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囊士官
-
2 # 靜夜史
這麼說吧,施琅進攻日本的意義在哪裡呢?是要報明倭之戰的仇?還是想要消滅日本以絕後患?還是想到日本一遊,讓日本人從此乖乖聽話?
如果都不是,或者說康熙都沒往這幾方面想,那施琅攻打日本還有什麼意義?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施琅進攻日本沒有勝算,不是說日本太強,而是內部原因不允許施琅這麼做:
1、康熙在海洋問題上沒有雄才大略
很多人習慣用雄才大略來形容康熙皇帝,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要具體到海洋問題,康熙皇帝就不僅不雄才大略,反而有些鼠目寸光了。
以收臺為例,康熙皇帝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拓展疆土,而是消滅鄭氏餘孽。換句話說,只要鄭氏餘孽被消滅,這個寶島怎麼處理都行。所以康熙皇帝在收臺後一度想要和荷蘭聯絡,將寶島贈予荷蘭人據守,目的只有一個,讓鄭氏集團永遠不得翻身。
對於一個寶島尚且如此保守,還要去拿下日本,康熙是吃飽了撐的嗎?
此時的日本也是閉關鎖國的幕府時期,但是全國仍然是分裂狀態,即使施琅一個個征服,然後清朝如何經營呢?如果不經營當地的反抗肯定就焦頭爛額了,到頭來得不償失的肯定還是清朝。
2、康熙在用人問題上從來都有懷疑精神
這裡指的是漢族官僚。作為清朝統治者,自然對滿足臣子更有信任感,漢人官僚只能在朝廷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而且漢人官僚還不能和滿足官僚一樣自稱“奴才”,而只能自稱“臣”。
骨子裡,康熙對漢族官僚還是比較排斥的。而施琅就更為特殊了,他是個貳臣。
施琅早先和鄭成功搭夥抗清,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和鄭成功分道揚鑣,再後來因為施琅想要反抗鄭成功,家人被鄭成功殺光了,逼得施琅走投無路,最後只能投降清朝,成為清朝的水軍將領。
漢人官僚尚且不能完全信任,那麼這個改換門庭的施琅又怎麼能夠得到康熙的完全信任呢?事實上,從計劃收臺到最後施琅得到專征之權,康熙給施琅設定了種種阻礙。
拿下寶島後,施琅即被召回北京接受封賞,速度相當迅速。試想,要是施琅遠征日本,再來個徐福東渡,那麼康熙就不止是失去一支水師這麼簡單了,很有可能在海外又多了一個反清基地,這是康熙不能接受的。
所以施琅遠征日本的事,還是等到下輩子再說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以史為鑑
1,師出無名
中國古代出兵作戰最講究師出有名。
施琅攻下攻下了臺灣,一是清朝統一全國,二是施琅要報全家被殺的私仇。於公於私都讓別人無話可說。 但是你要攻打日本,清朝沒有藉口,施琅也沒有藉口。
師出無名,士氣就不足,士氣不足戰鬥力肯定不行啊。
2,沒有利益古代打仗也要講究利益,俗話說的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更別說是吞金獸一般的海軍出戰了。
清朝就算集全國之力打造出一支無敵艦隊,佔領了日本又能從日本得到什麼呢?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在清朝眼裡,那可是蠻夷一般的存在,哪有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國富裕呢?
這種得不償失的戰爭,你作為統治者你也不會同意。
3,勝算太低按照題目所說,就算滿清統治者狂妄自大,同意了這一戰略,那集滿傾全國之力能打造出多少戰艦、軍隊呢?
要知道你去日本,那可是侵略戰爭,肯定會激起日本全民反抗,在日本本土作戰,日本德康幕府也不是吃素的。
要是陷入了日本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清朝遠隔大洋又沒有補給? 如何能勝?
如果是滿清發起這場戰爭,可以說必敗。
不過話說回來,要是鄭成功後裔在面對大清施琅的打擊之下,假如他們放棄臺灣這個據點,北上日本,或者南下呂宋,佔領一個小島,有可能還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為畢竟他們已經沒有了退路,破釜沉舟,哀兵必勝。 而且鄭成功家族在日本可以說經營許久,如果慢慢佔領一個小島,逐漸擴散發展,花上幾十年上百年,上演一番田氏代齊的故事最後一統日本也說不定。
回覆列表
大致預測一下結果,以施琅為海軍入侵司令攻打當時的德川幕府日本,估計不能一口氣吞下去,最多佔領九州島、四國島和本州島西部地區。
首先,清廷當時的海軍實力,是鴉片戰爭前海軍實力的巔峰,而且康熙時期的國運,正處在蓬勃的上升期,潛在國力大,有入侵和長期佔據的實力。然而帝國北部的沙俄蠢蠢欲動、野心勃勃,西北的葛爾丹也磨刀霍霍、摩拳擦掌,清廷要同時面對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壓力。因此一旦清廷對日作戰,將很難一口氣吞下去。
而德川幕府,自元和偃武之後國內太平無戰事,承平日久自然武備鬆弛,肯定經不起巔峰時期的清廷八旗和海軍的入侵。而且德川幕府自從統一日本以來,就一直在加強中央集權,不斷搜刮各地藩國的兵力和財力,削弱藩國的權力以防止藩國叛亂,因此,日本的藩國地方實力令人堪憂。而這些日本的地方部隊肯定是承受清廷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樣的地方部隊,怎麼敵得過巔峰滿清八旗。
因此,大致能夠預測的是,日本不會被清廷完全吞併,清廷最多隻能吃掉半個日本。以上是本人的狂見,漏洞頗多,還請讀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