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曉帆
-
2 # 小學語文橘子老師
對於精神障礙的孩子,生活中會有很多事情會感到很不如人意,這個需要家長對孩子多些陪伴、鼓勵、激勵孩子對生活對自己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
在培養中可能需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度過心理上的障礙和自卑,讓他走出自己的那種精神裡,能和你一樣坦然接受一切,開心快樂地生活。
有條件和場合的話可以多去做些親自活動,增加孩子的接觸事物的能力,培養孩子跟更多的小朋一起地融入進去。
-
3 # 心寶寶丶
一、定好位,做好多重角色
1.觀察者 服藥:要密切觀察孩子服藥的情況,包括服藥的主動性和服藥後的反應,如果孩子不願意服藥、藏藥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復發的先兆,如果有不舒服要諮詢醫生,必要時就診治療。另外就是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睡眠:睡眠狀況與病情有密切關係,常對病情的好轉或惡化有預示作用。如果睡眠較前變化很大,睡眠過多或過少,可能是復發的早期表現。情緒:孩子在無誘因的情況下出現緊張不安、煩躁、焦慮、發脾氣等,要注意觀察,可能是疾病復發的跡象。學習、生活情況:與行為正常時比,顯得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懶散,不與人交流等要警惕疾病復發。總之要觀察患者現在的情況跟治療前進行對比,出現軀體不適、症狀復發等要及時處理。
2.支持者、鼓勵者 對孩子要給予更多的支援和鼓勵,要抱有希望,長期保持積極的心態,耐心幫助和關心孩子,家庭的和睦有愛、互相關心、支援和接納,是幫助孩子康復的重要因素。
3.聆聽者 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不僅能夠給孩子以情感上的滿足和支援,而且透過資訊的傳遞,還可以及時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要學會去感受孩子的心情,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4.督導者 指導孩子制定計劃,並且保護、督查孩子完成計劃。
二、日常生活
1.要督促、協助孩子自己完成,擺脫病人的角色,適應健康的生活。
2.飲食要適當,不暴飲暴食,不吸菸、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飲料。
3.規律作息時間,按時睡覺,不熬夜,睡前不喝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
4.創造一個安靜、規律的生活環境。
-
4 # 金鑰匙心理
對精神障礙的孩子,要到正規的醫院去做檢查跟治療,如果孩子平時感覺比較弱,痛苦,家長還有多陪伴,多支援孩子。
-
5 # 秘趣知識匯
首先要明確一下這裡的精神障礙是家長自己認為呢,還是說已經在醫院確診的。
1,如果說只是家長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有精神障礙,那麼這個標籤是不可以隨便亂貼的。
2,如果孩子的精神狀態跟別的孩子有明顯的異常,建議去醫院或者是正規的心理諮詢中心去做一個全方位的檢查。
3,如果確診了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應該按大夫的要求或者建議及早的做康復治療或者心理輔導。
4,家長要抱著積極的心態對孩子進行教育。
5,家長學習相關的這方面的內容,多做一些瞭解,從而可以更好的幫助到孩子。
-
6 # 白小恩
提高家長對精神疾病的認識
有的家長對小孩子患病有不科學的態度,還有很重的病恥感,害怕別人提起自己孩子的病,害怕和社會的人接觸。或是有的家長不瞭解精神疾病的治療,放棄治療,讓孩子的病情加重,這些都是不利於孩子病情的認識。所以孩子的家長要對精神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到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疾病復發的因素、復發的早期症狀等等。還要知道精神疾病必須要長期堅持治療。
提高孩子服藥的依從性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精神病症狀的控制、提高疾病的認識水平,減少復發都有重要的意義。不要給孩子隨意的減藥停藥,這樣都會造成孩子病情的復發,監督孩子定時服用藥物。
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
為他們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飲食方面:督促他們按時吃飯,要保證他們的營養,但又要防止他們吃得過多(有些抗精神藥物可能會引起食慾加強)。
睡眠方面: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強光和噪聲,白天給他們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要覺得他們病了就要一直休息,這樣只會加重他們的懶惰感,讓他們的社會功能下降,整天沉浸在幻想中,所以要適當的安排他們做一些事情,晚上讓他們早休息。
恩恩醫生app是專業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如果有關於抑鬱焦慮、精神分裂、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相關問題,可以在應用市場下載恩恩醫生,免費諮詢公立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
-
7 # 手機使用者楊曉紅傻丫頭
沒那位父母不愛自已小孩,自己小孩有精神病更要細心關受,照顧,小孩是上天給每個父母禮物,有緣份孩子是家不可少的,珍惜,
-
8 # 三葉草201705
如果感覺孩子行為異常的話,建議去專業醫院看一下,多看幾次,讓醫生為您作出判斷,制定一個明確的治療方案。精神障礙可防可治。
-
9 # 天津聖安米悅心理諮詢
藥物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支援心理治療,改善孩子的社會生活環境以及為提高孩子社會適應能力,一定要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到溫暖,讓孩子更加積極地治療,這對於病情的治療都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改善的社會能力和興趣,總體提高的生活質量,帶著孩子多親近大自然,緩解壓抑。
-
10 # 安忻睡眠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之後,家長的正確做法是:
第一步、求助於專業的心理機構、醫院、或門診,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告訴你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第二步、一定要注意,照顧好孩子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
只有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積極,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照護。
艾麗莎是一名心理學家,她觀察到具有慢性疾病患兒母親的身體細胞裡的端粒明顯磨損嚴重,而端粒決定了一個人的生老病死。
也就是說,照護心理疾病患兒的媽媽會衰老的更快。
與此同時,她也發現了這件事情背後隱藏著希望。有一些患兒家長,多年來同樣承受壓力盡心照護孩子,但端粒卻被保護的很好。這是為什麼呢?
透過訪談和問卷她發現,這些母親擁有一種特殊的心態:不把壓力當作威脅,而是視為挑戰。
聽起來很簡單,但這並不容易做到,多數遭遇同樣困境的人,態度通常是消極、抱怨的。
比如你的孩子一大早就在房間裡召喚你,你的第一反映可能是:“天哪,又有什麼麻煩需要我處理。”此時,你的血管會收縮,荷爾蒙皮質醇會升高,這種情況經常出現,你的端粒就會越來越短。
但如果你想的是:“我的孩子又給我帶來了充滿挑戰的一天!”這時血液會流向你的心臟和大腦,從而保護好你的端粒。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心理訓練方法能減緩端粒磨損——冥想。如果連續兩個月每天進行某種形式的冥想,即使只有短短十二分鐘,也能有效延緩端粒磨損。
現代醫學強調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本研究中被再一次印證。生理衰老與心理狀態密不可分,而心理狀態通常受到社會環境的極大影響。
所以,你要明白,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孩子
很多的照護家長會陷入一個誤區:我要更辛苦,才“對得起”孩子。一旦自己過的“舒服”一些就會自責,認為孩子正經受苦難,自己不該快樂。
究其本質,這是因為照護的價值感低於照護所獲的滿足感。
面對慢性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的遷延,漫長的付出讓人看不到希望。因此家長們試圖透過主觀或客觀的苦難,來得到心理的平衡。
或許殘忍,但事實是:照護者首先要對自己好,才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照護。
人不能給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沒有水,就不能幫別人解渴;同樣,缺乏自我價值感,就很難教會孩子積極自信的心態。
照護者缺乏生命力,就無法給予患兒生命力。面對慢性疾病的長久挑戰,讓自己老的慢一點,才能和孩子一起找回生命的掌控權。
回覆列表
及早就醫,先做個全身檢查,醫院各類收費檢查全部做一遍,排除了各種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後,然後醫生會告訴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