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語啟示錄

    通古至今,以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篡改所有書文記載的,若能為之必有相扶之人,也許是眾弟子,也許是政教所需,中國那麼大,春秋人口不算多,切分散於廣博之地,何來的篡改?所以,都是後人的慾望所謂,其目的也是昭然若揭的,就好比司馬昭之心。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中國如此推崇儒家,原因很簡單,看清楚(儒)這個字就可以了,這個就是告訴人們儒的初中是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的,(人的需要),所以儒家沒有什麼過錯,錯的是後來人過於盲目,根本讀不懂論語也看不懂易經,還在那裡抒發感情博得關注,進而獲得利潤,而這整個過程又很似儒家,顯現出自私的一面,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理解儒家似乎也不對,答案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換個理解方式,儒家以人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假如你用一個人的需要來看儒家,那麼,無論你怎麼看儒家都是不對的,假如你用全人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來看儒家,那麼,你能發現現代人還沒有發現的許多經典。

    可惜的是,如今天下紛爭並不太平,許多人還在地獄裡哭嚎,他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一切,他們連活下去的勇氣都需要別人的給予。假如你用儒家來看待他們,請問你們怎麼看?

    當今天下並不適合儒家,在秦始皇統一之前,這片土地是百家爭鳴的,也正是百家爭鳴奠定了這片土地的強大,之後才有了統一,這個統一併非秦始皇一人的功勞,你們要知道,那個時候,這片土地就有了火藥,有了弓箭,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一統和壓制,這片土地也許兩千年前就有了槍,你們要知道,自從這片土地王化以後就緩慢了科技的程序,百家消失了,人們再也不敢有任何不同的思想和建術,火藥加弓箭加炮竹等於槍和火炮,這一步之遙的進步足足停滯了一千八百年,這就是王化的後果,如今的結果,你們也看到了,所以,儒家再好也不適合現在,因為,現在的世界和兩千年前的百家時期是一樣的。你們如果尊崇儒家,是想讓你們的後代沒有出生的機會嗎?中國已經有三千光棍了。

  • 2 # 使用者春風夏雨秋霜冬雪

    刪書等同限制輿論宣傳,限制一定的言論。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目的是為自己所代表的階層利益服務的。孔子代表的是周王朝統治階級的社會利益,後來被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地主階級所發揮利用。近幾年被重新拿出來,結合社會現實就可想而知了。

  • 3 # 陳廣逵

    孔子怎麼“刪”《詩》《書》“約”史記而著《春秋》

    日前,我針對《七緯·尚書緯》 “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 這段文字進行了分析,認為孔子“燒掉三千一百二十篇”《書》的事不存在。今天再就孔子“刪詩”“修《春秋》”的事情進行分析。

    有人拿《鄭板橋家書》做起了文章(姑且不談鄭板橋跟我們差不多,距孔子生活的時代也已兩千三百多年),該《家書》說:

    “秦始皇燒書,孔子亦燒書。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矣。 《詩》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則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孔子燒其可燒,故灰滅無所復存,而存者為經,身尊道隆,為天下後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蠆其性,燒經滅聖,欲剜天眼而濁人心,故身死宗亡國滅,而遺經復出。始皇之燒,正不如孔子之燒也。”

    這段文字鄭板橋是稱讚孔子“燒”得好。但鄭板橋在此真是“難得糊塗”了一把。

    下面的觀點與此如出一轍,只是出發點是“黑”孔子:

    “孔子對《詩經》大砍大削,《詩經》原本3000篇,被刪掉的只剩下300篇……成為孔子一生抹不掉的黑點”。

    所有持有這觀點的人都是糊塗蟲。孔子編《詩經》之前並無《詩經》這部集子,詩三千首也好,三萬首也罷,只是司馬遷估計得出的概數,這些詩是各諸侯國官方及民間流傳的東西,還沒形成資料,孔子採集來,選擇其中不重複、他認為好的編集成了《詩》,譜上曲,稱《詩三百》,使《詩經》得以傳承下來。沒納入《詩三百》的仍在民間繼續流傳。孔子此“刪”只是一種選擇,民間流傳的東西他刪得了嗎?恰恰因為當時民間流傳的沒有形成文字記錄,今天我們才見不到了;而經孔子編集的《詩三百》今天我們仍能見到,你說孔子是有功還是有過?!

    鄭板橋說的“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矣”則是貌似清醒的糊塗。因為在史書上找不到唐虞以前的史料,就說是孔子燒了,這也太高看孔子了。當時的孔子是什麼人物,一個帶了一群弟子的教書匠,在魯國是做了幾年官,但他連魯國的史官都不是,他有什麼條件、有什麼資格和本事去找來成車成車的竹簡燒掉呢,他用什麼辦法把民間流傳的詩毀滅呢!鄭板橋論“燒書”只是批秦始皇。他忽略了始皇之“燒”是“聚之燒絕”,孔子之“燒”是有選擇地蒐集篩選,未入法眼的不選入自己的資料庫,未被選中的就被當作了“燒”,此“燒”不是真燒。也就是說不存在孔子“燒書”“燒詩”的過程。

    有人還拿孔子的後人孔安國稱讚孔子“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說事兒,追問“約史記”是什麼意思,“黜八索”是什麼意思。其實,“約史記而著《春秋》”就是“在紛繁零星雜亂的歷史記錄中提煉出重要內容進而編寫了《春秋》”。孔安國說的“約”是“使……簡約”的意思。“贊《易》道而黜《八索》”就是“稱讚《易》的道理並整理儲存,放棄整理《八索》。”孔安國說的“黜”是“排除”“免除”的意思。無論是“刪”還是“約”“黜”,沒有一個是“燒”的意思,只是有選擇地篩選編纂和整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離開權健,為什麼卡納瓦羅被球迷理解,維特塞爾卻遭球迷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