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潮打的空城
-
2 # 文行遠方
一看這個提問,就知道你是個涉世未深的少年,沒有深入思考,把小說家之言身心無疑,就像有人羨慕唐僧西天取經一樣。
梁山泊原為很小的湖泊,因黃河決口使許多原來的小湖泊與之匯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許多破產農民以及一些逃犯據此為生。
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不得已鋌而走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武裝聚集,抗租抗稅,阻殺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
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方臘起義是與宋江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從起義規模上講要比宋江起義大得多,影響也大得多。
梁山終究是小打小鬧,韓世忠帶領北宋軍隊滅方臘的途中,“摟草打兔子”順道把梁山給滅了,
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中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他們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水滸傳》中為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為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為李應)、花和尚(《水滸傳》有姓名為魯達、魯智深)、武松。宋江起義軍總人數由於史書無記載,無法統計,估計有近萬人。《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作者羅貫中等人“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以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但小說畢竟是小說,讀者不可將它當成真實的歷史。
-
3 # 睦鄉康居
水滸傳背景故事是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成書於明代,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儒家思想一直被奉為正統思想,儒家講君君臣臣,文人士子骨子裡是認同正統(朝廷)的,他們骨子裡是沒有不臣之心的,是希望為朝廷效力的。小說演義的雖然途經波折,但還是迴歸廟堂建功立業,這種主旨也能被統治者所接受,也反應了當時的文人士子(作者)那種懷才不遇的心情,空有一身才華缺施展無門的悲憤。
就水滸小說而言,梁山雖有十萬之眾,大多都是流民草寇成不了氣候,而且各行各業的都有,來自最底層社會的大多沒有地位(發言權),當然他們大多數也願意跟著被招安,封建地主階層的佔大多數,代表性的盧俊義、柴進、花容等,有中上層的軍官,比如關勝、呼延灼、董平、林沖等,還有一些底層軍官朱仝等,像宋江這樣的底層官吏,以及小地主階層,他們本來過著衣食豐足的生活,而且在當地都是有些臉面的階層,只因為不安分犯了事兒無奈落草,這部分人肯定願意被招安,盧俊義這些被迫上山的更願意官復原職以不辱家門,只有林沖武松這個別的被當朝官府欺壓至極的人才極力反對,他們是對那個朝廷失望透頂的人,所以不願意招安,這兩股力量高下立見,招安為我所用是宋代鎮壓農民起義的慣用手段,被招安是最好的選擇。
梁山內部派系林立,用人有親疏遠近,功勞有大有小,賞罰制度不明,稱兄道弟組織紀律性不強,所到之處傷及無辜,群眾基礎肯定是沒有了,更沒有建立政權的雄心,往往幹一票就進山逍遙快活去了,所以梁山基本上成不了氣候,當然宋頭領也不是真想反,也是想留一些餘地好受招安。
所以,歷史背景使然,梁山的起義不會成功,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通病,沒有好的綱領和初衷,組織紀律性不強,但是破壞性極大。傳統儒家思想的正統認同,讀書人不願不臣,他們更願意被招安後建功立業,哪怕灑血身死也要青史留名,不做反叛之賊。
回覆列表
傳統思想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中,“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忠”,是對國家、對君主、對朝廷的忠,也是對親人、對朋友的忠。
宋江雖然遭到奸臣陷害,被迫落草為寇,但心中依然不忘報孝朝廷,一心想要招安,這就是忠;林沖的娘子在林沖被髮配充軍後依然等待,最終面對高衙內的騷擾上吊自盡,這也是忠。
梁山泊上,不乏有像李逵一樣只顧快活的人,對國家不放在心上,但還是有像呼延灼、關勝、楊志一樣的人,有一腔抱負,雖然曾經遭遇過不公,但還是想要報效國家。宋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屢次提出招安,就是他對國家忠的體現,他明知是毒酒還喝,正是因為他的忠義之心,寧可朝廷負他,他也不負朝廷。
落草為寇不是長久之計梁山泊雖然兵強馬壯,還多次打敗了朝廷圍剿的軍馬,但梁山不過一個彈丸之地,是無法與朝廷抗衡的。盛極必衰,長久下去,梁山泊最終還是會失敗。梁山泊要想有一個好的出路,還是要投靠朝廷。宋江招安之後率領梁山好漢攻打方臘,雖然讓兄弟死傷慘重,但也是給了一個好的歸宿。要知道古人對於名節是很看重的,如果最後被朝廷剿滅只能落得一個反賊的罵名。如果有推翻朝廷的能力,改寫歷史,也可以為自己正名,但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招安,為國家建功立業,才能得到一個好名聲。
不管宋江的忠是不是愚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招安都是最後的選擇。從當時的眼光來看,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