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從內心召喚
-
2 # 我對教育的思考
我覺得要恭喜你,你的兒子是非常有特點的,這可能是一匹千里馬哦。當然最難的就是後面要做的,該怎麼培養呢?
這很象我的兩個小孩,他們分別是11歲和8歲。他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非常著迷讀書,說他們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沒有誇張。剛才吃晚飯,女兒坐在桌子上吃,手上依然抱著一本書。兒子乾脆躲到一個房間裡,看了一下午的書,還不想吃飯。說實話,這個管理是很難的。我們叫他們吃飯,有時根本叫不動。那麼怎麼辦呢?乾脆就順勢而為,就讓他們讀個痛快再說。這是保護他們的專注力。而且我的教育理念是,就要讓小孩的特長得到極大的增強,這叫揚長。不同於大部分家長採用的補短的策略,我覺得那樣效率很低,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我們保護了他們的專注力,他們在其他的興趣點上也會表現出這種專注性。比如這一週來兒子和女兒又迷上了國際象棋,他們兩個自己上網學習,看他們那股執著勁,學習的效果一定比上興趣班好很多。夏天的時候,他們迷上了踢足球,幾乎天天都要我帶他們去踢球。所以一個夏天下來,他們的球技迅速提高,現在女兒還參加了校隊,參加本地市裡的比賽。
他們對學習就象對待某一件興趣的事情一樣,也是很執著很專注,所以效果自然非常好!現在他們輕輕鬆鬆地學就已經成績很棒了,未來還有後勁可以挖掘。
至於你兒子的學習,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他學習的興趣。現在的這個教育大環境,家長都比較焦慮,你非常可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給小孩的學習太大的壓力。只要避免了這一點,我相信這樣的小孩,他有這麼強的專注力,只要他慢慢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了,成績一定非常好!
您和兒子正在面對著:是選擇“有用、還是有趣”? “隨緣、還是隨性”這個人生的永恆難題。
“二選一”或“二者要和諧統一”之類的回答,一是沒有操作性,二是時移勢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建議您可利用孩子的假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不斷地給兒子他增加難度,直到他無法完成為止。此時再觀察兒子的反應。通常孩子們的任何興趣,到了一定的難度之後都會發生轉移。孩子都會打退堂鼓。這時就得要孩子吃苦,靠家長逼,才能克服天性中的好吃懶做,進而才能慢慢地享受到這項愛好中的樂趣。我的女兒四歲學鋼琴,頭兩年一直是哭哭啼啼,是被媽媽硬逼出來的。跨不過這個門檻,任何“有趣”與“有用”都無法達到和諧統一。
我們都有從“赤子之心”轉變成“機心”(有用、算計)的經驗,因為這是人類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之後所經歷的必然。但很少有人像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那樣,完成了從“機心”再到“赤子之心”的提升,並把這個提升歸結為:對“說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拼爭。
維特根斯坦認為:摩爾教授表現出的孩子般的單純不值得讚揚。 “除非一個孩子也值得為其“單純”得到讚揚。因為你談的單純不是一個人為之拼爭的單純,而是出自天然的免於誘惑”。維特根斯坦成年之後的性格——不妥協、支配性的個性——曾是他為之拼爭的東西。因為在他18歲之前,他的性情討人喜歡和順從——容易取悅、聽話、以及願意犧牲真相。
他是家(奧地利最富的家庭)中九個姐弟中的老小。也是家裡最聽話的孩子。遵照父親的“有用”觀,中學選擇理科、大學去英國學習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航空學。但他回憶說他八九歲時候,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哲學問題“說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當時他思考了片刻,沒有答案,於是就輕易地選擇了不誠實。而當他有一次聽見媽媽問病倒在床的哥哥,是否不想上學?哥哥回答“是”的時候,他非常震驚自己為什麼不能誠實地說“是”。
正是他對這個八九歲碰到的哲學問題的不斷思考和拼爭,把他最後拽向了哲學這個事業,並造就了他成年後身上那種“令人既敬佩又敬畏之處——不留情面的誠實”。而他的這種“誠實觀”轉變的事件,意味著他性格的變化——即行為方式的改變,而非觀點的變化。(詳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
任何“愛好”一定含有“有用”的成份,而任何“有用”也一定含有“有趣”的基因。二者關係就像陰陽太極圖。而二者要想達到和諧統一,我認為只有像維特根斯坦那樣,在面對“說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要拼爭做到絕對的誠實。
所以、我建議您在給兒子充分自由選擇的基礎上,恩威並用,要兒子無論做“有趣”的事兒,還是做“有用”的事兒,都要做到言行合一,至少要做到假話絕對不說的程度。在小學期間逐漸養成習慣,那麼到了中學才能做到在“有用”(學習成績)中找到“有趣”,在“有趣(愛好)”中慢慢培養“有用”,然後才能期盼您的兒子成人之後能夠養成那種拼爭後的“赤子之心”——充滿了兒童的熱情。
我女兒小學的時候也喜歡搭積木,中學之後愛好變成了摺紙。考上覆旦大學之後參加了“抽象藝術社團”。結果在組織摺紙類的抽象藝術社團活動中,被當時的“果殼網”看中,聘請她在“果殼網進復旦”的活動中,與其他三位都是碩士、博士高學歷並有突出事蹟的大牛人一起,做摺紙的講座。結果她的講座以“摺紙藝術與高等數學”為題目,與其他三位牛人的講座一起,被上海、北京的各大平面媒體廣泛報道了。而這個有據可查的社團活動,又在留學申請過程中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