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4819781845

    魯迅的作品往往一針見血,他抨擊的國民性是為所有人所知的,看客是他作品中隱形的國民劣根性,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裡,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 2 # 傻老漢389

    非常棒。比如《阿Q正傳》的阿Q,這是半封建半殖民主義時期中國普通民眾的一心態,人物的典型性多好呀,他之後的作家數以萬計,有誰有過這樣精美的人物刻畫呀。美得很呢,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嗎?這種阿Q心態過去有,現在有沒有呢?中國有,外國有沒有呢?所以,我們對魯迅應該永遠懷著崇敬和學習的心態搞好自己的創作。魯迅真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世界大文豪,這是當之無愧的。當今中國無人能及其右的。

  • 3 # 無才卻愛對聯

    魯迅的文體簡練,能以寸筆殺人,一字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文章,幽默,辛辣乾脆諷刺。

  • 4 # 美旅智庫

    談魯迅不易,某種情況下,他已成為我們極熟悉的陌生人。今天,如果從他身上得到啟示和借鑑,有三個方面仍忽視不掉:

    第一,少一些物質,多一些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和靈魂,是悲哀的。魯迅先生傾其一生的吶喊,是想叫醒一個沉睡的民族。唯其感受深刻,才吶喊的悲慼,無助,甚至憤怒。他是我們民族少有的清醒者。

    第二,少一些騎牆,多一份規則。鄉愿,庸俗,世故,情商,形成一個醬在一起的社會,毀掉了理想和信仰,毀掉了民族的未來。魯迅在他人風花雪月的世界,看到的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中國。他刀刀見血,筆筆刻骨,雖四面為敵,但都是對事不對人,他欲喚起一個理性,健康的中國在。

    第三,少一分退卻,多一分擔當。本可埋頭過小康安足的生活,他選擇了戰鬥。本可以飄逸自在的人生,他選擇了危崖的對決。他欲一身而褪掉億萬人,數千年的病痾,如堂吉訶德般的面對風車而戰,知其不可而為之,雖幹軍萬馬而坦然赴之。

    這樣的魯迅,這樣的思想,這樣的靈魂,難倒不是我們的民族之幸,之足以高山景仰,萬代相傳的榜樣和靈魂嗎?

    記著他吧。魯迅!

  • 5 # 浮雲流風

    我剛開始讀魯迅的文章,那會兒還小,魯迅的小說只讀過十篇不到,雜文倒是看的比較多,以至於那會兒寫作文都是幾近“民國風格”(除了魯迅,那會兒還看胡適之,徐志摩),不得不說這類文風會很受老師的歡迎,他們當時都說我模仿魯迅,但其實我當時並不甚喜歡魯迅,更喜歡徐志摩多些,看他寫的情書。

    所以不談當時那個時代的普遍性的文字特點,認真去看其中的真意才算讀過魯迅文章。

    其實到現在我也並沒能熟讀魯迅,對其文章更不敢妄談了解,我只能粗淺的講講,作為一個初讀魯迅的人,對其文章的領會。

    我認為看魯迅的雜文,必然要看《並非閒話》一系列的,跟陳西瀅等人的筆仗,其語言犀利,尤其擅長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是引用對方的話來諷刺對方,下筆猶如捉刀,直指本質,痛快淋漓,妙處讓人會心一笑,但在當時之人看來更多的怕是背後生寒。

    陳源與魯迅結怨始於1925年的北京女師大風波,陳源與魯迅針鋒相對,相互筆戰。

    1925年1月,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召開緊急會議,不承認壓制學生運動的楊蔭榆為校長。4月,章士釗強調“整頓校風”,支援楊蔭榆。5月9日,女師大校評議會開除許廣平、劉和珍等6名學生。11日,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召開全體緊急會議,決定驅逐楊蔭榆,同時出版《驅楊運動特刊》,並將真相訴諸社會。5月27日,周樹人、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錢玄同、沈兼士、周作人7名教授聯名在《京報》上發表《對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宣言》,系魯迅起草,堅決支援女師大學生。8月22日,許廣平、劉和珍等13名學生被打傷,女師大被強行解散。11月28日,北京爆發以推翻段祺瑞執政府、建立國民政府為目的的首都革命。30日,女師大學生勝利返回原校舍。歷時近一年的女師大風潮取得最後勝利。

    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魯迅的雜文,實在是必讀。

    而魯迅的小說,似乎又是另一幅樣子,除卻那些我們熟知的《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這一類犀利文章之外,更多的,更典型的是如《在酒樓上》,正如周作人所說:“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

    《在酒樓上》講述了“我”與呂緯甫在酒樓上重逢故事。這裡的“我”並不是小說的中心人物,是一個旁觀的敘述者,同時也參與到故事中。故事中透過“我”的回憶,提及了“我們”曾是一起去城隍廟拔掉神像鬍子;在議會爭論“改革中國”的方法道路。“我們”曾經擁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隨著革命的失敗以及生活的無奈,而沮喪和彷徨。

    呂緯甫的在終於分不清哪些是誰點的菜之後,說起回鄉來的兩件事,一就是念及母親的囑託給小弟弟遷墳,再一個是為順姑送剪絨花。為了不傷害母親的心,呂緯甫在遷墳過程中始終是一絲不苟,他給順姑送剪絨花,一方面是母親的囑託,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感情。小說對當年順姑請呂緯甫吃蕎麥粉的描寫,真摯淳樸,情深意濃,富有人情味。

    魯迅的小說比起雜文來講,大多並沒有那麼辛辣的文字,而往往是暗流湧動,我讀了幾遍,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故而常置於案頭,希冀有一天能更深刻的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布奧特曼和羅布奧特曼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