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陳愛讀書
-
2 # 媒介之變
隨著香港社會在迴歸後20年光陰裡的波詭雲譎、錯綜複雜的形勢變化,豐富的社會現實使得近年來的香港電影呈現出了回暖的趨勢,出現了《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十年》《老笠》《選老頂》《Good Take!》等一系列不同型別和風格,也極具爭議的影片。我們應該看到,在這些電影的背後,一批1980年前後出生的年輕導演和編劇開始登上了香港電影的舞臺,他們與前輩相比顯然有著不一樣的知識儲備、情感結構和藝術感受、表達的方式、方法,他們正在創造出一批在精神氣質上溢位傳統範疇的新的香港電影。這一週期的香港電影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義性,也正在開闢出一個傳統香港電影所不具備的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個全新的場域內,各種話語將有著更為激烈的交鋒。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就是下一個20年,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將是這一波“回暖”的香港電影的集體標籤。 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差不多所有的題材和型別,都將會出現政治電影的影子,不管香港電影人願不願承認和麵對,這恐怕都將是一個無法擺脫的輪迴。因為自1970年代末開始的全球冷戰格局的全面轉型,使包括香港在內的所謂“亞洲四小龍”被選定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示範“櫥窗”,擔負起獨特的文化冷戰角色;而從“新浪潮”時代開始,香港電影就多多少少地參與到,這種事實上就是基於冷戰文化結構所衍生出的,香港“本土意識”的人為建構的歷史過程。從197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這種寄生在冷戰年代的“本土意識”,在今天經過新自由主義的“易容術”之後的蝴蝶效應,已經內化到香港當下的文化政治和身份認同的鬥爭當中,而且還將繼續遺禍四方。這種脫胎於冷戰年代的“本土意識”對香港電影的想象力的綁架,也遠大於任何臆想中的意識形態管制。《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十年》《老笠》《選老頂》《Good Take!》等一系列不同型別和風格也極具爭議的影片,都是這一脈絡的產物,縱然在藝術表現上它們互有高下;但無疑這些影片全部深陷在主題先行的泥淖中,既沒有開拓出新的商業型別,也談不上創造出真正新的、有開拓性的藝術經驗。
-
3 # 湯mu
我個人的感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差不多集中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間出現過很多的經典影視和經典明星。現在香港沒有之前的輝煌,有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那個年代的大陸很落後,甚至有些封閉,百花齊放的娛樂圈還沒形成。其次,近年來,大陸發展迅速,大大超過香港。第三,香港迴歸後,社會穩定,沒有了之前香港輝煌電影的常見素材,如黑幫、賭博等
-
4 # 不停如地動
不光是香港,還有臺灣,影視業都很沒落。
這其實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歷史和政策。
國共內戰結束後,大量精英階層逃難到香港和臺灣,大量電影公司和娛樂公司就是這一批人建立的。然後在香港臺灣經濟發展高速期獲得了大量資金。這就是歷史背景。
但隨著老一批文化精英的凋零,就算是二三代也逐漸老去,香港臺灣的文化產業就已經逐漸走下坡路了。
而最敗筆的可能就是政策面。香港臺灣的影視業都是大量的小公司,發展緩慢。政府沒有政策引導和扶持,相反開放了影音市場,導致日本美國大舉進入收購併吞。小規模的港臺公司直接被市場淘汰。
最後也就成了如今港臺偶有佳作,但都如曇花一現。畢竟現代電影業工業化程度非常高,港臺早已錯失良機。
-
5 # 滿世界打卡的Mavis
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問題。
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香港電影,百花齊放。
很多年前的:花樣年華,槍火,異度空間,胭脂扣,秋天的童話,食神,倩女幽魂,人肉叉燒包,暗戰.....
近幾年內的-:激戰,那一天我們會飛, 春嬌救志明,葉問,樹大招風,黑社會,歲月神偷,空手道,無間道......
香港電影的衰敗其實也是正常的,有人說,是因為香港觀眾越來越挑剔了,香港演員素質越來越低了,香港導演越來越糊弄人了,香港電影公司越來越急功近利的唯票房論了。比如,2019的星爺新片《喜劇之王2》,網友們看過之後瞬間不淡定了,一致都說完了,被吐槽是爛片,星爺是否江郎才盡不知,但未來可期的《功夫2》、《美人魚2》等
香港明星的薪酬越來越高。一方面香港電影的大頭給了巨星,港片格局越來越小,創新越來越少。二來,港片大部分粗劣性和製作費沒太大關係,題目自我侷限,好多時太遠離讀者,香港片種變成警匪黑社會佔主流,恐怖片兒戲變笑片,笑片笑料太硬很難讓人笑,政治片根本沒有機會。青春片、校園片好多變成影院毒藥。連簡簡單單的愛情喜劇片都太少。 香港電影業曾處於八九十年代粵語港產片的高峰期,無人不認識張國榮丶周潤發等。近10年,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製作上缺乏大突破。無論從製作,出品,宣傳至戲院上都有各樣問題,加上國內電影發展迅速,國內觀眾的大量流失,導致今時局面。
作為是看著港片長大的一代,港片現在越來越差,心裡也挺難過的,真心希望香港電影還能重鑄輝煌。
回覆列表
娛樂行業最繁榮的地方,一定是資本和人力資源最集中的地方。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就是這樣的地方。王菲和李連杰,為什麼要在香港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徐克甚至都不是中文語系出生的,但也要融入這裡。
但是現在,資本和人力資源已經整體性轉向內地,香港也很難再出現現象級的電影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