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食中國
-
2 # 君山話史
首先,不要把和親當作是屈辱。事實上,和親是大漢帝國的戰略。
漢代的和親,與宋代的議和是不同的。宋代議和,是打不過人家,接受不平等的條約;漢代的和親,是主動提出來的一個戰略,並且對日後匈奴融入華夏打下了基礎。
我們來看看和親政策是怎麼提出來的。
和親政策是婁敬提出來的,重點是締結兩國婚約。兩國王室之間通婚,這並不是漢代時才有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就屢見不鮮了。比如秦與晉之間,秦與楚之間都是通婚的。
婁敬是怎麼認為的呢?他建議劉邦把長公主魯元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以大漢帝國長公主的身份,冒頓勢必會將其立為皇后,那麼以後生下的兒子,也將成為匈奴的太子。這樣冒頓成了大漢天子的女婿,以後的太子,也就是大漢天子的外孫。外孫又豈能跟外祖父作對呢?
說實話,婁敬有一定的遠見,就是漢、匈通婚,就有了某些親情,能夠促進相互瞭解。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父子、兄弟之間尚且可能為權力而你死我活,何況婁敬說的女婿、外孫呢?由於呂后不願把女兒嫁到匈奴,劉邦最後找了個冒牌公主去和親,當然達不到婁敬說的效果。
很多人認為和親是一種示軟,這是不對的。比如在呼韓邪單于的時代,那時匈奴都已是歸附大漢帝國了,夾起尾巴當小老弟了,但是朝廷仍然延續和親的政策,把王昭君等人嫁給呼韓邪單于。這種和親怎麼算是屈辱呢?
不僅漢代,唐代也是搞和親政策,也是一種羈縻少數民族的政策,不能認為是屈辱的表現。
宋代的議和則不同,幾乎每次議和都是喪權辱國。就算相對沒那麼屈辱的澶淵之盟,基本上放棄幽雲十六州了,還要繳納歲幣。到了跟金簽訂的和約,更是慘不忍睹。剛開始南宋皇帝在向金國皇帝稱臣,後來爭取點權力,管金國皇帝叫叔,自稱侄。大家看看,這種條約都能接受,一點血性都沒有了。這種苟且精神,怎麼可能強大呢?
宋朝綜合實力遠勝於漢朝哈,不要搞錯了哦
一個王朝的強弱,其實是諸多綜合複雜的原因構成的,所謂的和親和議和,的確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卻不是全部和核心。而且,這裡說的強弱,其實也是相對的,並不是漢朝所有方面都比宋朝強,也不是宋朝所有方面都比漢朝弱,其實它們各有優劣
綜合國力上宋遠勝於漢就經濟而已,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鼎盛和發達的時代,甚至是封建社會的頂峰。因為其從後周和平過渡而已,經濟上沒有因為王朝更替而產生大的衝擊,儲存了前朝的財富和經濟基礎,生產力水平也獲得了發展,商業貿易也是十分的活躍,整個社會在經濟上完全欣欣向榮。
而在農業上,宋朝的龍骨翻車廣泛運用,另外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鐵質耕種農具較多,農業生產的能力和精耕細作的程度,以及作物種類,種植區域,應對旱澇能力,水利設施之健全都遠勝於前面所有朝代。而這也為宋朝經濟繁榮夯實了基礎。
在文化和教育上,宋朝尚文,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民間文化,詩詞書畫全面發展,尤其是宋詞更是有盛唐詩歌之相,出了蘇辛等一大批大家,書法上蘇黃米蔡也是古今的高峰。散文上承唐風,以唐宋八大家閃耀文化史。
而與之相比的漢朝,雖然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也全面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可是其體量遠不如宋朝,其繁榮更集中在門閥世族豪強,土地大多被門閥所控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沒有得到更為實質性的進步,也沒有因此形成全社會的繁榮發展。文化上漢賦和漢樂府,雖然也是盛況空前,但還是剛剛說的,體量和深度,廣度的問題。宋朝都是漢朝的幾倍。
軍事力量上,宋不如漢而可能唯一漢朝比之宋朝更強的是軍事力量,漢朝透過和親,緩和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矛盾,推遲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為自己蓄積了國力,藉此發展軍事力量,然後又遇到了漢武帝這麼一位雄才大略的,且又窮兵黷武的霸主,來一個北擊匈奴,終於是形成了在當時強大無匹的大漢王朝。這裡和親,只是其中一個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內部的勵精圖進,還是因為有文景之治的蓄積的國力作為底子支撐。但是,到了後期,其實也是不行,經過王莽一鬧,安定了一下,又來了董卓。搞來搞去,最後也是亂了,破不了歷史的魔咒。
而宋朝,因為趙氏兄弟,本身就是作為將軍黃袍加身,對於軍隊非常謹慎,後面上演了杯酒釋兵權。從此,宋朝一直在用各種政策來制衡軍隊發展,積極養兵,但又在不斷弱兵。政治上官僚體系複雜,而效率又極其低下,所以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
和親和議和只是王朝興衰的一個因,而非核心這時所謂的議和,其實也是建立在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不斷髮展,且虎視眈眈,而宋朝自身軍事力量不堪一擊,承平已久,不願開戰的情況下。可是沒想到,大量的金銀財寶,戰略資源滾滾北去,最後養了狼,培育了狼群,最後狼長大了,就要過來吃人了。後來,加之內亂頻發,官僚腐敗,內憂外患之下,終於越來越弱,直至滅亡。
所以,整體實力上宋朝是強於漢朝的,但軍事實力,尤其是軍隊作戰能力上確實不如漢朝。至於和親還是議和,其實都只是其中的關聯因素,而不是核心因素,這個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