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一般般

    明史: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朱童蒙:臣入遼時,士民垂泣而道,謂數十萬生靈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輕議?獨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敵攻瀋陽,策馬趨救,何其壯也?及見官兵駑弱,遽爾乞骸以歸,將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遼,微勞雖有可紀;罪在負君,大義實無所逃。此則罪浮於功者矣。

    劉一燝: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廷弼守遼一年,奴酋未得大志。

    韓爌:廷弼不取一金錢,不通一饋問,焦脣敝舌,爭言大計。魏忠賢盜竊威福,士大夫靡然從風。廷弼以長系待決之人,屈曲則生,抗違則死,乃終不改其強直自遂之性,致獨膺顯戮,慷慨赴市,耿耿剛腸猶未盡泯。

    計六奇: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鬆、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乾隆帝: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幹濟。觀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時。抒誠效命。所奏諸疏。具見忠鯁。而其時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轉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

    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於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

    蕭一山: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皆以蓋世之才,治遼事而有餘,然或內毀於閹黨,外罹於反間,不終其位。

    學者閻崇年則認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即使沒有王化貞扯後腿,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廣寧雖然失守,但後金軍尚未到達廣寧,僅有叛將孫得功譁變,“守禦之具甚備,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軍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馬,應是可鎮壓亂兵。再者,即使廣寧確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貞所言,守衛寧前(寧遠、前屯),後金兵力有限,無力深入,整個遼東也未必淪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貞鬧笑話,將物資一律燒燬,引導數十萬軍民退守山海關,卻沒有進行最後的廣寧保衛戰,於是金兵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遼東,成為後來魏黨殺熊廷弼的一大口實。

  • 2 # 小龍女5505

    明末遼東經略熊廷弼,一位忠誠驍勇、智勇雙全、才德兼備的明末猛將,英勇抗清、勇猛頑強,可惜又一位歷史上結局悲慘、含恨被殺、身首異處的悲情名將。

  • 3 # 常棣tandy

    熊廷弼之死死於黨爭,死於其太過於正直給了閹黨除掉他的理由。他和投靠閹黨的王化貞的經撫不和,無疑給了後金可乘之機,導致明廷盡失東北,退回關內。固然熊廷弼放棄寧遠退回關內是錯誤的。但是主要責任還是在於閹黨的肆意妄為,導致了遼瀋失陷和廣寧之役慘敗,這才是盡失東北的主因。

    試想,如果朝廷能夠重用、信任熊廷弼,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金政權還能發展起來?歷史不容假設,一代名將、忠臣就這樣慘死,不禁令人唏噓!

    下面我就詳細介紹一下熊廷弼經略遼東的事情。

    一、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

    薩爾滸之敗,楊鎬三路喪師的敗報傳到京師,明廷“舉朝震駭”,感到遼東事態嚴重,於是派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將楊鎬逮捕下獄,後於崇禎二年(1629年)處死。

    努爾哈赤自薩爾滸之戰以後,乘勝向開原、鐵嶺進軍。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率兵四萬從靖安堡攻陷開原。七月又攻陷了鐵嶺。開原,東鄰建州,西接蒙古,它是當時明朝對抗蒙古和後金的前沿陣地。鐵嶺則是遮蔽瀋陽的北大門。開原、鐵嶺失陷,瀋陽陷於孤立。

    努爾哈赤攻下開原、鐵嶺以後,便準備進攻遼瀋,進而襲取中原。明朝的一些官員,對這種形勢的嚴重性是有所認識的,如吏部尚書趙煥曾指出:

    奴自攻沒開原以來,築城住牧,休其兵力。而脅北韓糾西虜,使之乘隙擾邊。十方堡克矣,鮑家岡陷矣。仍自打造戰舡,謀截運糧,廣佈奸細,謀行內應。此等著數,意在迫京師、危社稷,大非往年也先俺答之比。

    熊廷弼對當時遼東的形勢也看得很清楚,他說:

    自逆賊降撫順,克清河,敗三路,已驕銳不可言,時猶恐關西大發援兵,未敢輕自出巢。及開原、鐵嶺不戰自下,懿蒲、遼瀋不攻自逃,而謀奪遼瀋之計決矣。

    熊廷弼於八月進抵遼陽。當時在遼東的明朝軍隊,慘敗之餘,士氣頹喪,呈現一片混亂。士兵“聞風而逃,望陣而逃,懼戰而逃”,“人人要逃,營營要逃”,“各營逃者日以千百計”。人民也多紛紛離鄉,躲避戰亂,“瀋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遼陽洶洶”,“數百里無人跡”。

    面對這一形勢,熊廷弼決計採取“堅守漸逼”之策。他向朝廷上奏說:今日製敵,曰恢復,曰進剿,日固守。而此時語恢復,語進剿,未敢草草。不如分佈險要,守正所以為戰也。”他提出“集兵十八萬,分佈靉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諸要口”,布為防線,“首尾相應,小警自為堵御,大敵互為應援”。

    當時一批明朝官僚,膽小怕死,龜縮在後方城堡內,不敢接近前線。熊廷弼剛到遼東,令僉事韓原善往撫瀋陽,憚不肯行。繼命僉事閻鳴泰,至虎皮驛慟哭而返”。熊廷弼為了穩定人心鼓勵士氣,就親自到前線去巡視,“自虎皮驛抵瀋陽,復乘雪夜赴撫順”。

    他大力整頓軍紀斬逃將,督軍士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令嚴法行。經熊廷弼的一番整頓以後,守備大固,人心穩定,後金不敢貿然進犯。

    熊廷弼根據敵我形勢,主張積極持久的防禦方針,這是完全正確的。他任遼東經略十多個月,使得“遼陽的頹城如新,喪膽之人復定,至奉集、瀋陽二空城,今且儼然重鎮矣。迄於今,而民安於居,賈安於市,商旅紛紛於途,而後之人因之以為進戰退守之地”。

    二、罷黜熊廷弼與遼瀋失陷

    正當遼東形勢有所好轉之時,明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重大變化,明神宗朱翊鈞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死去。其長子朱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位,是為光宗。

    到九月初一日,光宗又在吞服紅丸後死去。一月之內,死去了兩個皇帝。光宗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時“梃擊、紅丸、移宮“三案構爭,黨禍益熾”。

    熊廷弼性情剛直拒援引,不徇私,得罪了一些人。給事中浙黨姚宗文以熊廷弼不替他代請升官,心懷怨恨聯絡同黨御史顧慥、張修德等,攻訐“廷弼出關逾年,漫無定畫”。“軍馬不訓練,將領不部署,人心不親附。刑威有時窮,工作無時止”。甚至說不罷熊廷弼“遼必不保”。

    昏聵的明朝當局,競聽信了他們的讒言,罷免熊廷弼,任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薛國用為巡撫。袁應泰“歷官精敏強毅,用兵非所長”。他擔任遼東經略以後,認為熊廷弼持法太嚴,便“以寬矯之,多所更易”,把原來行之有效的軍事措置加以改變。

    履任伊始,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不作深入偵察瞭解,便要“三路出師”進攻後金。並且毫無警惕地招降蒙古饑民,當時有人指出:“收降過多,或陰為敵用,或敵雜間諜其中為內應,禍且叵測。”袁應泰卻認為:“我不急救,則彼必歸敵,是益之兵也。”於是下令招降,把投降的眾多蒙古人處之遼瀋二城,優其月廩,與民雜居”。

    這時,後金正厲兵秣馬,積極準備奪取遼瀋。當明朝皇帝更替、遼東經略易人之時,努爾哈赤抓住了這一有利戰機,以傾國之師向遼瀋進軍。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率八旗軍士攻陷了瀋陽的屏藩奉集堡和虎皮驛。

    三月十二日,八旗士兵進逼瀋陽城下。瀋陽是明朝在遼東的重鎮,有總兵賀世賢和尤世功駐守著,稱為“堅城”。但賀世賢勇而寡謀,出城迎戰敗死。尤世功領兵往援亦戰死。袁應泰原先招降的蒙古人起來為後金內應,城遂破。

    瀋陽被圍時,總兵官童仲揆、陳策率軍由遼陽前去救援,行至渾河,瀋陽已陷。“諸將皆憤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紛紛請戰。於是遊擊周敦吉“與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營橋北,(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名世統浙兵三千營橋南”。周敦吉部營陣尚未穩定,後金兵已緊逼上來,“四面撲攻”。“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又敗黃標兵,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卻而復前,如是者三”。

    明軍“飢疲無後繼,遂被衝殺”,存留下來的退入橋南浙兵營繼續戰鬥。“後金兵追圍之數重,浙兵用火器拒戰,擊死甚眾,後火器盡,復接戰良久乃敗明朝將領全部壯烈犧牲。當時明朝總兵官朱萬良、姜弼擁兵至渾河,觀望不救,坐視浙兵之敗沒。“自遼左用兵,將士率望風奔潰,獨此萬餘人當數萬眾。雖力絀而覆,時鹹壯之。”

    後金兵攻佔瀋陽以後,努爾哈赤在城內休整五天,整頓兵馬器械,於三月十八日攻遼陽。遼陽是遼東首府,是明朝在東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遼東經略都駐節於此。但遼陽恃瀋陽、奉集堡和虎皮驛為藩屏,明朝的精銳部隊大多在這三個地方駐防,遼陽駐兵只一萬餘人。

    袁應泰聽到沈、奉失陷,才下令調援軍守遼陽。三月十九日,後金兵直逼遼陽城下,守衛遼陽的明軍雖只一萬餘人,卻頑強抵抗。經過三天激烈的戰鬥,終因寡不敵眾,遼陽失陷。袁應泰自殺,巡按御史張銓被俘不降被殺。

    遼陽既陷,遼河以東其他地區的明朝守軍都紛紛投降,數日之間,後金就佔領了三河、靜遠、鎮江、海州、復州、金州等大小七十餘城。努爾哈赤為了進一步向河西進軍,便把後金的都城遷到瀋陽。

    三、經撫不和與廣寧之役

    遼瀋被後金佔領以後,河西軍民十分驚恐,紛紛逃亡,“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餘里,煙火斷絕”。得知遼、沈失陷,京師大震,九門晝閉,實行戒嚴。這時,明朝的當權者又想起了熊廷弼,大學士劉一燝說:“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明熹宗朱由校也說“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袁應泰一戰而敗,將祖宗百戰封疆袖手與人。”

    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明朝政府又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王化貞“為人剛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他不顧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一味主張進攻後金,收復遼瀋。熊廷弼仍主張積極防禦,“議三方佈置,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並進”。

    這樣便出現了“經撫不和”,“化貞欲戰,廷弼欲守”,“二人議論,遂成水火”。適於其時,王化貞部將毛文龍收復了鎮江(今遼寧丹東)。“化貞自謂發蹤奇功”,即向朝廷奏捷。明朝的昏聵君臣,不吸取薩爾滸和遼瀋戰役的教訓,“舉朝大喜,亟命登、萊、天津發水師二萬應文龍,化貞督廣寧兵四萬進據河上,合蒙古軍乘機進取,而廷弼居中節制”。但因經撫不和,互相觀望而未曾進兵。

    當時,投靠閹黨的兵部尚書張鶴鳴與王化貞沆瀣一氣,偏袒巡撫。王化貞“所奏請無不從,令無受廷弼節度”。而熊廷弼所奏請則“事多齟齬”。熊廷弼雖名為經略,實權卻掌握在王化貞手中。王化貞駐於廣寧擁兵十四萬,而熊廷弼出關後屯駐於右屯,只有士兵五千人。

    王化貞因得張鶴鳴的聲援,氣焰十分囂張,一意孤行,鑽人後金所設的圈套。他輕信原來投降後金的李永芳會作內應,還以為蒙古部的虎墩兔會發援兵四十萬幫助。明朝進攻後金,“遂欲以不戰取全勝”,“一切士馬、甲仗、糗糧、營壘俱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王化貞上疏說:

    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臣不敢貪天功,但願從徵將士厚加賞賚,遼民賜復十年,海內除去加餉,而臣歸老山林,於願足矣。即有不稱,亦必殺傷相當,敵不復振,保不為河西憂也。稍需時日,經臣以三路蹙之,殲敵必矣。臣又願與經臣約,怒蛙可式,無摧戰士之氣,勞薪可念,無灰任事之心。

    在王化貞這篇堂堂皇皇的大話的蠱惑下,明廷一班大臣不禁喜形於色,認為殲滅後金,指日可待,便專任王化貞“便宜行事”。王化貞即部署諸將,準備渡河。

    正當明朝內部經撫矛盾日益激烈的時候,努爾哈赤則加緊訓練士卒,準備進兵河西。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八旗士兵已集結在柳河東岸。二十日,後金兵五萬渡河,直逼西平堡。

    王化貞派總兵官劉渠、祁秉忠率軍前去救援,並以心腹驍將孫得功率廣寧兵為前鋒。孫得功已蓄意投降後金,二十二日,明軍在平陽橋遇後金兵,剛接戰,孫得功就率眾先奔,呼曰“兵敗矣”。

    明兵不戰而潰,孫得功率眾奔還廣寧,大呼後金兵已至城下,“軍民宜早剃髮歸順,因命其黨封府庫以待,一城鬨然,爭奪門走”。

    王化貞剛起床看文書,其部將江朝棟直人臥室急呼曰:“事急矣,速走可免!”王化貞便在江朝棟的保護下倉皇西逃。其實,這時後金頓兵沙嶺,在王化貞逃後兩日,孫得功才引後金兵進入廣寧。王化貞逃到閭陽驛遇到熊廷弼。

    化貞向廷弼而哭,廷弼譏笑道:“六萬眾一舉蕩平遼陽,今竟如何?”王化貞自感慚愧“議守寧遠及前屯”。熊廷弼說:“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耳。”熊廷弼以自己所率五千人交給化貞斷後,盡焚積餘,先後退入關內。熊廷弼棄寧遠前屯不守是錯誤的,但主要的責任在王化貞,這是很明顯的。

    四、熊廷弼之死和其歷史評價

    廣寧之敗以後,熊廷弼與王化貞俱被逮下獄。當時,宦官魏忠賢專權,向熊廷弼勒索賄賂不遂,“誓速斬廷弼”,並藉機傾陷在朝的正直官員,誣楊漣等受廷弼賄,以加重其罪。閹黨門克新、馮銓、顧秉謙競相附和。

    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56歲的囚徒熊廷弼,被押往刑場。提牢主事張時雍,看到熊廷弼的胸前掛著一個小布袋,問他:袋子裡裝著什麼東西?熊廷弼答:我的無罪申辯書。張時雍又問:你沒讀過《李斯傳》嗎?裡面怎麼說的,“囚安得上書”(囚徒不能上書)!熊廷弼駁斥他說:是你沒讀過《李斯傳》。這句話是大奸臣趙高說的。

    說完,將申辯書交給張時雍,請他轉呈天啟皇帝朱由校。引頸就刑。一代守遼名將,悲情收場。朱由校沒有替他平反。隨後繼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沒有替他平反。

    大約100年後,明朝敵人的後代、早已坐穩了帝國江山的乾隆,讀到熊廷弼的事蹟,一針見血地指出:

    明之曉軍事者,當以熊廷弼為巨擘。讀其《陛辭》一疏,幾欲落淚!而以此盡忠為國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壞長城,棄祖宗基業而不顧者,尚得謂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熊廷弼被斬後,“傳首九邊”。熊廷弼自任遼東經略,“不取一金錢,不通一饋問,焦脣敝舌,爭言大計”。熊廷弼的死,使明朝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將領,自壞長城,使得遼東防務更加不可收拾。王化貞延至崇禎五年(1632年)才被處死。

    (正文完)

  • 4 # 逐鹿心絃天地間

    你好!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簡短回顧一下熊廷弼的生平及主要經歷。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江夏人(今湖北宜昌),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後任御史,身高七尺,有才學,知兵略,擅騎射。性格剛正,喜歡罵人,爭強好勝。

    熊廷弼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寫下重重的一筆,主要就是源於他的三次赴遼,以及最終導致的結局。

    三次赴遼

    熊廷弼三次赴遼的時間,加在一起,前後共持續了14年。從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天啟二年(1622年)。

    第一次赴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他針對當時的各種弊端,進行了相應的整頓,如整頓風紀,考核大臣,審錄囚犯,核算錢糧等等措施,使風氣為之一新。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後來,因為在督學時“杖死”生員遭到彈刻,被朝廷撤職。

    第二次赴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軍隊在薩爾滸大敗,這個時候朝廷就又想起熊廷弼,讓他代替楊鎬經略遼東。真正是受命於危難。

    熊廷弼上任後,看到的是一片悽慘與衰敗。百姓吃光了樹皮,殺子充飢,當兵的沒有糧食吃,就殺戰馬填飽肚子。墩臺坍塌,軍備廢馳。種種跡象表明根本毫無戰鬥力可言。

    熊廷弼針對這些情況,力挽狂瀾,大加整頓。他籌措糧食,招集流亡百姓;整肅軍令,激勵士氣;斬殺貪官,任用遼人守遼;疏浚溝壕,修繕城牆。一時間,守備大固,軍心復振,讓瀕於崩潰的軍隊重新恢復了戰鬥力。同時也穩定了混亂的前線。功績卓著。

    正當熊廷弼整頓出效果的時候,朝廷卻又把他撤了,讓他回家,還要調查他。讓袁應泰接了他的班。熊廷弼又因黨爭離開了工作崗位。

    結果,袁應泰並沒有接好“老班長”的班。被努爾哈赤打的一敗塗地,遼陽、瀋陽全丟了。所以,沒辦法還是讓熊大人上吧!

    第三次赴遼:正是這次赴遼,為熊延弼的生命畫上了句號。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破遼陽,朝廷再度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他到任後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制定“三方佈置策”,但廣寧巡撫王化貞不服從,又因其朝廷中有後臺,在天啟面前替王化貞說話,導致此方略並未落實。

    2.指揮西平之戰,大敗,西平堡丟失。

    3.棄守廣寧,帶散民撤入山海關內,廣寧失守。

    功過評說

    通過以上敘述,大家大致瞭解了熊延弼的生平與導致他人生悲劇的主要事件經歷。相信大家在心裡對熊廷弼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評價。

    熊廷弼沒有在戰場上死於敵人之手,卻死在自己為之效命的明朝之手,究其根本,其實是死於黨爭。

    魏忠賢想通過殺熊廷弼來打擊東林黨。採取的方法當然是誣陷,說熊廷弼用貪汙的錢來賄賂東林黨人,目的是希望東林黨人替他說話,好免除他丟失封疆的罪責。

    無奈當時東林黨的主要骨幹人員,首輔葉向高、大學士孫承宗等人,都相繼被排擠出朝廷。閹黨魏忠賢隻手遮天。最終於天啟5年(1625年7月),將熊廷弼殺害,並傳首“九邊”。

    熊廷弼死後,閹黨派人去抄家,他的兒子被逼死,八十多歲老母也遭到杖擊。最終在熊廷弼的家裡也沒搜到一文錢。清廉啊!如此清廉剛正的棟樑之才被殺,確實令人痛心。

    史書記載,“熊廷弼為官清廉,不取一文錢,不通一饋問。”

    熊廷弼的第一次赴遼,聲名有嘉。第二次赴遼,整頓有方。第三次赴遼,有功有過。功勞方面,他提出整體戰略佈局“三方佈置策”,雖未落實,但為後來的袁崇煥提供了參考與借鑑意義。但在過失方面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

    1.他犯了戰略性錯誤,沒能集中兵力,憑城固守,而是分散兵力,以短擊長。努爾哈赤則是集中兵力,發揮騎兵野戰優勢。才導致明軍潰敗。

    2.在廣寧巡撫王化貞逃跑時,他沒去阻攔,也沒帶兵去守衛廣寧(當時,廣寧並未陷落,這個怕死的王化貞就溜了),而是和王化貞一起一路跑到山海關。

    3.沒能及時收攏潰兵,堅守寧前。這些都是導致此役慘敗及其日後被閹黨找到口實殺害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考什麼證書變現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