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男人聊天知識庫
-
2 # 高偉嘉
1,找到學習和愛好方向(不一定非得是隻有工作,可以是發自內心喜愛的),看書做筆記做感悟記錄,反覆看,經過閱歷後再回過頭再看書會有新的體悟。
2,學習與之有關的經典著作及名家論著,辯證鑑賞,實踐再學習……,漸悟頓悟,慢慢形成自己的見解。
4,可以做備忘錄或筆記,與人交流的體會或新的知識點。
5,實踐檢驗得出的經驗或規律,做好記錄。
這個課題滿大的,籠統地回答無非是什麼多閱讀、多經歷、多思考,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試問如今還有幾個人能堅持每年讀10本書?有幾個人有實力做到“閱千般景,行萬里路”?又有幾個人經歷過所謂的 “百轉千回,浩瀚人生”?
所以,我個人認為,所謂構建知識庫,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結果,就跟能填飽肚子的第9個燒餅是一個道理,你不可能直接只吃“能填飽肚子的那第9燒餅”。
你我皆凡人,就不要用聖人的思學方法來套搬,真心話,99%的人是學不來的。
我個人感覺,首先可以把這個課題重新解剖:
首先:知識庫的“庫”到底是什麼“庫”?
有點拗口,不過聽我給你分析,就明白了,知識庫不是“倉庫”的“庫”,而是“資料庫”的“庫”,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知識到底是在散亂堆砌,還是自由聯接。
舉個例子,金庸小說我們都讀過很多,有幾個人能像六神磊磊那樣把書裡面的各種情節線索隨心嫁接,信手拈來?
既然是資料庫的庫,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對知識的編碼和嫁接,就像李敖說的把書大卸八塊,他這種方法就是重新編碼。
其次:從知識點到知識面到知識庫是三重境界
大多數人包括我應該都經歷這幾個階段,未必完全準確,但大致可以劃分:
知識點境界:主要在校園階段,灌輸式掌握,填鴨式吸收。這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雖然很多知識點在未來的人生長路上永遠也用不到。
知識面境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大約前十年,也就是大約在人生的30出頭之前。隨著眼界拓寬、專業深耕、競爭需要等內外部因素,我們開始將從前的很多點狀知識在實踐的基礎上連線成面,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發現,一些校園裡讀書並不出色的人,往往迅速成為職場大牛,薪水、職位進入加速度,這個就是他們構建知識面的能力。
知識庫境界:為什麼把它放在第三重境界,因為能做到這一境界的,基本上堪稱大咖或者大神了。也回到剛才說的,知識庫是一個結果。達到這個境界,首先就是跨知識面的連線與打通,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階段知識庫的價值一定會變現式爆發。說這個有點功利主義了,不過商業社會知識就是要用來變現的,不丟人。並且商業變現可以進一步為知識庫進行加持,想想馬雲和曾經的阿里十八羅漢。
第三:構建知識庫的關鍵在於效率
博學、慎思、明辨、審問……這些傳統的知識構建方法就不說了,說了也是白說。
我想說的是一個詞,效率!
其實今天我們很多人欠缺的了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幼學功夫,也就是童子功,苦功夫不夠,基礎不紮實,會是一輩子的硬傷,高曉松《曉說》裡就講過他小時候的苦學,這也是他淵博知識庫的基石。
當然,童子功的修煉跟整個社會教育風氣、家庭薰陶、個人悟性都有關,對於我們大多數應試教育出身的人來說,其實真正構建知識庫的起點是從大學啟蒙,從社會開始。
這時,效率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我們總說一個詞叫“學以致用”,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反過來,“用以致學”!將效率擺在第一位,我個人一直從事品牌諮詢領域,很多時候是這樣反過來倒逼自己,就是“用以致學”,比如接觸到一個新行業,這種態度能夠讓你迅速深入進去,短時間成為半個業內專家。其實大家應該也都有類似經歷,回想一下,當年是否因為要裝修你幾乎成了一個裝修專家?是否因為生孩子你幾乎成了一個育兒達人?這個時候也許很累,但恰恰是你知識庫構建的最高效時刻。
第四:找到知識和興趣的最大公約數
知識是逆人性的,屬於“我需要”;
興趣是順人性的,屬於“我想要”。
能把知識和興趣完美結合的人,不多。還是那句話,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可能都在從事著跟自己興趣完全無關的職業。但今天也誕生了很多“斜槓青年”,我也接觸過一些這樣的人,也暗自總結了一下。
這些人都找到了知識和興趣的“最大公約數”(什麼是最大公約數,初中數學知識,忘了的朋友自己惡補吧,又一個被遺忘的知識點)。比如知識的數字是100,興趣的數字是80,二者的最大公約數可能只是20,數字不大,但卻是最有效的知識庫串聯紐帶。
這也是為什麼寓言故事遠比說教更容易建立知識連結,發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句俗語的也許就是一個美食家,說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也許是個酒鬼,但不重要,知識被興趣的潛意識給充分啟用,而知識庫也在這種連結中建立起來。
最後,洋洋灑灑寫了這些,其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過有三句話還是要顛撲不破的真理:
1、觀千劍而後識器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