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日百合

    首先,立嫡不立賢的這一制度在遠古時代就有了。所以多數王朝都遵從這一制度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樣可以避免其他子弟爭奪王位。因為“賢”沒有什麼真正的標準,可以偽裝賢明。所以古代只要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多數都被立為太子。

    其次,就是李建成真的不是無能之輩。我們所知道的李建成都是通過史書上和電視劇中瞭解的,史書上寫的李建成“喜酒色”,到是李世民是個賢明的君主。但《資質通籤》裡說李建成“性仁厚”。史書記載:有一次李元吉要殺李世民,倒是李建成心地仁厚,趕緊制止了他的行動。

    李建成作為長子,在未建唐朝時所立軍功也是卓著的,晉陽起兵,定西河,駐永豐,入長安等軍事活動中衝鋒陷陣,戰績卓越。在政治方面也不遜色李世民,他招賢納俊,一度網路了魏徵,王珪等以後都為唐朝做出貢獻的名臣,在第二次對劉黑闥作戰中採取魏徵建議,以懷柔為主,武力為輔。

    所以,他與李世民應該都是人中之龍。

  • 2 # C老頭的實驗場

    “ 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代儒家推崇的非常重要的繼承製度。大家都知道,從漢武帝開始中國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民影響之深遠直到現在還沒有消弭。

    這給統治階級節約了大量管理人民的成本,整個社會也更加安穩,不容易出現動亂

    那為什麼要訂立“ 嫡長子繼承製”這種看似很不合理的制度呢?

    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很多帝王君主都發現,有這個制度比沒這個制度是利大於弊的。

    要知道,君王家一般都不止一個子嗣,有的君王有十幾個子嗣,如果沒有“ 嫡長子繼承製”的約定,等於給了子嗣們持續鬥爭的理由,這樣一來每一次皇權的更替就必然伴隨著腥風血雨,國家被折騰幾次就完蛋了。

    李世民雖然是個特例,但是他建立的唐朝也嚐到了不遵守規矩的苦果。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的嫡子也就是太子,和他最寵愛的老四就展開了激烈的皇權鬥爭。

    為啥呢?因為太子認為老爹當年就不守規矩,現在也可能不守規矩讓老四當皇帝而不是自己,老四如果當了皇帝之後能放過自己嗎?於是太子為了自保先發制人,企圖展開武裝政變,殺了老爹自己當皇帝,結果被李世民提早發現了。

    李世民大為震怒,直接廢除了太子和四皇子,選了個最老實、最聽話的李治當皇帝,結果直接導致了武則天竊取李氏天下的發生。

    所以古代的帝王,為了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直接把規矩定死,只有嫡長子能繼承皇位,斷了其他皇子爭搶的念頭,其實就是以嫡長子不“賢”這個可能性,交換皇權的平穩過度,總得來說還是划算的,畢竟嫡長子只要能力不太差,總歸比幾個皇子打的頭破血流要好。

    題主這個問題的次要原因,很多人都說過了,就是李建成其實沒有歷史記錄的那麼差,李世民在殺兄奪皇位之後,為求名正言順打破了皇帝不可篡改史書的鐵律,把很多父親和兄長的很多戰功轉到自己頭上,所以歷史上的李淵膽小怕事,李建成無能迂腐。

  • 3 # 葉飄刀

    管理國家不看軍功,而且前車之鑑就在眼前

    李淵為什麼要堅持立李建成為太子,第一個管理國家並非是你會打仗,軍功高就能行的,治國和用兵本來就是不同的兩個方面,並不是說用兵厲害,治國就一定厲害。

    其次,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有一個說法,為什麼李淵不定李世民為太子,就是因為李世民很像一個人,“楊廣”。

    唐朝是代替隋朝而建立的,並且還和隋朝楊廣有親戚關係,李家對於楊廣隋朝的事情知道的很多。

    當年的楊廣,在隋朝的時候也是次子,也有著帶兵滅陳的巨大的軍功,在繼位之前,表現得也是英姿勃發很有才幹,相對來說,太子楊勇就有穩重保守了不少。最終英明一世的隋文帝廢掉了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最終楊廣成為了隋煬帝。

    而隋煬帝將一個好好的隋朝敗光了。這才有了唐朝的崛起,這個就在眼前。

    而此時的唐朝,李世民也是次子,李世民也是英姿勃發,軍功無雙,怎麼看,怎麼像楊廣第二,如果李世民繼位,唐朝會否走隋朝的老路,李淵不敢保證。

  • 4 # 豫見阿洋

    唐朝這個朝代可以說在歷史上是非常的著名的,那麼直到現在其實在外國那裡,只要是我們中中國人聚集的地方還被叫做唐人街,其實也可以從這個名字中看得出來,當時唐朝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了。那麼唐朝他是在一個二世王朝之後建立起來的,那麼這個王朝就是隋朝了,大家肯定也是知道的,因為這兩個朝代也經常被大家放在一起去討論其實唐朝她後來有那麼厲害的發展,其實和隋朝給他打下來的基礎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肯定一說到隋朝大家肯定就會說當時的那兩位皇帝都非常的荒淫無度,而且對國家的治理也非常的不好,那麼這確實是很多人的看法,但是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隋煬帝他還是作出了很多的貢獻的。那具體他做了什麼貢獻呢?那我們就要看一看,我們如今的考試製度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通過這種方法,去選舉人才的這個制度就是當時他發明出來的,而且也是他命令實行下去的。所以說他決定了這個制度也是為後來很多地方去選取出來人才作出了很多的貢獻,那麼雖然說他在治理國家方面,並沒有什麼好的能力再加上他個人有比較好色,但是其實他還是有可以肯定的地方的。那麼後來唐朝有那麼多的人才可以被選舉出來,其實也是多虧了他的這個制度,所以說當時的隋朝確實是建立下來的,比較厲害的基礎,而且他們那個王朝可以說還是在剩夏很多人才的時候就滅亡了,正是因為統治者不行,但是那些人才還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說這些人才是留給了唐朝,那麼唐朝也是佔了不少便宜的。一說到唐朝的故事,大家肯定就會想到李世民當時發動起來的玄武門之變。其實在歷史上為了奪得皇位發起的那些活動,還是非常的多的那麼清朝就有九子奪嫡了,其實這些事情也都是對於皇位的那種渴望了,因為可以坐上皇帝的話,真的是無比榮耀的一件事情。李世民他不是李淵的長子所以說當時他如果想要去得到那個皇位的話,他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作為,但是其實從最開始的時候他就表現得非常的低調,所以說有很多人都非常的不注意他,但是慢慢地他的能力就表現出來了,那麼就會有人對他產生了戒備的心理,可是其實李世民這個人還是有非常強大的野心的。那麼也就是說它竟然有這樣的能力,再加上他自己的野心,那麼對於她面前的那個皇位,他一定是要得到手裡的。所以說才會後來出現那個玄武門之變,這一次政變可以說是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奪取皇位的活動了,也是在這之後李淵選擇讓位給李世民,那麼李淵在不做皇帝之後,他又活了多久呢?首先大家要知道的事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其實唐高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已經有60多歲了,所以說在古代那個時候可以到達這個年齡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那麼如果再想要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繼續管理國家的話,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那麼在這一次玄武門之變的事件中,他其實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可以說她的心裡也是非常的痛苦,那麼在加上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也是看見了李世民的能力,也看出了她的野心,所以說,為了可以讓當時的家族變得比較安靜一點,他們肯定就是滿足他的,這個想法了。還有一個原因,其實就是當時在李建成被李世民給殺死之後,其實唐朝已經沒有比李世民更合適的人去繼承那個皇位了。所以說也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去考慮了一下,那麼唐高祖李淵肯定是選擇把這個皇位讓給李世民了。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把李建成打敗了,那麼她的一些新服肯定就歸李世民所有了,所以說他在那次事情發生之後,手中的權利是越來越大了,在那個時候可以說,就連唐高祖李淵對他也是有點控制不住的意思了,而且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情確實是可以看得出來,李世民的能力,因為他在那件事情中的計劃做的可以說是滴水不漏,要不然也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的。

  • 5 #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或許大家都想問,為什麼李世民這麼優秀,李淵卻還要立李建成為太子呢?

    首先,李建成的形象並沒有那麼不堪,雖然其才能不及李世民,但是,也算是一個有頭腦的人物,只是,誰讓李世民比他更有才呢,所以才顯得這位太子很無能。

    魏徵,相信這個名字大家不會陌生,這是一代宗臣,而最開始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的,其實李建成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就像魏徵說的那般,如果不是太子太過顧念兄弟手足事情,恐怕唐朝的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

    至於說後來為何李建成加害李世民,這只是政治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而李建成不如李世民得人心,故此,失敗是註定的。

    一. 相互制約,勢力均衡。李淵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到處征戰,可謂是立下了漢馬功勞,李淵害怕李世民功高蓋主,害怕和朝中大臣們結黨私營,奪取自己的皇位,這是當爹的居然害怕兒子。畢竟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李淵便設立李建成太子,希望李建成更好的發展,兩人相互牽制,自己也能很好的掌控兩人還有下面的大臣。

    但是再後來,因為李世民不斷的建功,李淵對於李世民的賞賜已經到不知道賞賜什麼的地步了。以至於民心所向,雖然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實力已經讓李淵有些忌憚了。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脅,後來漸漸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掌控部分大臣了。所以李淵更加堅定的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想法,讓他們兩個相互牽制使自己更好的掌控全域性。

    在唐朝建國初期還在四處打仗的時候。李世民常常帶兵打仗,擴張疆土,而李建成就在後面安定後方,展現出來的完完全全是自己處理政事的才能,也許李淵正是看上了李建成處理朝政的才能,所以才立李建成為太子。

    在歷史的記載中,李世民後來在宣武門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李世民當時也是聽到訊息哥哥要暗殺他提前一步發動的政變,即使沒有這件事,自己的實力這麼大,如果新的皇帝繼承位置之後。肯定先拿李世民開刀,所以就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皇帝,李淵退位之後當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後因病不治身亡。

  • 6 # 南門江

    李淵的選擇主要是兩個原因:

    1.中國古代的立長立嫡制。事實上大多數大臣也都是擁護這個制度的,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李靖、李世積這樣的軍方大佬,都沒有參於玄武門之變,而事後,李世民都重用了這些人。立長立嫡制度執行的好可以最大的減少繼承權的紛爭,使朝廷安寧,而且根深蒂固,西晉時,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是個傻子,司馬炎也立了他做接班人。

    2、李建成也非無能之輩。事實上李淵造反成功,手上有兩張王牌,就是這兩兒子。在造反剛開始時,李建成和李世民並肩作戰,同樣立下不世之功。可是李淵稱帝后,就立李建成為太子,太子乃國之本,一般不輕易出戰,所以立戰功事就都是李世民出面了,導致一個戰功越來越多,直至功高震主。但這個功很大程度上是用人方略造成的,不是李建成無能。事實上李建成在當太子後唯一一次出征,就徹底擊潰此前屢敗唐軍的劉黑闥。

  • 7 # 公子皇鋣

    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符合嫡長子繼承製,也是為了給後世立下規矩。

    我們都知道古代宗法禮制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立自己的嫡親長子為繼承人,不管他是否賢能,這是為繼承製度立規矩,避免後世子孫因為權位自相殘殺。

    而且李建成也未必就如同後世史書記載的那樣,我們從史書片段中可以發現李建成自從李淵太遠起兵開始,就是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是李淵的左膀右臂,是李氏家族的絕對決策層之一,在李淵奪取天下過程中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且我也堅信李建成實力比李世民要強大的多,他即是李淵心儀的繼承人,也是李淵防範的物件,因此李淵在他和李世民直接一直在搞平衡,讓他們相互掣肘,來穩固自己的統治,李世民應該比李建成更賢明、更有能力,但是也不能否認李建成的能力和功勞。

  • 8 # 周口電人

    首先李建成是長子 長子是傳統的繼承人 其次李世民雖有軍工 但國家政治體系的建立和運作幾乎都是李建成一手操辦的

  • 9 # 老頑童1293683929729

    歷史被勝利者修改了,特別是唐初和隋末,楊廣沒那麼不堪,就憑京杭大運河,就功在千秋,李建成只不過是失敗者,李世民為了確立自己奪位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刻意貶低李建成不是沒可能 ,經過千百年流傳,歷史的真實我們可能永遠也不可能知曉了。但是李自成殺兄奪位肯定是不爭的事實。

  • 10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最主要的還是“嫡長制” 的原因,作為長子的李建成在法理上理所應當被冊立為太子。特別是李淵看到隋文帝廢除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帝,導致天下大亂,更讓他不敢輕易打破“嫡長制”傳統,畢竟當時楊廣與現在的李世民情況類似,同樣才能卓越,而且平定南陳立有大功,但即位後卻好大喜功,導致隋朝二世而亡。殷鑑不遠,鑑於隋朝教訓,李淵不敢隨意打破“嫡長制”。

  • 11 # 大羊說歷史

    雖然從歷史程序看,沒有立李世民可能是錯的,直接讓大唐出現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為後人留下了口誅筆伐的把柄,也為一些想要謀朝篡位的臣子起了引導作用,但對於當時的李淵,他的做法沒毛病。

    第二,本身李建成的能力也不差

    我們在《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等電視連續劇的影響之下,都覺得李唐的江山都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建成幾乎沒做什麼大事,也沒有什麼功勞。

    然而歷史並不是這樣,李建成從晉陽起兵到唐朝建立也是領兵主將,率軍攻略西河、攻佔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也顯示出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

    李世民繼位後,也是為了消除玄武門事變的不義行為,增加其合理性,故意在史書上抹黑了李建成。

    對於將來的皇帝,能征善戰也不一是唯一的考核標準,所以並不是酒囊飯袋的李建成繼承皇位也不一定就是昏君

    綜上所述,立李建成合情合理,如果不是他的能力太不堪,為了政權的平穩交接過渡,廢長立幼,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 12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這個問題很多李淵的前輩都遇到過,比如,劉邦在立劉盈和劉如意上猶豫不決。曹操在立曹丕和曹植上搖擺不定。

    如果稍微瞭解一下會發現,劉邦也好,曹操也罷,最終都立了年長的兒子為太子。

    李淵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會猶豫嗎?

    肯定會慎重考慮的,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公元618年,他還是選擇了李建成當自己的接班人。

    是李淵昏庸嗎?是李建成平庸嗎?

    都不是。

    李淵是個被人為削弱的開國君主,所以人們對他的印象並不深刻,李淵如此,何況李建成呢?

    李淵的動機很容易揣摩,其一,李建成畢竟是嫡長子,其二,李建成本身才華也不弱,其三,或許他對李世民的治國才能還是有懷疑的。

    不可否認,李世民的才能,功勞和威望是很高的。

    但是,李建成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李世民驍勇善戰,李建成老成持重。李世民負責帶兵打仗,李建成負責後勤保障。

    知子莫若父,李淵知道李世民的野心,所以,早早的把太子的名分給定下了。

    卻未想,人算不如天算,李淵還是低估了李世民,最終還是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最終李建成被殺,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或許,李淵想的很好,只要把李建成扶植起來,李世民就乖乖聽話了。

    這一點,後來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想讓最能打的朱棣鎮守北方,朱允炆坐擁江山。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哪怕是在帝王家。

  • 13 # 天香引

    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他雖然是嫡出,卻不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只要大哥李建成不死,他就不能繼承皇位。李世民沒有辦法,只能用軍事政變的手段強行破壞這個制度。

    儒家的禮法規矩非常多。我們可能覺得這些規定很教條,既無聊也無用。那為什麼古人幾百年來都要推崇儒家禮教呢?這就是因為儒家禮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嚴格按照這套程式辦事,結果不會是最好的,但可以保證是有秩序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典型的代表。

    假如說“立賢不立長”,理論上挺好,但“賢不賢”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這就給皇子們以鬥爭的藉口。追求“立賢不立長”,最後容易造就一個誰有槍誰就是“正義”的暴力社會。每一次皇權的更替,都會造成全面的宮廷鬥爭甚至內戰,這國家折騰不了幾次就完蛋了。

    嫡長子繼承製的作用,就是一開始把誰繼承皇位這件事給說死了。指著嫡長子對著全中國人民說:就是他!就是他!你們誰也甭廢話。以“可能會讓笨蛋當皇帝”的代價,換取了全國政治的穩定。從這個角度來看,玄武門之變的危害太大了。李世民給唐朝開了一個的壞頭。他後面的王子王孫們,不少人都不管嫡長子那一套,經常用政變的手段搶奪皇位。整個唐朝,大部分的皇帝上臺都經歷過殘酷的政治鬥爭。

    於是在史官的筆下,李唐王朝的開國大業變成了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李淵變得昏庸無能,膽小怕事,是在李世民的極力勸說下才起的兵;起兵以後,重要的戰役全都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來的;唐朝建立後,李淵好幾次向李世民表示要讓他當皇帝,而李建成猥瑣善妒,多次謀害李世民,李世民是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才不得不自衛還擊。——這些,都是李世民粉飾後的歷史。

  • 14 # 瀚予

    雖然說,如果李淵一直當皇帝的話,他的壽命可能沒有這麼長,他可能會短命,但其實也可以當漢族的皇帝了,所以說立太子這件事情對於李淵來說根本不重要。

    他可以當很多年的皇帝,太子是誰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意義,他在那個階段最應該做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不是立什麼太子,為身後的事情做安排。

    還有就是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制度的影響, 李建成也並不是庸才,李世民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到了李淵的統治地位,他需要給李世民樹立一個敵人來綜合皇位對於李世民的吸引力以及李世民在朝中的影響力,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會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我們事件是李世民先搞事還是李建成先搞事,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世民在往後的歲月裡為他曾經的所作所為付出的代價。

    這成為了李世民輝煌一生中,為數不多,但是卻無法被洗去的汙點,在西遊記中這甚至成了唐僧為什麼會去取經的原因之一。

  • 15 # 天霸動罷tua

    有件事需要提前說明:軍功大不大與立誰為太子完全不是因果關係。而李世民的軍功也不見得高過李建成。那李建成到底立過哪些軍功呢?起兵之初,李世民多次勸李淵起兵,李淵不為所動,直到李建成回到太原後勸說,李淵才決定起兵。此外,李建成率先攻破長安(後被李世民從史書淡化);並北上抵禦突厥(就是被李世民後來勸退的突厥);掃平劉黑闥(一個月掃平多次未能剿滅的劉黑闥)。造成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多方面決定的:

    第一、李淵的建國策略使李建成與李世民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從李淵宣佈起兵之初,李建成還參與了部分的軍事行動,而隨著唐朝的建立,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地方割據勢力,而且此時的國內光人口銳減超過3/4。所以李淵便對李世民和李建成做了分工:李世民主要負責軍事行動,李建成負責地方治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李世民的軍功更高的原因,事實上,李建成的地方治理做的很不錯,以至於李世民繼任後,多數政策依舊延續李建成的方案。而李淵初期的想法不過是希望李世民作為弟弟為哥哥多做貢獻,封“天策府”也不過是對其軍功的獎勵,從始至終李淵壓根沒有想過想傳位李世民;

    第二、李淵自始至終都沒打算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十歲,在李淵眼中李建成是非常成熟穩重的。起兵之初,李世民多次勸諫李淵起兵反隋,但是李淵就是不鬆口。後來李建成回到太原,勸說李淵起兵,李淵當即就答應了。而隨著起兵的順利及唐朝的建立,李淵先後第一時間立李建成為世子和太子,壓根沒有李世民什麼事。後來隨著李世民軍功的突出,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褒獎的同時還有警告:最多開府,太子沒門。從李淵和裴寂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略窺一二:“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所以李淵與其說傾向李建成,倒不如說李淵在提防著李世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建成試圖刺殺李世民失敗後,李淵只是簡單地數落一下的重要原因;

    第三、李世民修改史書給人產生相關錯覺。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已經很清楚沒有迴旋的餘地了。所以當年便宣佈退位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如果按照李世民所說,李淵更喜歡他,那麼李淵太上皇時期為什麼住所很差,而且李世民自始至終沒有去看過李淵一次,以至於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直接斥責李世民不孝。此外,李世民不僅刪除了李建成的軍功部分,還篡改了部分人員名單:如將攻入長安城的雷永吉名字改為雷紹,而且不寫雷永吉是李建成的人,這樣就使得李建成攻克長安城的功績大打折扣,此外對於玄武門之變當天以外的事隻字不提:血洗東宮,當天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全部誅殺。事實上,史書上的部分痕跡也給了我們參考:魏徵勸李建成先下手為強,可是李建成卻猶豫不定。這也從側面也已看出李建成更敦厚仁慈一些。

    總的來說,軍功和立儲並沒有直接的關聯,而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中間,李淵從來沒有過遲疑。如果非要說兩個人的差距的話,只能說李建成失敗了,李世民成功了,李建成失敗萬劫不復,李世民成功成就了自己千古帝王的美譽,僅此而已。歷史有的時候其實就是這麼殘酷。

  • 16 # 一汪山泉

    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題主的觀點:李世民的軍功並沒有李建成大。

    百科:李建成(589~626年),字毗沙門,隴西成紀(今甘肅臨洮縣)人。唐朝開國太子,唐高祖李淵嫡長子。

    晉陽起兵之前,前往河東募兵。率軍攻略西河,攻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冊立為皇太子,協助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發生玄武門事變,為李世民所射殺,時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再來看李世民。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世民參加左屯位將軍雲定興的軍隊,前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大業十二年(616年),父親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義寧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兩相對比,李建成的軍功比李世民更高一些,具體的戰功有心人可查唐初名將應證。

    史書記載說:李淵晉陽起兵是李世民一力促成,李淵還因此承諾事成後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最終因為李淵返悔才導致日後玄武門之變。

    我個人覺得有些扯淡。

    那為什麼會造成李建成軍功不如李世民的假象呢?主要原因有4點。

    一,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了十歲,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是18歲的毛頭小夥,李建成已28歲,屬建功立業的當打之年,李建成比李世民多立點功是應該的。

    二,李建成是嫡長子,李淵事業的繼承人,領兵直接衝鋒陷陣的時候確實比李世民要少,但是坐陣的帥軍功高還是領兵的將軍功更高,不好評估。

    三,李淵的一眾子女中,軍功最高的不是李建成也不是李世民,而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女將軍,有鐵娘子之稱的平陽公主,可以說李唐一半江山都是平陽公主打下來的,可惜女兒身。

    因為有平陽公主襯著,李建成和李世民孰強孰弱沒那麼明顯。

    四,最重要的,都懂的

    成王敗寇,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不過也由此可反證,李建成軍功不小,李世民當了皇帝也無法完全抹殺他的軍功。

  • 17 # 傷無雪

    隋朝滅亡,就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才導致隋朝很快滅亡的。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即使李世民再優秀也不會被立為太子。

    招募賢才

    隋大業九年(613年),各地反隋義軍已有很多,李淵這時候也已經有了起兵的念頭,他讓李建成攜帶家屬在河東居住,並祕密招募有才能的人,為起兵做準備。李淵正式起兵以後,得到了河東地區的響應。

    唐朝建立以後,李建成太子府任用的很多人才都為大唐作出了重要貢獻。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征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於唐創業時立下不少功勞,李世民曾因馬三寶的死而廢朝;文官有王珪為唐初名相,魏徵更是進入凌煙閣。

    北御突厥。李淵立國後,派李世民經略中原,派李孝恭平定江南,派李建成鎮守關中兼北御突厥。武德三年七月,李淵經過精心準備,下了讓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的決心,就在第二天,他就派李建成去蒲州防禦突厥入侵。

    李世民在外征戰無數,門下有許多被他網羅來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能人異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馳騁沙場,誓死為為李世民盡忠的武將。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皇帝寶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實事上,李建成還是一個很有人緣的人。不僅待人較厚,而且禮賢下士,使很多有才幹的人,如魏徵、王珪等都曾甘心的為其效力。史書上最不堪的大概就是所謂李建成“淫亂後宮”了。史載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密秦高祖“建成、元吉淫亂後宮”。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成功者編寫的。李建成是否曾“淫亂後宮”,宋代學者司馬光就持有異議,認為“宮禁深地,莫能明也”。

  • 18 # 白山青松

    一箇中國亙古不變的準則,是長幼有序,帝王傳承江山社稷自古立長子為傳位順序,即便李淵明知李世民才能卓越,有統領江山社稷的雄才偉略,為遵循原則,安然平撫君臣關係,功固江山社稷而傳位立李建成為太子!

  • 19 # lovdy1

    不能因為你功勞大就破壞西周以來的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中華正統王朝都必須如此!李世民相當皇帝也沒有錯,也只能通過政變奪位!只有這兩條路當皇帝!沒有對錯之分!

  • 20 # 小威故事精選

    第一李建成是嫡長子,立嫡立長都是他。第二李建成帶人寬厚,本身也是忠厚老實,魏徵就是例子。第三誰說李世民功勞比李建成大的。李建成在朝很有威信,而李世民只有秦王府舊將。看凌凌煙閣二十四人就看出來了,唐朝的建立跟凌煙閣二十四將並沒有太大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各位老師和花友們!繡球花啥時候可以扦插?怎樣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