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niel曾老師
-
2 # 新課堂國際教育
長難句一直是閱讀中的難點,而SAT閱讀篇章中難上加難的是一些寫得十分抽象的長難句。例如官方樣題第一套第二篇文章中的這段話:
“The notion of gift-givers and gift-recipients being unable to account for the other party’s perspective seems puzzling because people slip in and out of these roles every day, and, in some cases, multiple times in the course of the same day. Yet, despite the extensive experience that people have as both givers and receivers, they often struggle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one role (e.g., as a giver) and apply it in another, complementary role (e.g., as a receiver).”
如果我問這段話能看懂嗎,相信絕大多數同學會回答看懂了。但是當我問這段話講了什麼時,同學們就陷入了沉思。這裡我想先請你也想一想,你會怎麼回答。然後我給出一個答案:
禮品贈送者和禮品接收者無法說明對方的觀點的概念似乎令人費解,因為人們每天都在這些角色中外出,在某些情況下,在同一天的過程中多次出入。 然而,儘管人們具有作為提供者和接收者的廣泛經驗,但是他們經常努力傳遞從一個角色(例如,作為提供者)獲得的資訊並將其應用於另一個補充角色(例如作為接收者)。
如果你的回答跟這差不多,那麼恭喜,你已經達到了谷歌翻譯的水平(以上翻譯來自谷歌)。這並不丟臉,在這個圍棋已經下不過電腦的年代,能跟頂尖AI有同樣的水平已經不容易了。但我覺得對於SAT考生來說我們需要做得更好。我對於好的評判標準是在儘量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讓一個沒有讀過原文的人(比如你的父母)也能覺得易懂。顯然,以上的理解還不夠易懂。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讓它變得更好。
一、多詞義的判斷。多義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判斷是SAT考試的一個重難點。當遇到單詞認識但感覺自己的理解不太通順不太合理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很有可能是多義詞的詞義判斷上出了問題。比如這裡的account for理解成“說明”就不太通。查完字典,再參考這裡的語境之後,“理解”更通順些。
二、表達的調整。英文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如果直接按中文字面意思去理解會感到很彆扭。比如開頭The notion of的出現只是為了讓這個句子有個符合英文語法規則的主語,並沒有什麼實際含義,在理解的時候根據易懂的原則可以將其忽略。又比如slip in and out of these roles這個表達,理解成“進出這些角色”已經不錯了,但還是不夠易懂。根據這裡的語境,理解成“既送禮也收禮”更好些。
三、動詞化。英語單詞中有不少其實是某個動詞的衍生詞,比如這裡的giver和receiver。把the extensive experience that people have as both givers and receivers理解成“人們作為送禮者和收禮者的經驗豐富”當然是對的,但還是感覺有點抽象。可以用動詞進行替換,再運用第二條調整表達,理解成“人們經常送禮和收禮”就更好些。
四、具體化。這段話中還有一個部分很抽象,transfer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one role (e.g., as a giver) and apply it in another, complementary role (e.g., as a receiver)。這個時候我們甚至要結合整篇文章的語境,想一想什麼叫“把從一個角色中獲得的資訊轉移運用到另一個互補的角色中去”?這個資訊具體講是什麼資訊?怎麼個轉移運用法?光盯著這句話看的確是找不到答案的,這裡需要結合上下文,甚至結合自己的閱歷,用更具體的內容來替換這些抽象的表達去理解句意。我認為這樣才叫理解透了。當然這是不容易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接近再創造了。
好了,最後我給出一個答案,供大家參考:
送禮者和收禮者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是令人奇怪的,因為人們經常既送禮也收禮,甚至一天都好幾回。雖然如此,他們在送禮時卻沒有去想想自己在收禮時的經歷和感受。
回覆列表
一,不要過分語法分析。國內教長句,我們習慣給太多專業名詞了,什麼非限定定語從句,這種詞現在一聽學生都頭疼。
二,不要硬翻成中文理解。因為英語表達架構和中文不一樣,硬翻譯出來理解很耗時間。
二,長句在SAT裡面其實不會特別玩語法,只要你抓住主要架構,例如是因果還是描述,然後懂得區分修飾成分(實在不懂可以不看)你已經成功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