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臻科技
-
2 # 吃不到葡萄皮
這是個歷史問題,歷史問題,歷史問題啊。
出自豔陽天第一一五章:“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
不要強行解釋了,雖然確實可以用火燒,可是大家都不是用試金石看黃金嘛,沒見過拿起來就燒了,而且燒了你也分辨不出來是不是黃金。
另外這就和老婆餅,夫妻肺片一樣,就是個歷史問題。
-
3 # 耐腐蝕藝術館
其實樓主問了兩個問題:
“真金不怕火煉”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要用“火煉”的方式來檢測黃金?
下面一一解答。
問題1: “真金不怕火煉”是什麼意思?“真金不怕火煉”,並不是指黃金燒不化,而是說黃金在空氣中加熱,即使到達熔點,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可察覺的性狀改變】。
這裡的【可察覺性狀改變】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顏色改變,二是重量改變。
(1)顏色改變:
把一塊紫紅色的銅,放在爐火上燒紅,冷卻後就變色了;但見過匠人打金的童鞋都知道,在空氣中,將黃金加熱到熔點,冷卻後顏色卻不發生改變。
箇中道理,可以簡單理解為:
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變色原因,通常是與其中的氧氣反應,在表面生成氧化層。當氧化層很薄時,基本是透明的;溫度升高,氧化層增厚,根據光的干涉原理(可以參照下圖),會呈現多種色彩。當然,如果氧化層實在太厚,成了”氧化皮“,呈現的就是”皮“自身的顏色了。
2. 金屬與氧氣是否自發結合,生成氧化物呢?這裡有個依據: 能量越低的狀態越穩定,如果該過程能對外釋放能量,反應後總能量降低,那就會自發進行。 常溫常壓下,銅與氧氣滿足自發反應的條件,加熱時更明顯。並且,氧化物始終較為牢固的附著在表面,形成氧化層,直觀來看,銅就”變色“了。
3. 在通常條件下,黃金與氧氣結合生成氧化物,能量是增加的,說明該反應無法自發進行。因此,即使在紅熱狀態,黃金錶面一般不存在"氧化層“的東東,而且會把之前沉的有機物(俗稱”褐膜“)燒掉,反而光亮如新。
(2)重量改變
灼燒後顏色沒啥改變,就“不怕火煉”麼?非也!
我們知道,有些金屬的氧化物,不老老實實的“呆”在表面,而是 —— 化成一股青煙,直接揮發了。導致看起來表面似乎挺乾淨,其實重量在不斷減少。
這類氧化物容易揮發的金屬,典型代表就是鉑族貴金屬系列:鉑,銠,銥,鋨,釕,鈀了,錸也是如此。
就說說首飾店,實驗室中,常見的鉑金吧!
很多人以為鉑金高溫灼燒後,沒啥損失,但鉑與氧氣生成氧化物的反應,通常能量是減少的(少得不多而已),這意味著反應還是可以自發進行的。
實際上,鉑金在常溫下,就能生成一層,只有幾個分子厚度的氧化膜(也有人認為僅僅是吸附了氧氣),在500℃左右,表面的氧化膜厚了些,但還是極薄透明的。(某杜營銷人員估計以後會用到這個梗)。但溫度再高些,該氧化物直接轉變成氣態。產生了“揮發失重”現象。(當然,鉑本身也會揮發,但數量級遠低於氧化物的揮發速度,此處不提)
實驗表明,鉑金在900℃以下,若空氣幾乎不流動,失重率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空氣流速比較快,或者溫度達到1200℃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燒一年,大約會減薄0.1毫米),溫度繼續升高,失重率也明顯增大。
小結:
常溫為固態的金屬,在空氣中灼燒至熔點時,黃金是唯一一種,不變色,不氧化,也幾乎無失重的金屬。
問題2: 為啥要用“火煉”的方式來檢驗是否是真黃金其實這種方法,是古時候傳下來的。當時,用於偽造黃金的”黃色金屬“, 就是銅鋅合金 —— 黃銅!
用火燒一下樣品,顯然,黃銅會變色,因此可方便快捷地把它和黃金區分開來。
雖說現代工業,已經有很多"標準“ 方法(比如光譜分析)來檢測黃金純度,但日常生活中,"火煉"還是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當然啦,”黃色的非貴金屬“也與時俱進啦!除了黃銅之外,還有 —— 在金屬表面塗覆”氮化鈦“塗層。 這東西看起來,比黃銅更像金子呢!
好訊息是,”火煉“對於氮化鈦塗層也依然有效果,由於塗層的膨脹係數和基體有差異,將樣品燒紅之後再冷卻,塗層就脫落啦。
最後的小提示雖然"真金不怕火煉",但也不要沒事就把金戒指,拿到火上燒!黃金的高溫強度實在太低了,溫度一高,時間稍長就很容易變形,得不償失哦!
回覆列表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真金不怕火驗的真正含義是高純度的黃金在高溫下是會融成一團,然後我們可以透過眼看,辨別出黃金的成色怎麼樣,純正的黃金進過高溫燒過之後會呈現出油亮,金黃的顏色,不摻雜別的顏色,差的黃金錶面會凹凸不平,小白點,呈現出五顏六色,例如青色,白色,綠色,這些都是摻雜了其他的金屬的黃金,並不是純黃金,自然本身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這樣就可以驗證黃金的真偽!!!黃金在高溫的火槍的烘烤下就會液化,也就是會變成金水,然後就會聚合成團。很美妙的一種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