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業之文
-
2 # 費偉偉微評
老子的《道德經》完整的表述應該是“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從不同的角度把德分為四種:“上德”“廣德”“建德”和“質德”。
“上德若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虛懷若谷,道自來居。“廣德若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建德若偷”,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質真若渝”,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天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汙濁。上面的四種德性都是大道在人身上的體現,但它們的外觀與內在卻往往是相反相成。
-
3 # Miraclegh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理解: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沒有疑惑,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練習運用它。悟性一般的人聽說“道”後,有時記起來,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半信半疑的行動。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並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說明道的偉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論的時就說過: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卻總是感覺自己很愚昧;進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卻總是後退一步考慮問題;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卻總感覺哪裡有瑕疵有缺陷。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極為虛心,其學習精神彷彿如山谷一般;大白若辱:有著極高名譽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謹慎,總感覺自己時時刻刻受辱一般;廣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懷寬廣,可是他們自己卻感覺不怎麼寬廣;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說話舉止是社會的標杆,他卻總感覺自己說話辦事偷偷摸摸;質真若渝:上德之人純樸率真,自己卻不覺得有什麼好的,總覺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汙濁。大方無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沒有稜角;大器晚成:龐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大音希聲:恢弘的音樂,卻是無聲之音;大象無形:宏偉的形象,根本無法形狀。道廣大無比,無法用簡單的定義來描述。但是隻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注意:呼應第二十八章。註釋:勤字本義:短期內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創設。言,主張、號令、話。明,智慧。昧字本義:天未大明。夷,平也《說文》。纇,缺陷、瑕疵。谷,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白字本義: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渝,變汙也《說文》。隅,角落。器,皿也《說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形,對照、表現。希,罕也《爾雅》。褒字本義,衣襟寬大。名,定義、名稱、命名。善,善於、美好、善良。譯文:上士聽道之後,勤勉地實行;中士聽了道後,若有若無;下士聽了道,大聲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稱其為道。所以古人立言時說過:智慧之道好似闇昧;前進之道好似後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廣大的德好似不夠;標杆的德好似小偷;純樸率真好像汙濁。大方正的無稜角,大器皿晚形成;大聲響沒有聲音;大形象沒有形狀。廣大的道無法定義。只有道,善始且善終。
-
4 # 老羊鏟史
語出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老子把道德從不同多角度分成四種:“上德”“廣德”“建德”“質德”。
“廣德若不足”,是說大德之人,雖功德無量,但總覺得不足,心如宇空,量如大海,心始終空靜如虛,不顯露智慧,似若愚頑者之智慧不足。有德者不以一技之長而逞名,寧以德之不足為己病,不以德之有餘為己功。功雖日進,而不自以為進;善雖有成,而不自以為成;功行已深,仍感有缺。大德廣而無邊,卻默藏不露,謙虛自處,總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故曰“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德奮勇精進,然其心總覺得德行不足。德雖已厚,仍覺其薄;功行已深,而不自以為深。兢兢業業,謙以自牧。有德從不炫耀於人,總覺得自己不足。內心自性虛靜,故待物必簡。老子的道德觀,講的是自身內心的修煉,“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
-
5 # 相約雅典
老子《道德經》從不同的角度把德分為四種:“上德”“廣德”“建德”“質德”。
“上德若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虛懷若谷,道自來居。“廣德若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建德若偷”,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質真若渝”,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天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汙濁。上面的四種德性都是大道在人身上的體現,但它們的外觀與內在卻往往是相反相成。
回覆列表
老子把德分為四種:"上德,廣德,建德,質德。其中,廣德若不足,可理解為: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們的然覺得不足,才能道冠古今,德化於世。建德若偷,可理解為:修道立德,是自然而然,不求人知,不去張揚,因而偷偷地去做,生怕被別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