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臺

    在中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透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讀音?難道僅僅是憑藉直介面口相傳嗎?其實古人很早就發明了一套方法來進行漢字注音,進行教學和傳播文化。

    一、直音法

    顧名思義,所謂的“直音法”,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的讀音。舉個例子,《爾雅》中有:“"肇"注"兆"。”此外呢,還有“帝”音“地”、“根”音“跟”等等。

    但是“直音法”有著天然的缺陷,譬如,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更加生僻,如果勉強用發音相近的字注音就會出現注音不準的情況。

    二、讀若法

    讀若法是為了解決直音法的缺陷應運而生的。與直音法不同的是,用讀若法注音的字不一定非要是相同的音,也可以用讀音相近但聲調不同的字,這便大大擴大了直音法注字的範圍。舉個例子,“化”字用讀若法就可以標註為“化讀若花,去聲”,“煙”可以標註為“煙讀若嚴,音聲”,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很輕鬆的避開生僻字的認識。

    三、譬況法

    所為“譬況法”就是指用相近的事物來對比說明。這種方法的重點不在於字的本身讀音,而是告訴我們發音的方法和重點,這種源於早期先秦的注字方法現在也被認為是漢字注音之始。任何學習一門外語應該是“譬況法”入門的,就像我們一開始學習英語,老師會讓我們學習如何張嘴,舌頭放在牙齒的什麼位置,然後透過聲帶怎麼發聲。用這種方法一定要張開嘴發出聲音來,朗讀出聲才能學到正法。或許也是讀書人讀書時都愛搖頭晃腦的原因。這便是“譬況法”的通俗解釋。

    四、反切法

    反切法和我們今天的拼音很接近,它起源於東漢。因為佛教剛傳入中國的原因,用梵文寫成的經書太過晦澀難懂,反切法便由此誕生了。反切法是用漢字給漢字注音,反切兩個字,前一個是反切上字,下一個是反切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切字。例如,《廣韻》中有:“冬,都宗切”,意思是冬的讀音dong,是取“都”的聲母d和“宗”的韻母ong合併而來,上字取清濁,下字取四調,“宗”的一聲聲調為“冬”的注音。反切法是為了補救直音法和讀若法的不足而誕生的。

    反切法直到1918年,才被北洋政府教育部淘汰。

    五、叶音法

    “葉(讀作"諧")音法”是一種盲目的篡改讀音的錯誤注音法,因為遠古、上古時期的讀音發展到中古後期及近古時期時,有些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演變和改變,致使一部分古籍中的詩句上下句之間已經不與當時的讀音押韻了,而後來的某些學者不瞭解語音是不斷演變的,所以把遠古的讀音主觀的變成了與當時的讀音合轍押韻的讀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叶音法多用於對《詩經》等遠古、上古時期古籍的註釋,是錯誤的注音法,很多都是註釋者主觀隨意的拼湊和捏造,所以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用法了。

    叶音法一般用“葉”某音的方式來注音,為讀詩歌押韻臨時改變一個字的讀音注音。比如“貧”中的“葉頻眠切,音駢”,就是叶音法。叶音法是用改變字的讀音來遷就押韻的注音法。這裡為了跟詩最後一個字“篇”押韻,就把“貧”的讀音改為“頻眠”反切後“駢”的讀音。這種注音法是對古代語音缺乏認識造成的結果,是不科學的。

    六、注音符號簡介

    現在字典後面除了漢語拼音外的另一種注音方法,叫做“注音符號”,那是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用漢字邊旁表音)而創造出來的一套注音方法,即用符號標註漢字讀音。在北洋政府時期被教育部頒佈為標準注音方法,現在臺灣依然使用注音符號。這不是中華古代注音法,是近代才剛剛出現的。注音符號(神:ㄕㄣˊ)是1912年制定,1918年釋出,只比漢語拼音的1958年早了40年。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古人創造了太多的文化和創新發明留給子孫後代,以上這些認字方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慢慢沒落了,可我們遠遠不能忘記老祖宗們用智慧給我帶來的這些文化。現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57年研製,1958年頒佈的。如今已經成為聯合國規定的用拉丁字母轉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作為後世子孫,我們也承擔著為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棟“大廈”添磚加瓦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 2 # 蘭影竹風

    古代一般普通人是不識字的,只會在相適的人文環境中用語言交流,這就是各地的方言,識字的人再根據語言表達意思與文字意思相對應,得出這個文字的各地方言讀音。

    東漢時編著了《說文解字》,裡面漢字的讀音是用漢字互相充當聲母和韻母互相注音,同音字聲調分別比較模糊,需要配合字的平仄四聲區別,分別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簡單理解,平聲就是平調,上聲為升調,去聲為降調,入聲為短聲調。

    詩歌格律中,將四聲調分為相對的兩派,即平和仄,平聲即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與平仄有關的書籍有《切韻》,《平水韻部》。最早的韻書是開始編纂編纂的《四聲切韻表》。

    《說文解字》、《四聲切韻表》等構成了古代的“普通話”推廣書,學文之人皆以其為標準為漢字注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出發開頭結尾優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