢人的心呢,除了用漢臣,那就是祭拜漢人王朝的祖陵了,而明王朝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從嚴格意義來講,康熙統治下的漢人大多都是明朝的遺民,早在多爾袞時期,他就開始去承認明王朝的歷史正統地位,以安撫漢人的心。後來,祭拜明王朝的皇陵就成為了一種傳統。
另外,祭拜明皇陵並不僅僅是拉攏漢人那樣簡單,實際上,這也算得上是滿清宣揚自己是上承天意的正統地位。因為只有正視上個王朝的歷史,才能夠安心的去統治上個王朝的臣民。
說到底,康熙的這種行為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因為誰也不知道他在祭拜明皇陵的時候心底在想些什麼東西,不過無利不起早,作為皇帝,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然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