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雄森love

    你好,這個問題,如果追溯估計要追溯到亞當夏娃時期了,因為父母就是從他的父母用別人家孩子好的心理,語言,等環境過來的,問怎麼來的,估計父母也不知道,因為他就是這樣過來的,這樣去比較當然是不合適了,但是父母他並不知道這樣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因為他受傷害那個時期他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並也深深的認同了那種感覺而不自知。其實父母只是出於愛,為了讓孩子透過比較去讓自己成長,只是這種愛的方式,其實是隱形的傷害。因為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個體,個性都應該被尊重,發揚自己的個性。先說這麼多,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 2 # 膳涼君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

    父母為什麼會拿其他孩子跟你作比較呢?我們嘗試一下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唉,我的孩子這次考試的成績又不理想了,看看人家小明同學,每次都拿第一名,怎麼我家孩子就不行呢?這就是比較的由來了,歸根到底,這也是父母對孩子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他們的這種表達方式有點不適當,甚至有點愚蠢。但是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他們也是想拉你一把,卻不知道如何使勁。多想想你父母為你做的一切,你就會發現父母對你的要求根本就不值一提,你的一個小小的進步,他們都會高興好幾天呢。

  • 3 # 教育觀微

    這個心路歷程是這樣的:

    剛開始,父母只是想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大多不是學霸的家長(自己恨自己啊!)只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舉例子,鞭策孩子努力。

    舉著舉著發現自己對“別人家的孩子”瞭解的比自己孩子的都多,於是,強化了這個榜樣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更要命的是,這個目標不管孩子接受不接受,父母自己接受了,培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終於成為父母自己的目標。

    終於,父母把自己的目標強加給了孩子,而孩子不願意接受。於是,矛盾就發生了。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努力,在孩子眼裡,父母更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孩兒做不到啊!)。

    孩子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沉默,做自己,不交流——家長慌了,以為孩子自閉。第二種,叛逆,反著做,別人家孩子努力我就不努力——家長惱了,以為孩子熊,不服管教,權威心理受損,失去控制力,於是,責罵劈頭蓋臉就來了。

    望子成龍是道德綁架+目標嫁接,這種思維在父母眼裡是天經地義的,因為當年可能自己也是這麼被望子成龍過來的。這就是文化的慣性,可能不是個體能夠輕易反抗的。一旦目標嫁接失敗,父母隨後的反應大多是放棄、埋怨,以為這個孩子不是自己生的,其實,在父母心裡真的住著一個不是自己生的孩子,只是他們還沒意識到。

    對於一些沒有育兒經驗的父母來說,這套“別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許是自覺不自覺的模仿和學習,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哪種教育方法更合適。

    有時,這個方法成功了,有時,這個方法失效了,每個孩子不同,嫁接的成功率沒法統計。但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目標(即使是模糊的),也是父母應該有的態度,知根知底的嫁接才能提高成功率。

    父母需要換位思考,讓自己再變成一個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才會發現,其實內心也是很討厭那個“別人家的小孩”。

    而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盡力展示自己的長處,讓父母看到隱藏而優勢的一面,這樣才能替代父母心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多年後,父母看著養大的孩子,內心必然充滿感概,那時,心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已經音訊全無了。

  • 4 # 白聆風

    你好

    這個問題我覺得更多的其實是父母想表達的一種對孩子的鞭策吧。透過和別的更優秀的孩子比較,激勵自己的孩子向更優秀的人去學習他們的優點。

    然而這種做法肯定是不合適的。第一,別的孩子是別家的,自己孩子是自家的。為人父母這麼拔高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的孩子,長此以往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傷害。第二這樣的思維不利於父母看到子女的特點,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即使孩子也是如此,總是誇讚其他孩子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性格等方面容易產生不全面的理解,從而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的孩子之特點,最後往往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孩子是自己的,也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有著自己的優點也有缺點,正是這些與眾不同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希望天下的父母都不要再用別人的孩子跟自己家的比較,都能看到,珍惜自己的孩子!

  • 5 # 醫藥行業那些事

    父母口中別人家只是希望給自家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去學習進步,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自己哪兒都不好,往往導致自家孩子自卑,敏感,叛逆,最後適得其反,父母應該多鼓勵表揚自己的孩子。

  • 6 # 蘇九菇

    比較是人之常情,人們拿某個個別的去比較,也只是因為:父母知道了這個個別的情況。一旦出現了一個可以瞭解的物件的資訊,總要和自家孩子比對一番的。

    人有自動歸類的傾向,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愛貼標籤。透過比較,有一個參照,好像自己才有了一個位置。不然,不知道身處何處。

    當然,比較的時候必定會出現關注某一點,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時,只有少數人能夠在這種“失利”的時候,心境坦然,更不會想到自家孩子那些優秀的方面。所以也就總想讓孩子比得過別人了,不管在什麼方面。

    社會競爭太大,其實也是人們的“攀比”心理鑄就的。

    比較可以有,但需掌握分寸,應適度,過猶不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筆寒窯賦全文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