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常州小菲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與一個謙虛的人打交道,謙虛的人身上既有實力,又有人情,這是他們身上最大的魅力。

    而一個真正謙虛的人,身上必有這三個特質,這是他們贏得人心的關鍵,也是他們能夠走入別人世界的關鍵。看看你是謙虛的人嗎,這三個特質你有嗎?

    1、敬畏之心:懂得人生無常

    真正謙虛的人,一定懂得敬畏。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其實這個“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練的事,也當作第一次去面對。

    敬畏心從本質上來說,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的一種尊重、畏懼的態度。這種“敬”是對事物發自內心的尊重;“畏”也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

    敬畏心強調是對待事情的認真,不要覺得自己因為做過就輕視它,而不再用心。當一個人懂得敬畏自己的工作,無論做了多少次,都不會馬虎,那麼她的工作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敬畏心也表明,人生命運有時很無常,無論我們身處什麼位置,並不代表這完全是我們應得的。

    社會的發展有一個機率性思維,我們常說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她不一定是完全按照你的才能、天賦、努力程度排序的,不但不精確,很可能和這些差的挺遠,而擁有敬畏之心,你才會時刻感恩,更加懂得不要輕易抱怨,而是持續努力與拼搏。

    2、溫柔之心:對待人友好

    真正謙虛的人,你和他交往,你會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溫潤溫柔的味道。有一個哲人說過,如果你越來越冷漠,你以為你成長了,但其實沒有。長大應該是變得溫柔,對全世界都溫柔。

    溫柔的人往往骨子裡很善良,是發自內心的關懷他人生命,對待別人都有側影之心。謙虛的人之所以會很溫柔,因為他從別人的生命中看到自己,他們深知生命的脆弱,更加知道生命的緣聚緣散,所以懷有珍惜之情對待他人。

    謙虛的人往往懂得善待別人,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正因為知道自己不夠完美,所以才會更加溫柔對待別人。正因為渴望被別人關愛,所以往往先會主動關愛別人,這也是他們最為成熟的一面。

    3、寬容之心:理解他人

    謙虛的人會更容易理解每個人,因為他知道人與人是不同的,更知道,每個人由於自我成長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看問題的視角與方法也不同。

    對於他來說,他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影子。正如有一個哲人曾講述,人所擁有的缺點我都有,所以他可以寬容很多人。

    寬容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柴靜有一句話深刻講述了寬容的意義,她說的寬容的基礎是理解,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一個人寬容,所以才會形成自己的格局與視野,更不會矇蔽自己,他們對待自己很真誠,也把這份真誠同樣付諸於別人,這是他們能夠征服別人的關鍵。

    在倫理道德的範疇中,謙虛一向被認為是美德,應該揚;而虛偽則一向被認為是惡習,應該抑。

    然而,究其實際,二者間有時並非涇渭分明,其區別間不容髮。謙虛稍一過頭,就會成為虛偽。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種體會的。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是提倡謙虛最早的國家。在中國最古的經典之一的《尚書·大禹謨》中就已經有了“滿招損,謙受益,時(是)乃天道。”

    這樣的教導,把自滿與謙虛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謂高矣。從那以後,歷代的聖賢無不張皇謙虛,貶抑自滿。一直到今天,我們常用的詞彙中仍然有一大批與“謙”字有聯絡的詞兒,比如“謙卑”、“謙恭”、“謙和”、“謙謙君子”、“謙讓”、“謙順”、“謙虛”、“謙遜”等等,可見“謙”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認為,我們應當提倡真誠的謙虛,而避免虛偽的謙虛,後者與虛偽間不容髮矣。

    可是在這裡我們就遇到了一個攔路虎:什麼叫“真誠的謙虛”?什麼又叫“虛偽的謙虛”?兩者之間並非涇渭分明,簡直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掌握一個正確的分寸難於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異,“地”指的首先是東方和西方。在東方,比如說中國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須說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國語言中是找不到相當的詞兒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產生誤會。華人請客,發請柬必須說“潔治菲酌”,不瞭解東方習慣的西方人就會滿腹疑團:為什麼單單用“不豐盛的宴席”來請客呢?日本人送人禮品,往往寫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會問:為什麼不用“精品”來送人呢?在西方,對老師,對朋友,必須說真話,會多少,就說多少。如果你說,這個只會一點點兒,那個只會一星星兒,他們就會信以為真,在東方則不會。這有時會很危險的。至於吹牛之流,則為東西方同樣所不齒,不在話下。

    可是怎樣掌握這個分寸呢?我認為,在這裡,真誠是第一標準。虛懷若谷,如果是真誠的話,它會促你永遠學習,永遠進步。有的人永遠“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往往不能進步。康有為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自稱,年屆而立,天下學問無不掌握。結果說康有為是一個革新家則可,說他是一個學問家則不可。較之乾嘉諸大師,甚至清末民初諸大師,包括他的弟子梁啟超在內,他在學術上是沒有建樹的。

    總之,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注意東西。在東方謙虛涵蓋的範圍廣,不能施之於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東方或西方,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於虛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可粉和咖啡粉的營養可可粉和咖啡粉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