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國烽煙9
-
2 # 天之尊爵
這個看愛好吧,現在都是大白話文了,文言文的讀者和愛好者都很少,但還是有一部分的人是喜歡這樣的文化的,對於這一小部分人來講,就是認真學習,漸得精髓,再傳承下去吧,幾千年的文化,不能斷在我們這一代。下面是我在年前過生日的時候寫的,同好者請您多加批評指正。
餘以花信之初,棄常人所睞之燈火霓凰而念清讀重墨者,又感木櫝之縛,而不厭於此。
念之經世未及,獨倚齋堂,恐形於範氏進者,而深惡之。
卻有奇林之士,於迂儒風燭之際,雖放浪形骸,衣履闌珊,雖食未果腹,不致玉宇瓊樓,卻無忌豪言,飲醉江湖。以儒生之意氣孤傲,予浮囂以寧靜,予躁急以清冽,予高蹈以平時,予粗曠以明麗,方顯人生之靈動,歷史之風韻。
自漢唐至明清為鑑,皆行於此,又何不至我輩乎?
神起長安,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國,五千年曆史帝都之首,一覽關中風光。經洛城而遇杜拾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點豆漏窗,酒醉微醺,推杯換盞間,塵世可安。
西行吐蕃,於瑪布日山齋戒閉關,以清俗世濁風,以悟本心明聖。
南下入川渝,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否?去之不復返否?繼而南下,深入雲滇,雪山雨林,海角天涯,任君逍遙。
客寓柳州,柳侯祠外,夜半聽風雨聲,窗明嘆荒草青。煙柳畫橋玉帶,古道西風瘦馬,政世輪迴,美景依舊?“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青街柳巷中尋柳三變,談笑皆紅袖,往來俱妙齡,又何致廟堂乎?有此逍遙?
焉然江浙,嘆歸沈園破壁,務觀山盟雖在,而蕙仙錦書難託,似佳人掩面,人成各,卻今已非昨。
經齊魯北上至燕都,一驅陰霾,千里玉鸞飛;霜雪時晴,仙羽鷓鴣歸。
馳馬塞北,瀚海揮鞭。我欲乘風千萬裡,無懼滄海汨橫流。
廿四生辰為記,時戊戌之臘廿三日也。
-
3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文言文”做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子乎者也,難澀難懂。現在它的作用,己慢慢的減少了。如果說有用,也是少數專家學者,為研究和傳承古代的文化,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才能使廣大民眾,看懂和借鑑。而對於大眾來說,意義已不太大。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它只是我們的祖先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對於我們今天的發展,有指導作用的就繼承併發揚光大。對於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要揚棄,這才是最好的傳承。(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2019/3/6/於北京
-
4 # 郝實潤
文言文的傳承,除了特定的文化環境,比如祭祀,亭臺樓閣,特定建築等仍要撰寫外,在其他一般的文字中,直接的,大篇幅的就用的少了。現在對於文言文的運用,主要應是學習運用它的簡潔凝鍊。同是一句話,用個典故,用個成語,選用幾句古文,現代文字要用很長很長,但用了文言文,只需很短就可以說明問題了。文言文功底厚實的人,寫起文字來,簡潔凝鍊,朗朗上口,十分優美,特別富有氣勢,增加了感染力。文貴簡潔,魯迅說,要努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去掉。怎麼去掉?怎麼簡潔?文言文厚實了,就能在文字組合中以一當十,做到簡單明瞭。要想語言凝鍊,如何去凝鍊?古人是刻字,比較費勁,儘量少點,所以就努力把長話儘量說短,於是就有了文言文的高度凝鍊。古文學好了,寫文章就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薰陶,受到了影響,凝鍊的問題就解決好了。這是自己的一孔之見。
-
5 # 陳道農
文言文寫作的傳承大約是不能孤立於經典國學的傳承的。也可以說,寫作在文化傳承中後期開始比較恰當。儘管文言文是書面語,但也跟任何語言的學習一樣,需要先學會誦讀、認字、書寫、品味、體悟。系統的學習了啟蒙讀物、四書五經、歷史、傳記等的同時,差不多可以能夠做一定的書面表達,這就算文言文寫作的初步完成。可以說它是國學學習的一個成果,至於水平高低則要看後期深入學習和天賦條件了。
很可惜,文化傳承斷代很久了,只能靠摸索總結這麼多,難免謬誤、不足。辯證地看吧。
-
6 # 飛貓789
文言文寫作已沒什麼必要。自己喜歡當然可以,但代替白話文,寫了給其他人看,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環境了,估計絕大部分人是看不明白的。
-
7 # 青梔沐
文言文寫作在當代如何傳承?
簡單說,能看懂的很多,
但能保持,持續閱讀的人,並記錄,積累的人太少。
原因太多就不一一細數。
所以這種狀態下,文言文如何傳承。
也許文言文的結局,最後會像繁體字一般,慢慢的消失,
然後只留下一小撮人能看懂,能用,但卻不會再放出來。
所以呀,可惜了了。
《論語》中雲:不學詩無以言。
但到現在別說是正經的文言文,古詩寫作,就是能寫打油詩的人,都愈發稀少,這也是掃盲下做出的文化犧牲吧。
缺少政策支援,缺少推動力,最後文言文也可能會像是我們的中醫,慢慢被人遺棄,慢慢的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
-
8 # 張耂翁28050946
謝邀:文言文作為古代文化的傳承符號是經歷了大浪淘沙的國粹。中華歷史文化遺產如浩瀚廣宇,博大精深。近代以來,各種翻江倒海般的髙舉打壓揉操,從糟粕流毒到精華國粹,從殘缺生硬文字簡化到大全精湛白話的各"大家"註釋直譯的各種版本,使整個古文化從市井雜家到大雅高貴都可用以裝飾文化門面。
這種亂象在中華文化沉澱了幾百年後復興初期也屬正常(過程)現象。但再後,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會被轉速越來越髙的精英文化所離心出文化中心。只知道左青龍右白虎和之乎者也口頭禪的人就會自動退席,髙溫的古典文化就會降溫。可當人們冷靜後發現,幾十年的繁榮卻沒有什麼真正的成果。有人就會自問,是古文化沒有什麼,還是我們研究的不夠?
這些人會有很多問題在自問。於是乎,潛心研究知識的人就逐漸誕生了,中華文化出現世界級大師的希望就有了。說到這裡我就可以回答問題了。文言文寫作的必要性就留給愛好古典文化的人吧,你提倡和禁止都沒用,就象中國的書法一樣,一切都會發展的,但文言文學習是研究中華古文化的必要條件,應該給有興趣的人提供支援和幫助。
-
9 # 桂海拾貝
文言文是中囯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應該學習與傳承。在中級學生中開始學習幾篇帶有代表性文言文課文,很有必要。不要因為古文言文學習難度大而放棄。因為現實不能與歷史上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割列開,變成無源之水。
-
10 # 西河的字說
個人認為,文言文的寫作在當代傳承的意義不大。因為文言文是記錄古代漢語的書面文體,在使用現代漢語的今天,這種文體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再去專門透過傳承學習這種文體的寫作沒有實際意義,還不如好好練練白話文的寫作。
至於閱讀文言文和寫作文言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閱讀文言文是學習古籍經典的內容,瞭解古人的思想成果。所以閱讀文言文應該堅持。
現在有人用文言文寫作一些東西,這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有興趣的人自己多看看古文就可以,看多了自然會寫了。
回覆列表
謝邀,傳承你得具備兩點,一是有使用能力,只有學習,一般說,喜歡是不容易的,教育如果增加了量,總有喜歡的,因為其文字的雋永以及簡約甚至雅逸。另一個是受眾,每個人都看不懂不喜歡,語境都不復存在,還是教育的事,能看懂的人多了,喜歡看的人多了,寫的人就會多,水平也會越來越多。總之,教育需要體制的轉變,問題在於,需不需要轉變,傳承是需要的,讓大多數都會,意義又在什麼地方?世界哪麼大,做什麼的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