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懷17
-
2 # 聞而思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這是一首清明祭奠的詩。
答題的一般規矩就是一引經據典:
就是祖宗傳下來的原則是“事死如事生”。
墓祭 實際就是掃墓。俗一點叫上墳。它是在唐代才正式由民間習俗確定為國家禮制。再以前是“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那時候清明節也叫“寒食節”,和介子推和寒食聯絡 的,感興趣的看官可以拓展一下。
那麼在唐玄宗在公元733年頒佈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例程。” 它的內在依據,結合“7月15的鬼節”可以更清楚理解: 霜降以後天氣轉涼,我們自己要添衣禦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需要呢?於是就有了給他們捎點衣物錢財以順利過冬的燒包習俗。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邏輯以古老而樸素的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為基礎。鬼節最初的緣起如此,清明節最初的緣起也是如此吧。
清明節是我們家的大事、傳統受到重視和傳承: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我們華人的一年高度概括就是“清明掃墓、中秋團圓、除夕守歲”。這已經深入民心啦。
網上文明祭奠和燒紙祭奠比較:燒紙祭奠有一些含義,不是網上所能替代,也不能用“文明”的棒子一下打死的。是因為由於火的神秘特性,焚燒很早就被選擇作為祭奠的方式、途徑或形式,(文縐縐吧?)。燒紙的一個結果是物體氧化,另一個就是“冒煙”。氧化使物體性質發生改變,意味著物之由“陽”轉“陰”;煙則因比重輕而升騰向上,它具有作為承載虔誠、能把錢送過去的功能——天上正是神靈所屬的另一個世界。所以,燃香、燒紙作為建構人神連線的一種方式而漸漸成為祭祀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個環節。
基於此。網上文明祭奠替代不了傳統的燒紙祭奠。墳前敬上三杯酒 萬語千言付紙錢
-
3 # 使用者95419481657
說的直白一點,能成為傳統的東西或文化,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如果可以隨意替代的話估計早就替代了。
網上文明祭奠這東西,說實在話,我之認為那是一種廣告———一種另類的資訊行的“廣告”也就是說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的存在。現在是資訊化的時代,大多數人的上網時間大於休息和休閒娛樂的時間,所以有了這東西也就是提個醒的存在……
-
4 # 晏海青
祭奠,是中國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想要改變是很難的。傳統的祭奠燒香燒紙,對環境汙染很大,很多專家都在呼籲網上文明祭奠,但是就目前中國的現狀來說,還是很難實現的。
第一,華人的觀念,認為墓地是先人在世時的一個證明,也是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歸宿,到墓前燒香焚紙,是對先人的追思,也是對先人的祭奠,更有傳統的說法是給先人送點紙錢。這在華人們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網上文明祭奠,面對虛擬的網路,很難能讓人們產生那種祭奠的儀式感,尤其是現在中國農村,大部分老人都不懂網路,他們也是傳統祭奠的堅定擁護者,想要去改變他們,基本不可能。
第三,祭奠,是很莊重的儀式,都是由家裡老人帶領子孫進行,即使現代年輕人想要去透過網路文明祭奠,也實現不了,老人還在,獨自網路祭奠,也得不到認可。
所以,即使傳統祭奠對環境有汙染,網路祭奠更環保,目前來說網路文明祭奠也絕對不可能取代傳統祭奠。
回覆列表
傳統的燒紙祭奠雖然會汙染環境甚至引發火災,但這是延續千年的傳統,這樣的祭奠充滿了儀式感,儀式感必須要有親歷性,網上的祭奠雖然文明便捷但是缺乏親歷性,缺失了現場感。再說逝去的先人也不一定會上網,他們如何收到你的追憶資訊呢?
祭奠逝去的親人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寄託著生者對逝者的深切緬懷之情,讓生者在祭奠的過程中回憶逝者在世時的點點滴滴,以此來寄託哀思更好的珍惜當下的生活。墳墓前祭奠先人其實是一次個人靈魂洗禮的過程,只有親力親為才能真切感受。輕輕的拭去墓碑上的塵埃,認真的拔去墳墓上的雜草,就會想到先人曾經對自己的撫愛。回想當年的歲月,心中難免感慨萬千,在這一個過程中感受片刻心靈的寧靜,也許在悔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也許在懺悔當年對先人沒有盡到的孝道,也許在埋怨自己當年的桀驁令先人傷心。
點燃紙錢看著冉冉升起的煙,再敬上一支菸,灑下一瓶酒,深深的鞠上一躬,此時就會感到陰陽相通,血脈再次相連,深情的懷念先人對自己綿綿無盡的愛,感到自己當下生活來之不易,心中就會燃起奮鬥的激情,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令先人泉下欣慰。總而言之,這種親歷帶來的心靈感受是網上祭奠無法得到的,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關注轉發,歡迎釋出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