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澈
-
2 # 遠航依舊
貓不會教老虎如何上樹 這場大會實質上能穩定投資者的資訊 畢竟資本家沒有韭菜就無法賺錢 真正有投資原則豐富經驗的人 來不來都可以賺錢
-
3 # 海賊帆991
目前看娛樂更多一些,很多人參與也是湊熱鬧。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關注他的人早已經知道,而且幾十年沒有太大變化,不會參加了這次大會就會給你質變,能改變的人早已改變,不能改變的人去了也沒用。參與人越來越多隻是隨著財富的增長和網際網路的普及,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人有了機會就去看一看。
讓我敬佩的還是巴菲特和芒格的生活狀態,這個年齡仍然保持學習的習慣,而且都有進步,國內有幾個同齡人能做到,樂觀的心態還是很重要的。
-
4 # 崑崙精神科牛院長
這相當於巴菲特提供了個行業交流的平臺給大家,跟什麼博鰲論壇一樣。只不過大家談的東西可能更務實一些,說白了,有些私下的yp交易可以這時候談。
-
5 # uncleleslie
-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每年也能說些有意思的話,聽聽一樂挺好
- 參加股東大會的門檻並不高,一股就行。幹投資的朋友,買些他家股票還是沒問題的
- 裝逼娛樂用。你看,我現場拜財神去了。
-
6 # 每天創新商業觀察
純粹是一場秀,這是美華人擅長玩的把戲,把商業娛樂化。當然在這些主題活動組織的同時也更加鞏固了自身在投資領域的領導地位。另外比如投報紙趣味比賽也讓創始人個人經歷引起大眾共鳴,更讓人覺得親近和信賴..
-
7 # 金融筆記
曾經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具有非常大的實際意義,透過與兩位當世的投資大師面對面交流能加深對價值投資的理解。但是,隨著價值投資的理念這幾年在國內越來越被認可,市面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書介紹價值投資的理念,親自前往奧馬哈的實際意義變得越來越弱。
不過,伴隨著巴菲特和芒格的年事越來越高,很多人希望在兩位老人還健在的時候去當面聆聽一次大師的答疑解惑,奧馬哈從學習之旅漸漸變成了朝聖之旅。
幾十年下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已經被世人充分地展現了,學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更快捷的途徑應該是閱讀而不是一天的問題解答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在中國越來越有名,研究巴菲特的書籍在市面上流行,再加上投資論壇上關於巴菲特投資理念的討論越來越多,很多普通人都已經對巴菲特如何投資耳熟能詳了。
想學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我們有很多的書籍可以學習,比如下面這幾本:
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
伯克希爾每年寫給股東的信
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
《奧馬哈之霧》
從學習的角度看,這幾年的股東大會上展現出的新東西越來越少了,相比較千里迢迢前往奧馬哈參加股東大會,閱讀這些書籍在學習的效率上更高。
奧馬哈朝聖之旅更多的是為了內心的滿足今年的查理芒格95歲了,巴菲特89歲了,兩位老人的年齡擺在那了,看一眼少一眼。
對於很多將兩位大師當成是投資上的圖騰的人來說,在兩位老人還健在的時候能有幸去一次奧馬哈,親眼見證一次兩位大師睿智的解答在精神上是一種巨大的滿足。可能過個幾十年,等股神故去,親眼見證過奧馬哈大會就是一種巨大的榮幸。
當然,對我來說,如果真的有時間跟精力的話也會想去一次奧馬哈,更多的是想見一眼兩位大神吧。
-
8 # 下金蛋的肥鵝
我只能說很多非價值投資者,根本就不明白價值投資的最高境界。價值投資初學者的表現是喜歡用各種複雜的財務資料做分析,而經歷過股海沉浮的價值投資者更多的卻是人生感悟,越到後面感悟的就越多,越廣泛。他們深知到了股神這一境界感悟的東西,肯定能帶給他們心境的昇華,就如同諸天菩薩聽佛祖講佛一樣。對於普通人看來可能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而在價值投資者看來,更有醍醐灌頂的神奇作用。
價值投資者做的是反人性投資,當市場火熱的時候,他們從來不去湊任何熱鬧,熱門行業從來都不是他們的菜。而當市場萎靡,眾人談股色變的時候,他們又蠢蠢欲動,尋找等待已久的投資機會。
價值投資很少有操作買賣的時候,不像其他的投資者,一天不買賣個一兩次就跟貓爪子撓一樣的難受。大多數的人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上躥下跳的K線盤上,而價值投資者一個月也看不了幾次盤,他們有時等待一個機會長達幾年,如此漫長的等待時間,他們怎麼過的:閱讀和學習。靠閱讀打發時間,透過不斷的閱讀堅定自己耐心等待的信心和毅力。他們在閱讀中不斷學習到新的知識,時間越長,涉及面也越來越廣。巴菲特都快90歲的人了,都還在說要學習,這不是說著好玩的,這是實實在在的。價值投資者一生都在學習新的知識,時間越長學識就越豐富,投資對於他們來說就越來越簡單。而非價值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卻越搞越複雜,而知識層面也停留在圍繞K線周圍的一畝三分地。
我做為價值投資者,說說我的觀後感,看完巴菲特芒格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講話,我心裡更加的平靜,更加堅定了我耐心等待機會的信心與決心。大道至簡,好股票=好的公司+好的價格。好的公司好找,但是好的價格卻難等,在等待的時間裡,我們透過不斷的學習堅定自己的信心。
回覆列表
肯定是娛樂娛樂而已,真實的投資行為,來自不斷的自我學習。別人的種種理論,不管是大師還是普通人,都只是別人的人生總結。每個人的性格,經歷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價值投資,也會有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