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播玉齋
-
2 # 趙日金141
年,說文解字,谷孰也。即谷熟為年。
《詩經,豳風,七月》有描述,“十月納禾稼”,“曰為改歲”,並舉行慶祝活動,“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稱彼兕觥,躋彼公堂,萬壽無疆!”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新春伊始,永珍更新,意味著新的一年、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中國從夏朝開始就有過年的習俗,那時稱為歲首、元旦,可謂歷史悠久,因為各朝各代採用的歷法並非完全一致,因此過年的時間也並不一致。1914年民國政府引進西方曆法,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曆1月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由此形成了雙春並重的格局。現代春節從1914年開始的,到2013年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天皇氏時代以立春為歲首,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改用太初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的時代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意圖用西曆1月1日代替元旦,但是在民間阻力極大;後來在1914年形成了西曆1月1日為元旦,陽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格局。
春節的習俗大致有下:臘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掃塵,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洗福祿,二十九小除夕,三十日除夕夜,初一拜大年,初二祭財神,初三燒門紙,初五破五俗,初七人勝節,初八豐穀日,初十鼠娶親,十五元宵節。古代春節是重要節日,過節是十分隆重的事情,現在春節年味漸淡,成了全家人聚在一起的享受天倫之樂的節日。值得一提的是夕本是一種兇猛的野獸,它總是在三十天的時候來搶劫人民;年則是一位神仙,他幫助人們透過放鞭炮的方式擊敗了夕。因此除夕與過年都是與紀念偉大勝利的節日。
現如今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華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現如今以下國家也同樣過春節:南韓、北韓、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另外華僑也過春節,他們所在的國家也跟著過春節。
-
4 # 小行讀史
歷史關於春節由來的爭議比較多,在夏至先秦時期,春節又稱“歲首”,夏代時,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統一24節氣,將冬季的十月定為正月。但正式將春節定為全國性的節日卻是在漢朝。
修定曆法漢朝初期,仍然沿用秦代留傳下來的秦歷作為農業生產24節氣的標準。
漢武帝時期,由於人們發現秦歷不是很適合當時農民的勞作生產,於是在漢武帝時期的天文學家落下閔、鄧平等人修改秦歷,並頒佈新的歷法《太初曆》,將原來秦歷中以冬季十月為正月的節氣重新更改回夏代的以正月為“歲首”。
春節的名稱春節作為中國曆朝歷代以來最重要的節日,在每個朝代的名稱都是不一樣的。在先秦時期叫“上日”、“元日”;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元日”、“元辰”;明清兩代則一直叫“元旦”。
我們現在所謂的春節,在古代一直稱為“元旦”,那時候是沒有春節這個概念的。到了民國時期,由於辛亥革命後,當時的中國逐漸採用西曆來紀年,後來為了區分農曆和公曆的區別,因此修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為“元旦”。到了新中國建立後,仍然採用民國時期的歷法,公曆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仍然稱為春節日
所以說,中國古代一直都有春節的記載,只是那時候不是稱為“春節”,到了民國時期才改為春節,從此以後,中國的過年又稱為“春節”。
-
5 # 看著你表演
以說,中國古代一直都有春節的記載,只是那時候不是稱為“春節”,到了民國時期才改為春節,從此以後,中國的過年又稱為“春節”。
回覆列表
春節作為百節之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那時的先人們為了祈願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會在春天來臨之際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當然,隨著曆法的改進,其具體的日子是有區別的。據《呂氏春秋》所載,先秦時期已經有了除夕擊鼓驅除“疫癘之鬼”的“大儺”儀式記載。
據說漢朝時期長輩除夕夜已經開始給未成年的兒孫們發壓歲錢了,當時應為“壓祟錢”,為驅邪避祟之意。
唐朝時除夕夜守歲已經成為傳統,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詩就叫《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宋朝時春節鳴爆竹,掛桃符(後演變成對聯)也已成為春節的傳統。這在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也可得到印證: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清時期由於時代更近,年俗已經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了。明朝時文徵明有首詩名曰《拜年》,說明當時相互拜年已經很普遍。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