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遠康道茶

    感謝提問!茶樹生於山丘,茶品出於……昜學道家……依數理種植加工食用。欲問何處茶類有禪;須拜問禪師方知,老朽無可奉告!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茶有諸般品,禪意不可說。借酒可澆愁,飲茶心自悅。山林高士閒日月,清茶一盞百口啜。醉翁之意不在酒,何地茶水不解渴?若究茶禪是一味,參悟功夫不可缺。茶是茶,禪是禪,凡夫何必瞎捉摸。

  • 3 # CACA資料閒聊室

    品茶如參禪,早在唐代,飲茶之風的興起就源於僧人。禪是講求清淨、修心、靜慮,以求得智慧,開悟生命的道理;而茶常被作為坐禪時注重“五調”的最佳飲品,有別於一般的農作物,它的性狀與禪的追求境界極為相似。於是茶與禪形成一體,飲茶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它即是禪的一部分,所以有“茶即禪”,“茶禪一味”之說。

  • 4 # 七碗普茶

    茶,又稱苦荼。

    苦是茶的真味,亦是生命的真味。

    人出生時從哭啼中走來,就得面對生老病死,佛經雲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一介平民,都無法逃離這種大自然規律!

    品茶如同品味人生百態。茶葉從沸水中甦醒舒展開來,無怨無悔浸出自己的醇香及各種有益於人體的內含茶物質,這種大舍的精神就是一種佈施,是一種無畏!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喝茶需要先放空自已,如同捨棄我們的貪嗔痴,淨心淨意,達到一個空靈的禪修境界!

    茶無好壞,適口為珍!用一顆俗世的心品茶,難免執著於色、香、味;用一顆出離的心品茶,遇茶隨緣,以欣賞的心情去品茶,不起歡喜厭惡之心。禪修的是無分別心!

    行也禪,坐亦禪。以茶修禪,茶即是禪,禪即是茶,茶禪一味!

  • 5 # 靜慧觀茶

    禪茶的禪,在心裡

    茶是媒介,茶是途徑,透過行茶,透過喝茶,修得道理,得到心的平和,安詳

  • 6 # 光明使者CQM

    禪”是心悟,是一種境界;“茶”是品得,是物質的靈芽。

    禪,茶的境像;茶,禪的表像。

    禪、茶互促,共存。

    禪、茶同意,又回始歸真,一一生二,相互誠融,心心相通,甘美香醇。

    茶是一段緣的開始,禪是一段劫的結束,品茶與參禪,講的都是修心,明心見性,緣起性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當心閒氣靜,或“熱血來潮”,泡兩杯茶,邀、約一知己,席對而坐,或有言,或無語,馨香共品,其境融融;亦或煮一壺茶,邀兩三好友,或細斟慢酌,互賞所得,或唇槍舌劍,各論所識,此刻,茶就是禪,禪就是茶 。

  • 7 # 淨心坊

    所謂禪茶,不是哪個地方的茶有禪,而是指禪茶一味,就是說修禪和品茶一樣,禪者與茶人類似,在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之中,都是從容淡定如行雲流水,永嘉大師“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這句就是對禪者最好的描繪。 不知解釋明白沒有?歡迎溝通,相互學習。

  • 8 # 師父來啦

    禪茶一味,想必都聽過,那麼這其中的禪宗與茶道有何間接關係?禪茶一味又出自何時呢?下面末學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

    相傳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知道利用茶葉治病,人工栽培茶樹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代人封演《封氏聞見錄》記北宗禪“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唐代南宗禪系統禪僧也重視飲茶,以至產生“趙州吃茶去”一大公案。據《景德錄》卷10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嗎?”僧答:“曾到。”趙州便道:“吃茶去。”又問僧,僧回答:“不曾到。”趙州也道:“吃茶去。”後來院主問趙州“為何答曾到也說吃茶去,答未曾到也說吃茶去?”趙州招呼院主,院主應聲,趙州便道:“吃茶去。”在各種《燈錄》中,還載有許多關於吃茶的饒有趣味的故事。

    中國宋代禪僧圓悟克勤手書“茶禪一味”四字,他將這四字送與參學的日本弟子。圓悟的手書至今仍被收藏於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有“茶禪一味”之說。“茶禪一味”之說深刻地道出了茶和禪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唐宋禪院中專設有“茶寮”,以供眾僧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職,稱為“茶頭”。叢林規則,每天要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時,也有點茶、點湯的儀式;甚至還有專以茶湯開筵的,謂之“茶湯會”。日本禪寺的庭園中有“茶亭”,系中國禪寺“茶寮”、“茶堂”的發展,茶亭建築典雅,環境幽靜。

    劇傳被尊為茶祖的唐人陸羽,出身於寺院,3歲時為禪師收養,從小練就一手採制、煮飲茶葉的手藝。他編撰的《茶經》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飲茶風俗等。在陸羽之後,吃茶之風更為盛行。日本禪僧榮西入宋,回國時帶了一袋茶籽,親自在肥前(今佐賀)背振山種植。他為了鼓舞禪僧吃茶,還寫了一本《吃茶養生記》。吃茶之風首先流行於佛教寺院(尤其是禪僧中),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乃至社會一般民眾,這在中國和日本是一致的。在日本,自傳入中國的茶樹栽植、煮茶方法後,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茶道”藝術。

    中國宋代徑山寺盛行圍坐品茶研討禪法的行事,所用茶葉,系蒸碾焙乾研末而成,名“末茶”,又名“抹茶”。鹹淳年間(1265~1274),日本禪僧南浦紹明來中國求學,回國時將“抹茶”製法及吃法傳入日本,開創日本“茶道”之先河,至今“抹茶”仍是“茶道”所用的上品。“茶道”帶有濃郁的禪味,反映出“茶禪一味”思想。在日本,真正把吃茶提高到藝術角度的是千利休,他提出過“茶道的真諦在於草菴”的主張。草菴是獨立於房屋主要結構外的狹小茶室,室內陳設力求簡樸,使人感受寧靜、肅穆的氣氛,強調精神內在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哪裡可以學到正規的熱乾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