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我們當前大量作品,其情感走向、意義型別、意蘊內涵、行文方式甚至文章的標題等等,與過去相比,都很近似、雷同,模仿成風,表現為同質化的重複。我感覺,同質化是一種表象,它反映出當前環境下文學創作的一種無奈選擇,同質化反而成了作者個人的“生存之道”。
-
1 # 只做身邊清楚事
-
2 # 溪水潺潺123
文學作品中的同質化現象是很正常的。原因大致有:
首先,不排除“天下文章一般抄”的做法。抄襲現象在過去有,在現在有,在將來還會有。
其次,已有的文學作品幾乎涵蓋了社會自然的方方面面。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以來,對於世間的萬物,人們的思想,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等感情心理活動,這幾千年來的文學作品都是翻來覆去、不厭其煩地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描繪。幾乎是從頭到尾、從上到下都翻了一個遍,再也找不到更新的東西了。角角落落無所不及,溝溝壑壑無處不達。所以現代人再寫新的作品時,難免就有或多或少的雷同之處。
第三,隨著現代自媒體資訊科技的發展壯大,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行業的競爭加大,參與人員水平也參差不齊,魚龍混雜、魚目混珠。不排除有出類拔萃、鶴立雞群的高手,也不排除有水平一般純粹混碗飯吃的差等生。於是抄寫作業的情況就多了起來。雖然有輕微的改動變化,但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幾無差別了。
最後,值得慶幸的是,真正偉大的作品是雷同不了的。這種作品會因為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有著更寬廣的視野、有著更深邃的考慮而寫出的,從而與眾不同、獨領風騷、堪稱偉大。這種作品幾乎無人能望其項背,也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模仿、抄襲的來的。
個人拙見。
-
3 # 寒風呼嘯春欲到
散文,它不屬詩歌範疇。但它能讓你抒發內心的喜悅和憂愁,但必須說明一點,不是詩歌就不能抒發悅愁,它兩之間有個格式範疇。至於同質,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因為同質,分比例而言,是百之百同質,這就是抄襲,這個要看比例,我比個例子,有人寫一篇文章,寫好與壞,但別人又寫了好與壞,我的分析難以認定是同質,總之要看比例和實質,才能做出定論。你說呢?望您也能標明觀點!
-
4 # 精釀大連
你對同質化的理解是什麼呢?題材相識,情節雷同,還是其他呢?搞清楚文學作品的同質化你就懂了,為什麼網路文章很長很悲催。
-
5 # 悅發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各行各業的人們都紛紛加入了這個行業。第一呢,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和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變得更少了,內心情感得不到傾訴。而手機就成了我們的最佳夥伴。人與人之間通過手機互動人群增大,內容增廣,複雜的情感在這裡都可以傾訴,得到釋懷。我們可以用這它消磨生活中無聊的時光,找到內心的需要,滿足一下人性的渴望。
其實我們人性最難以控制的就是心裡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內心情感狀態。這也是我們的需求,誰說那顆情感上脆弱的心不需要籍尉呢,我們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渴望人性的慾望得到滿足。要不然那些情感故事,情感文章為什麼一直這麼火,閱讀量和點選量都這麼高呢。
作為自媒體人當然我也看到了這一點,誰不想自己辛苦創作出來的作品有人欣賞和閱讀呢。所以在不經意間也轉向這些散文的創作,我們在方面沒有很好的寫作經驗,那怎辦呢,模仿就是最捷徑最有效的途徑。人數心裡再複雜的情感也都是平常的生活情感,所以寫出來的文章多了也就鹹覺到同質化了,讀多了這些散文也就同感了,你們說是這樣的嗎?
-
6 # 待曉兒
文學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成分,也就是“同質化”,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好是壞呢?
不同的作品要不同分析。一般有三種情況。
對於“抒情類”作品來說,王羲之早就給出了答案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這篇文章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是說,雖然時代不同,經歷不同,但是因“興懷”而產生的情感總有相似的地方。
比如傷春悲秋的傳統、逝者如斯的慨嘆,寫懷鄉念遠總有月亮,寫邊塞苦寒總有閨情。
這些看似固定的表達手法和意象,其實就是“同質化”的一種體現。
而這些固定意象和手法的出現,正是因為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在面對同一種或者相似的事情時,往往會產生相似的心理活動。
像詩歌一類的作品,古詩中除了意象和手法的固定之外,所蘊藏的情感其實也是有限的,只不過是在具體內容上有些差異罷了。
比如同是寫“懷才不遇”:
有人是因為沒有好的機會,比如孟浩然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有人是因為奸佞當道,比如屈原“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而有人是因為對於統治者的不滿,比如李白“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但是這些差異只不過是經歷的不同而已,所抒發的情感其實都是“懷才不遇”而已。
像散文這種抒情議論兼有的文體,其中的“同質化”就更為明顯了。
無論是像《莊子》、《孟子》等諸子散文還是像《史記》、《漢書》等歷史散文,其中都有很多相似的看法,尤其是是對某些歷史事件的解釋。
因為觀點其實是有限的,說的人多了自然就會重複,翻新出奇雖然也有,但真正成功的並不常見。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人,其是非觀念是接近的。
除此之外,文風的相近也是被允許的。
不同的詩人在創作理念上達成共識的時候,其作品的風格就會有相似的地方。
比如宋朝對於白居易、李商隱以及晚唐詩風的模仿,形成了“白體”、“西昆體”、“晚唐體”三大派別;明朝更是擬古成風,甚至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程度。近現代冰心的小詩和泰戈爾的風格也基本一致。
所以,“詩文”中在作者、作品都極多的情況下,出現大量的“同質化”內容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情感、意蘊等內在表達,行文、字句等外在表現,其實都允許有相同的成分,不能說前人講過的事情,後人就一定要“翻新”,這是不合情理的。
對於“敘事類”作品來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敘事類”作品和“抒情類”作品不同,這一點在小說這一文體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它需要作者刻意選擇或者創造一種敘述方式,即以什麼樣的故事情節表述出其想要表達的內容。
那麼,這一類作品中蘊藏的主旨、思想是允許相同,比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有“復仇”主題。
但作品的敘述方式就需要仔細甄辨了,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是模仿。很多作家在創作之初致力於對前輩作家的模仿,無論是文風還是講故事的方式都有關聯。
比如說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就有很大的相似性。不是說兩個故事有抄襲的影子,而是講故事的方式、主人公的內在形象等等都有相似成分。
比如匹克威克先生和堂吉訶德都是外表並不美觀,但內心非常善良,他們所做之事往往也都是讓人啼笑皆非,甚至在章節標題的撰寫上都基本一樣。
再比如韓寒的《三重門》有錢鍾書《圍城》的影子;蕭鼎《誅仙》的架構和金庸的《笑傲江湖》接近;安妮寶貝的作品和米蘭·昆德拉是極為相似的。
第二種是抄襲。敘述類文體雖然可以以同樣的視角、手法進行講述,但是絕不允許用雷同的情節脈絡。
比如玄幻小說中西方玄幻題材和東方修真題材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就比較明顯;系統文、架空、軍事、歷史等等領域中,只要出現了一種讀者眾多的型別,都會有大量作家進行跟進創作。
但是,有些作家明顯是走了歧路,以拼湊、洗稿的方式講故事,抄襲其他人的作品,或者將很多本故事糅合在一起,甚至抄襲國外敘事類故事的框架,比如日本動漫等。
這樣的“同質化”不符合文學發展規律,也不在道德允許範圍之內。
所以,“同質化”的出現並不是文學的倒退,而是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古今中外文學的共鳴,需要警惕的只是那些以不道德的手法拼湊起來的“同質化”內容。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7 # 易星看電影
我非常不理解也不喜歡看到這樣的現象,本來時間就很寶貴,還要看到大量幾乎雷同的文字,對於閱讀者來說是時間成本上的浪費,對於原創者(第一個創作出此類內容的作者)來說也非常的不公平,我們應該維護創作上的乾淨的環境才對,給創作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條件和環境。
當前大量作品,其情感走向、意義型別、意蘊內涵、行文方式甚至文章的標題等等,與過去相比,都很近似、雷同,模仿成風,表現為同質化的重複。這是好聽的說法,嚴格說來是剽竊、抄襲和洗稿才對。
特別想提議,有這樣劣跡的作者,全網封殺!為什麼經濟上有罪責的人被判為“老賴”,就能登出來判無法乘坐飛機和高鐵一等座,而有過抄襲行為的人付點錢之後依然混得風生水起呢?這不公平啊。
畢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文字是好的東西,應該拿來為我們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知識殿堂,讓喜歡閱讀的人真正受益,而不是憑藉給你的流量和點贊來換取廣告收入的手段。
但是如果說是有人看了某部電影或者書籍,大家形成一個討論,這裡面的題材是相同的,也許會有一部分人想法類似,這樣的所謂“同質化”是可以理解的。圍繞著一個熱點文化現象,大家討論、辯駁,最後形成一定的看法,更為科學、客觀、睿智,那這樣的釐清認知過程的議題同質化是沒有問題的,多有這樣的現象更好。
但是如果只是經歷和閱讀題材相同所形成的同質化,不用擔心,就像大浪淘沙,時間會過濾掉那些不好的作品,留下好的作品,這就是經典的由來啊。(完)
-
8 # 棗樹的百姓生活原創
第一,作者的文學底蘊不夠深厚,看的少,讀的大家的少,所思所感的少。
第二,沒有自己的主見,隨波逐流。一看人家寫婆媳文章賺錢就去寫,一看人家寫小說賺錢又去寫小說,沒有固定的創作區域可言。
第三,利益薰心,把文學作品當商品,讀者喜歡啥就寫啥,毀三觀的文也敢寫。
第四,沒有好的生活基礎,沒能腳踏實地地觀察生活。
文學作品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主要是近幾十年,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社會變革的必然產物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浮澡之中沉不下來,怎能有匠心,沒有匠心哪有好作品。己經有好多年看不到《荷塘月色》、《背影》、《往事》等這類的上乘作品了。
二,各種評審制度落後的必然結果
評定各種職稱往往只看發表文章的數量,並作為硬性指標。至於誰寫的、重複性多高無人過問,這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很壞的示範作用,於是,抄襲、複製、粘帖等應運而生便不足為怪。
三,是“流量為王”的連鎖反應
別管我的作品如何,只要能發表就行,什麼報紙、書刊、雜誌、網路、電視、廣播等,實在不行自費出,先混個臉熟。有搏名的、有搏利的、有搏眼球的、有搏“流量”的等等,反正目的不一。大部分作品誕生日就是死亡日,可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小時”。總之,社會、制度、風氣所至。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制度的不斷完善,風氣的日漸好轉,同質化的作品會越來越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