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歌說歷史
-
2 # 鑽故紙的書蟲
元成宗帖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是接的忽必烈的位子,為什麼忽必烈直接傳位給了孫子呢,下面我們來說一說。
忽必烈生前效仿漢人,早立太子以防皇位繼承的原因引起朝堂的混亂。他立的太子是真金,可是真金是個短命鬼,早於忽必烈死去。真金留下了三個兒子,他們是甘麻喇,答刺麻八剌、鐵木耳。忽必烈似乎對這三個“皇孫"都很喜歡,一時不能決定以誰來立為“皇太孫"。甘麻刺於至元二十七年受封為梁王,至元二十九年改封為晉王,率兵鎮守北邊,統領成吉思可汗的四大斡兒柔與"達選"的軍、馬、國土。答刺麻八刺先後一直被留在真金與忽必烈的身邊,於至元二十八年受命出鎮懷州(河南沁陽),不曾到達懷州就生了病,回京,在次年春天去世。鐵木耳曾經隨從忽必烈討伐乃顏,其後留在遼東打乃顏的餘黨哈丹,又其後駐防在金山(阿爾泰山),防備海都。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六月接受玉昔帖木兒的建議,把當年賜給真金的一顆印,“皇太子寶”,派人送給鐵木耳,用來作為“行軍之印"的代替品。
在忽必烈去世時,論聲望,論力量,甘麻刺均比鐵木耳佔優勢。諸王諸駙馬、文武大官,集合在上都舉行忽裡臺大會;大會開了十ニ天,以甘麻刺的呼聲為最高。甘麻刺是“嫡長孫”,
甘麻刺已經是王,而鐵木耳不是。為什麼鐵木耳終於當選呢?《新元史》甘麻刺傳,說甘麻刺自動讓給鐵木耳。《元史》玉昔帖木兒傳,說甘麻刺之所以肯讓,是因為玉昔帖木兒先勸甘麻刺:“疇昔儲闈符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之長,豈俟而不言?”於是甘麻刺才趕說,“皇帝踐祚,願北面事之。"然而,《元史》伯顏傳,卻把鐵木耳之所以能夠得位,全歸於伯顏握劍立殿陛,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伯顏在當時是“知樞密院事”。玉昔帖木兒是御史大夫,主持和林的行樞密院。伯顏與平章政事不忽木,的確曾經於線必烈病危之時,在忽必烈的榻前。忽必烈有沒有對他們“顧命”,難考。他們兩人就扶立鐵木耳這一件事
上,有了共同的決定,這是很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伯顏與不木兩人不肯讓右丞相完澤進去看忽必烈的病,又不肯讓真金的妃於闊闊真和他們討論大位的繼承問題。是不是完澤與闊闊真均不贊成以鐵木耳繼位呢?然而,在鐵木耳當了皇帝以後,完澤繼續擔任右丞相到大德七年七月,死在任上,不像是鐵木耳對他存何芥蒂。
闊闊真呢,她是甘麻刺的母親,也是鐵木耳的母親。她對兩個親生兒子,該不會存有太大的軒輊。(屠寄在《蒙兀兒史記》卷二十八里面說,闊闊真希望立鐵木耳。)
總而言之,鐵木耳之所以得位,主要是由於伯顏的擁戴。其次是由於不忽木與玉昔帖木兒的支援。
-
3 # 子由拍案驚奇
提到忽必烈立自己的孫子孛兒只斤·鐵穆耳為帝,這種說法也不盡然。
元世祖忽必烈
因為,就在元朝的至元十年,也就是公元1273年的2月,忽必烈已經明確地把自己的次子,孛兒只斤.真金立為皇太子,當時被立為皇太子的孛兒只斤.真金且身兼中書令,正所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顯赫,一時之間,彷彿無人能夠撼動!
忽必烈皇太子孛兒只斤.真金
而就在孛兒只斤.真金被立為皇太子之時,做為皇太子之子的孛兒只斤·鐵穆耳已經是一個8歲的蒙古孩童。
這個時候 ,做為忽必烈的皇太子,宗法與皇權圈定的帝位繼承者,孛兒只斤.真金已經實際執掌朝政12年,有意無意當中身邊也圍繞著一批自己的擁護者,大家等著新皇帝即位已經等的有些不耐煩了。
於是,就有臣下鼓動上奏,欲使忽必烈行禪位之法,把皇帝寶座讓給孛兒只斤.真金,這件事雖然被壓住未曾發出,但是,被孛兒只斤.真金的政敵所乘,向忽必烈告發,惱怒的忽必烈大發雷霆,厲行察查,對牽扯其中的臣僚或誅殺、或流放、亦有罰沒家產、黜沒為奴者。
做為漩渦中心的皇太子孛兒只斤.真金,更是一日數驚,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在元至元二十二年年底,也就是公元1285年,憂懼成疾而亡,身死之時,正是盛年,不過43歲而已。
忽必烈的原本繼承人,皇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病死之年,他的兒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卻已經20歲,成長為一個標準的蒙元貴族青年。
孛兒只斤.真金死後,忽必烈一直沒有確定自己的帝位繼承人,特別是數年之後,看著自己的孫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年輕的身影,想起驚悸而死的皇太子孛兒只斤.真金,忽必烈若有所思。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元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293年,忽必烈令28歲的孛兒只斤·鐵穆耳統兵討伐叛亂的哈單部落,並督軍鎮守漠北重地,並且,封其為皇太孫,甚至在御史大夫玉惜帖木兒的勸諫之下,把孛兒只斤.真金擁有的皇太子之寶印璽賜給了孛兒只斤.帖木兒,這就基本認可和奠定了孛兒只斤·鐵穆耳的特殊地位。
另外,孛兒只斤·鐵穆耳在漠北統兵的過程當中,與當時元朝北方軍事力量的關係聯絡得相當緊密,這也是他能夠取得帝位的一個有力保證。
忽必烈有10個兒子,除卻亡故者之外,大多分封各地,所以,忽必烈死後,在議立新皇帝的諸王會議上,只有長兄晉王甘麻剌為繼承皇位與孛兒只斤·鐵穆耳競爭激烈,但是,由於其母闊闊真、重臣伯顏、玉惜帖木兒等人都支援孛兒只斤·鐵穆耳,所以,反對的聲音極其微弱,孛兒只斤·鐵穆耳得以勝出,成為蒙元第二位皇帝。
-
4 # 江湖小曉生
絕對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給坑了,因為這兩個人的情況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本來也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結果真金這哥們不給力,沒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傳給了真金的兒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個兒子,結果剩下的9個兒子一個都沒起來反對鐵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簡直一個德行,都是晚年喪子,為啥忽必烈能傳位給孫子,我老朱就不行呢?於是朱元璋果斷傳位給孫子,結果造成了靖難之役,他的四兒子把他孫子給滅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忽必烈剩下的9個兒子,沒有跟鐵穆耳爭奪皇位呢?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估計老朱對此也比較抓狂。
一、鐵穆耳身邊有強人伯顏助陣。甭說叔叔們會奪鐵穆耳的大位了,就連鐵穆耳的兄弟們,其實也應該要跟鐵穆耳爭鬥一番。畢竟大一統王朝兄弟爭奪皇位的事情,再尋常不過了。
當時真金留下了3個兒子,分別是長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鐵穆耳。從名字我們就能看得出,鐵穆耳相對正常一點,但是他年紀最小。
真金去世以後,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這哥們也不給力,在1292年去世了。於是乎皇位繼承權,便落在了長子甘麻剌和三子鐵穆耳身上。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角度來看,甘麻剌絕對是佔據優勢的。可是最後為啥是鐵穆耳上位呢?這就要談一談支援鐵穆耳上位的伯顏了。
伯顏這個人很不簡單,可以說忽必烈能夠完成大一統,伯顏功不可沒。
功勞一:滅亡南宋。伯顏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時候,伯顏負責統領中路大軍。
在伯顏和阿術的領導下,蒙古大軍相繼攻佔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佔了建康。因功被封為中書右丞相。
此後伯顏更是帶領中路軍攻佔了南宋都城臨安,俘虜了宋恭帝和謝太后,等於是滅亡了南宋。在伯顏的帶領下,大軍相繼攻佔宋朝37個府,128個州,700多個縣,可見伯顏給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勞。
功勞二:平定北方各種叛亂。盤子大了,叛亂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至元十四年,伯顏平定了宗王昔裡吉叛亂,擒獲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敗叛軍。
至元十八年,伯顏又跟著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撫軍。至元二十四年,跟著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顏叛亂。至元二十九年,伯顏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兒,多次擊敗海都叛軍。
立下如此多功勞的伯顏,在朝堂之上,可謂是說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後來遭人誣陷,閒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響他在朝中的威懾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顏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顏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這個時候伯顏跟鐵穆耳之間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見,將伯顏立為顧命大臣,讓他輔佐皇孫鐵穆耳。當時鐵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邊,為此伯顏總領朝政長達3個月時間,直到鐵穆耳回來繼位。可見伯顏對鐵穆耳是相當忠誠的。
伯顏有各種平定叛亂的經驗,再加上忽必烈也沒殺什麼建國功臣。所以說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兒子們叛亂,也不是伯顏的對手。他們自然不會自討沒趣,來爭奪這個皇位。朱元璋但凡給孫子留下這麼一個人物,也不至於會造成靖難之役的慘敗了。
二、鐵穆耳不僅沒削藩,對叔叔們還都不錯。提這一點,倒不是說朱允炆削藩是錯的,只不過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導致了朱棣的叛亂。其實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們做大做強了,朱棣這樣的人早晚還是要叛亂的。但是時間跨度就拉長了。
鐵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邊沒有出這種主意的黃子澄,所以他也沒有要削藩的意思。
鐵穆耳不僅沒有削藩,而且還多次賞賜過叔叔們,所以叔叔們對鐵穆耳一點怨言都沒有。咋整呢?侄子對自己這麼好,你還有臉去造反嗎?
與之相反的是,鐵穆耳對朝臣們的約束就比較多了,比如說他懲治貪腐的決心比較大。相比較之下,各路王爺們的小日子過得不要太舒服。
凡河東、河南、山之南與陝西食解池鹽地,皆置使督其賦入,悉輸王府。---《元史》
別以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王爺們就沒有封地了,他們不僅有食邑,而且還有領兵權。財政上,也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援,不僅有定期的歲賜,還有不定期的各種獎金,所以日子過得很滋潤。
當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時,這幫王爺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種監控。因此王爺們小日子過得好,完全沒有必要跟朝廷來硬的。
總結:鐵穆耳的叔叔們,沒有太出色的。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朱棣是最為出色的一個。也正是因為這個朱棣,才導致了朱允炆丟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個兒子,這裡面可能就真金一個是比較出色的。而他還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個兒子,其實沒有類似朱棣這種出類拔萃的人才。
至元二十六年,始封寧遠王,賜龜紐鋈金銀印。三十年,從成宗備兵北邊。明年,成宗入嗣大統,以軍事屬闊闊出(忽必烈第八子),師久無功。大德三年,命武宗即軍中代之。---《元史》
由此可見,忽必烈的幾個兒子,其實不成氣候。元朝也沒有嫡長子繼承這一說,所以當真金死了以後,但凡有兒子比較出息的話,忽必烈也不會選擇孫子來繼位了。
既然沒有朱棣的才能和實力,又有伯顏這種強大的對手,鐵穆耳對他們還真不錯,你說他們為啥要以身犯險呢?
參考資料:《元史》
-
5 # 黑水布衣
蒙古人立儲制度一直是不完善的。這導致元朝的歷任皇帝繼位都頗費周折,元成宗鐵穆耳也不例外。
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1307),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孫。要知道,蒙古人並沒有立嫡以長的傳統,更別說一個嫡次孫了。每位皇帝去世後,即使真有遺旨,也不完全以之為憑,還往往要經過“忽裡勒臺”這種奴隸制“民主”過程才能生效。所以說鐵穆耳能繼承皇位,那也是經歷不少風雨的。
我們就來看看,忽必烈去世時,他的那些兒孫們在幹啥。
1、忽必烈的兒子們
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忽必烈在史書上上記載的有十個兒子,但是元朝歷史是在太少。
長子,孛兒只斤·朵兒只。史書上說他是木華黎六世孫,脫脫之子。也就是說朵兒只是過繼的,他沒有繼位的資格;
二子,孛兒只斤·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長子,忽必烈是有一定漢化的皇帝,對於嫡長子是很重視的,真金30歲是被封為皇太子,理論上是合法的繼承人,可惜老爹太能活了,真金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就去世了;
三子,孛兒只斤·忙哥剌,死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比真金還早;
四子,孛兒只斤·那木罕,真金同母弟,真金死後,他就是嫡長子了,但這人不太爭氣,他擁兵北去與北邊諸宗王打仗時,被手下人給出賣了。在蒙古,不能打仗的怎能繼承皇位?
五子,孛兒只斤·忽哥赤,封雲南王,至元八年(1271年)去世;
六子,孛兒只斤·愛牙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去世;
七子,孛兒只斤·奧都赤,封西平王,這位皇子倒是頗有實力,不過他的生平似乎一直在外征戰,遠離政治中心。元貞二年(1296年) 去世。
八子,孛兒只斤·闊闊出,封寧王,自己實力不強,所以他是鐵穆耳的支持者;
九子,孛兒只斤·脫歡,封鎮南王,他在南征的時候,損兵折將,忽必烈認為其喪師辱國,命他終身不許入覲,脫歡早就喪失了繼位可能,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
十子,孛兒只斤·忽都魯帖木兒,歷史記載太少了,鑑於他在皇慶元年(1312年)才有自己的食邑,推測忽必烈去世時,年紀太小,基本可以忽略。
綜上所述,忽必烈的兒子們多數都死在他前面,活著的基本也沒啥實力。
2、嫡孫之間的競爭
真金有三子,分別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以及鐵穆耳。其中答剌麻八剌在至元二十九年去世。那麼,在忽必烈去世後,只有甘麻剌和鐵穆耳是嫡孫,而且甘麻剌還是嫡長孫。競爭就在兩人之間展開。
孛兒只斤·甘麻剌(1263-1302),自小由忽必烈皇后察必撫養長大,封晉王,長期在漠北任方面主帥。忽必烈專門為甘麻剌專立設定“內史府”,似乎是傾向把這位孫子當接班人來培養。
但甘麻剌的母親、真金太子妃伯藍也怯赤(又名闊闊真)可不這麼認為,她更喜歡幼子鐵穆耳。鐵穆耳文才武略都不錯,曾統軍平滅北部諸王乞丹的叛亂。
1293年,既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忽必烈去世的前一年, 忽必烈正式冊封孫子鐵穆耳為 皇太子,授與他 “皇太子寶璽”,並派寵臣玉昔帖木兒輔佐鐵穆耳,坐鎮北境,以防甘麻剌叛亂。
鐵穆耳就這樣成為新皇帝了嗎?
3、爾虞我詐的鬥爭
大元皇帝必須由參加忽勒臺的諸王、貴戚的推選才能正式繼位。關於忽必烈生前給與鐵穆耳的名分確定,其實歷史上也有懷疑,當時的忽必烈其實身體已經不佳,不能署理國政了,當時有不忽木、伯顏與月魯那顏三位大臣一直在忽必烈身邊,真正能夠左右皇帝繼位的,這三個人首當其衝。
那麼為何選擇鐵穆耳呢?因為其母闊闊真支援啊。在蒙古,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整個蒙古帝國史上就有好幾位主政的女性,而甘麻剌和鐵穆耳是同母的,所以闊闊真的意見就非常重要,畢竟誰願意得罪這個未來的皇太后呢。漢人傳統是立長,但蒙古人更喜歡幼子守業。
當時甘麻剌也準備來爭奪皇位,但諸位大臣,尤其是自己的母親都支援弟弟,他也不好說什麼了,甘麻剌此後一直鎮守漠北,不回大都。
有趣的是,風水輪流轉。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變中被刺殺,甘麻剌的兒子也孫鐵木兒登基稱帝,是為元泰定帝。第二年,泰定帝追尊其父親甘麻剌為皇帝,為甘麻剌上廟號顯宗,甘麻剌在去世十多年後也成了皇帝。
-
6 # 蕭郎歷史君
蕭郎歷史,第834條回答。
他們倒是想啊,可是沒有實力啊。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創者,理應是他的兒子繼位,但最後卻是他的孫子鐵穆耳當上了元朝第二位皇帝。
有些人肯定會問,為什麼啊?古代不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嗎?忽必烈這樣做不會引起群憤嗎?
答案顯而易見,忽必烈的做法的確讓他們憤怒,但沒辦法,誰讓自己沒有實力去爭奪呢?
而且鐵穆耳的繼位也是有原因的。
鐵穆耳的父親叫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長子,在忽必烈改大蒙古帝國為元朝後,便被立為了皇太子,可惜還沒等到繼位,就先病逝了。
其實早在真金病逝的五年前,忽必烈的妻子早就去世了,因為一直沒從悲傷中走出,再加上自己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也病逝,所以開始酗酒,導致後來引起疾病。
真金病逝後,忽必烈便將皇太子寶傳給了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這也間接表明了忽必烈想要傳位於他的意圖。
之後忽必烈又將鐵穆耳派去鎮守蒙古帝國故都哈剌和林,掌管北方的防務,同時還讓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輔佐他。而鐵幕耳也是在此時和北方的駐軍結下了特殊關係。這一關係成為了他登上帝位的關鍵。
忽必烈去世後,鐵穆耳在其母后和中書左丞相伯顏以及玉昔帖木兒的支援下即位。
真金的太子妃闊闊真比較偏愛鐵穆耳,這也是為什麼忽必烈會把希望寄託在鐵穆耳身上的原因。
鐵穆爾能順利登基,多虧了伯顏以及玉昔帖木兒。當時他們不顧宗室反對,直接跳過真金的長子、次子,擁立了鐵穆耳。
他們先是利用軍權威懾住諸王以及大臣,又讓御史臺官員捏造了“皇天定名命”的輿論。
最終鐵穆耳得以繼位為帝。
-
7 # 未濟
元朝一直沒有擺貴族推舉大汗的制度,元朝皇帝同時也是蒙古大汗,並不是像其他王朝那樣,先皇想傳位給誰就能給誰。元朝皇帝要是想培養繼承人,就要讓他多立功,獲得貴族們的認可,才能最終成為大汗和皇帝。
忽必烈是想實施嫡長子繼承製的,避免皇位落入其他世系,同時也減少了內鬥。畢竟之前汗位發生了世系的轉移,並且內鬥。本來是立了嫡子真金為太子,可是真金和朱標一樣,都比皇帝先去世了。這個時候,忽必烈則打算從真金的兒子中選一位當成繼承人培養。
本來甘麻剌是嫡長孫,能力出眾,忽必烈也十分看重他,後來的元成宗鐵穆耳還啥頭銜都沒有的時候,甘麻剌就是一等王了,而且甘麻剌的兒子也被封王。甘麻剌的功勞也很多。從種種跡象來看,忽必烈很可能傳位給他,而且甘麻剌從小就養在忽必烈身邊。但是最終忽必烈把皇太子冊寶給了鐵穆耳,甘麻剌的弟弟。後來又派鐵穆耳鎮守和林,掌管北方防務,讓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輔佐他。這說明忽必烈已經是想傳位給鐵穆耳了。雖然鐵穆耳的母親更偏愛這個幼子,因為甘麻剌從小就被養在忽必烈身邊,感情不深,但是這不是更有利於甘麻剌即位嗎?不管怎樣,最終忽必烈還是屬意鐵穆耳即位。
但是即位這事還沒完,不是皇帝自己說了算。這個時候,其實甘麻剌還有機會的。但是由於伯顏,玉昔帖木兒等重臣支援鐵穆耳,畢竟有了伯顏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母親又偏愛幼子鐵穆耳。母親讓兄弟兩人當眾比賽誦讀祖宗寶訓,優勝者為大汗。但是甘麻剌有口吃,這明顯是偏袒鐵穆耳,毫無意外,甘麻剌輸了。
朱棣起兵是因為朱允炆削藩,不起兵,早晚要遭殃。而鐵穆耳成為皇帝后,並沒有削藩,對各位叔叔挺不錯的。各位叔叔又何必冒著風險起兵呢?何況蒙古的推舉制,不是像朱棣那樣,打贏了就能當皇帝的。既然如此,起兵就算打贏了,很可能又被其他王爺給收拾了,到時候貴族不支援你,無法名正言順即位就危險了。
再說忽必烈的兒子們能力不大行,朱元璋的大部分兒子也是沒敢反,恰巧有朱棣這樣的人,又削藩,二者綜合才有了叔叔打侄子的事。而忽必烈的兒子們顯然沒有朱棣那樣的本事。要說記載最多的,就是忽必烈的第八個兒子,鐵穆耳一開始也讓他管理軍事,但是歷史記載:師久無功。最後鐵穆耳命武宗即軍中代之。所以這局面和朱允炆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元朝一直沒能真正確立嫡長子繼承的制度,貴族擁立都有自己的算盤,互相傾軋,元朝皇位的更替大多經歷了內鬥。皇位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是某個王爺說奪取就奪取的。
-
8 # 常棣tandy
真金太子逝世後,忽必烈四位嫡子中惟存幼子北安王那木罕。但那木罕長期被叛王海都拘留,又因與真金爭儲而頂撞忽必烈,忽必烈命其永不得朝見。這樣,那木罕自然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之外。
有資格繼承皇位,惟有真金的兩個兒子甘麻剌和鐵穆耳。
一、忽必烈諸皇子忽必烈諸皇子,見於記載的有十二個。依照蒙古“子以母貴”的習俗,十二皇子亦有嫡庶之別。察必皇后所生嫡子有四人:朵兒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其他后妃所生庶子八人:忽哥赤、愛牙赤、奧魯赤、闊闊出、脫歡、忽都魯帖木兒、忽裡帶、鐵蔑赤。
這樣可以繼承皇位的只有四個嫡子。真金是忽必烈第二子,察必皇后所生。因長子朵兒只早年病逝,真金實際相當於嫡長子。那木罕被海都擄去以前,忽必烈一度屬意那木罕為繼承人,倒是很有可能的。
因為那木罕身為嫡幼子,又率大軍鎮守漠北,這在三名皇嫡子中絕無僅有,完全可以和燕王真金相匹敵。由於忽必烈改變主意,立真金為太子,那木罕最終在爭執中敗北,受父皇訓斥後憤懣而亡。不過,那木罕的死亡時間,晚於太子真金病逝,大約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在李璮之亂後,忽必烈越發的討厭儒臣,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皇后逝世後,其侄女南必繼為皇后,守第二斡耳朵。南必乘忽必烈年事已高,頗預朝政,宰相很難直接朝見忽必烈,往往透過南必皇后上奏政事。
南臺御史有關“皇后不宜預外事”的批評,一則有悖於蒙古汗國皇后較多過問朝政的傳統,二則得罪忽必烈身旁的南必皇后。
御史臺官員接到此奏章後,覺得非同小可,於是秘密扣壓下來,未予轉奏。阿合馬黨羽答即古阿散等得知此訊息,借鉤考朝廷諸司錢穀之名,欲拘收內外百司案牘,特別是御史臺案牘,以揭發南臺御史的奏章。御史臺專司案牘的首領官都事尚文,執意扣留這份奏章,不肯交付答即古阿散輩。
答即古阿散隨即將此情況報告忽必烈,忽必烈命令宗正府官員薛徹幹赴御史臺索取。尚文感到事情緊急,立即稟報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這是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民眾的陰毒計謀。
答即古阿散乃阿合馬餘黨,贓罪狼藉,應搶先揭露他,以戳穿其陰謀。
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急忙與中書省安童丞相商議,人宮主動奏明事情原委。忽必烈聽罷,為之震怒,質問玉昔帖木兒和安童“汝等無罪耶?”安童丞相進奏曰:“臣等無所逃罪,但此輩名載刑書,此舉動搖人心,宜選重臣為之長,庶靖紛擾。”安童這番上奏,使忽必烈怒氣稍解,終於批准了玉昔帖木兒和安童的上奏。
結果,答即古阿散及其黨羽以奸贓罪處死,南臺御史的禪位奏章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遺憾的是,體弱多病的真金太子,聽到父皇震怒的訊息,更是恐懼不安。不久,即謝世,年僅四十三歲。
真金之死,的確是漢法儒臣派官員在與答即古阿散及其黨羽較量中付出的代價,對漢法儒臣派官員的打擊十分沉重。寄託於真金的較徹底的漢法改革希望,隨而破滅。
二、甘麻剌封晉王鎮守漠北甘麻剌是真金長子,闊闊真所生。自幼由祖母察必皇后撫育日侍忽必烈,未嘗離左右。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甘麻剌奉命出鎮漠北,曾統率一支數量可觀的軍隊,包括“近侍”、“人”眾部曲、土土哈所部欽察衛軍、八丹所領昔寶赤(鷹房)萬戶等。
甘麻剌此次出鎮,大體是在阿勒台山、杭海嶺一帶活動。此處也是其父真金太子至元七年(1270年)“巡撫”之地。由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改封北安王后駐地在和林以北帖木兒河(塔密兒河),所以,在至元二十三年到至元二十六年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北安王那木罕與皇孫甘麻剌是分鎮漠北東、西兩地(和林、稱海)。
那木罕偏重於守護太祖四大斡耳朵、統領漠北各大千戶及控馭防範東道諸王,甘麻剌的使命則重在統率稱海一帶的元軍,且直接與叛王海都作戰。甘麻剌屯兵阿勒台山時,會大雪,下令烹製肉糜,親自嘗過後遍賜麾下部眾。還告戒近侍太不花說:
“朝廷以藩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輩輔助。其或依勢作威,不用我命,輕者論遺,大者奏聞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業,主上無北顧之憂,則予與卿等亦樂處於此,乃所以報國家也”。
這番訓誡,表明了甘麻剌對部屬的節制統轄許可權,其“朝廷以藩屏寄我”之語,或許就是指擔負漠北西部防禦海都的軍事使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叛王海都率兵大舉東犯,甘麻剌所部與海都在杭海嶺一帶展開激戰。由於海都的軍隊搶先佔據險要地形,元朝軍隊作戰失利,惟有土土哈率領的欽察軍勇往直前,與敵鏖戰,掩護主帥甘麻剌突圍而出。甘麻剌在杭海嶺戰敗後,元軍全線潰退,和林一度被海都攻佔。
當年七月,忽必烈親征,收復和林。又改命伯顏以知樞密院事鎮和林。甘麻剌則奉旨率部曲南撤至大都附近的柳林休整。
《元史·顯宗傳》“世祖以其居邊日久,特命獵於柳林之地”等語,乃是有意掩飾甘麻剌在漠北戰績欠佳、被迫撤離原鎮戍地的一套遁詞。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冬,忽必烈正式將甘麻剌調離漠北,封其為梁王,賜以金印,出鎮雲南。直到那木罕死去,甘麻剌才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梁王改封晉王,代替那木罕“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
甘麻剌重返漠北後的使命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沿襲北安王那木罕舊例,晉王甘麻剌是以整個蒙古本土為鎮戍或監護物件。
作為成吉思汗產業的(後來又被拖雷家族繼承的)蒙古中央兀魯思及四大斡耳朵,都被置於晉王的統領之下。王惲“皇孫晉王於其地建藩開府,鎮護諸部”的說法,實際上是描述至元二十九年甘麻剌二次出鎮漠北使命的。嚴格地說,此次出鎮才稱得上封藩,而不再限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前的臨時總兵。
第二,晉王甘麻剌封藩後,其母弟鐵穆耳及寧遠王闊闊出總兵稱海,正式形成了和林、稱海二宗王東、西並鎮的局面。晉王在履行監護“達達國土”使命的同時,總兵權較北安王有所縮小。
第三,忽必烈後期,元廷在漠北設定行樞密院,晉王封藩與行樞密院之間,也存在權力分配和互相監督牽制的關係。
第四,按照忽必烈時期的朝廷制度,晉王王爵印章為一等金印獸紐,較北安王高一等,也是其父真金、叔父秦王忙哥刺及本人先封梁王外,僅有的四個一字王封爵之一,最為尊貴。元廷還專門為晉王設立規格較高的內史府,以示優待。
《元史·顯宗傳》載,晉王甘麻剌封藩不久,
“中書省臣言於世祖曰:諸王皆置傅,今晉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視諸王宜有加,請置內史。"世祖從之,遂以北安王傅禿歸、梁王傅木八剌沙、雲南行省平章塞陽併為內史”。
內史之官,源於秦漢。秦漢的內史,有兩種:一是掌治京師的,一是負責諸王國政務的。因元代“太祖肇基之地”的漠北,亦即蒙古國京畿所在,現又由宗王統領,中書省官以“內史”名晉王傅,似兼取秦漢內史官上述二職事含義。表明晉王內史府一開始就與一般諸王藩府有些差別。
從三名內史的構成看,原梁王、北安王二藩府官和雲南行省官各佔有一席,雲南行省平章賽陽還曾經充任其父真金的東宮官左詹事。由此可以看出,元廷對晉王內史府的重視。
甘麻剌性情仁厚,小心謹慎,不妄言,言語直率而無隱瞞。平素信奉佛教,御下有恩,管束部眾頗嚴。在柳林休整期間,甘麻剌擔心廩膳分配不均,命令左右近臣掌管,分給隨從兵士。
又特意訓誡部眾:
汝等飲食既足,若復侵漁百姓,那將是自取罪譴,不要後悔。部眾俯首聽命,當地百姓賴以安寧。後北返上都覲見忽必烈,忽必烈親自慰勞道:“汝在柳林,民不知擾,朕實嘉焉。”赴雲南途中,隨從兵卒馬駝不下千百計,經中山、懷孟等地,未曾橫取於民眾。
這些對他日後爭奪皇位也帶來一定影響。
三、鐵穆耳持皇太子寶總兵稱海鐵穆耳是真金太子第三子,生於至元二年(1265年)九月庚子,其母也是闊闊真。
鐵穆耳登上政治舞臺,是從平定乃顏之亂開始的。忽必烈親征乃顏獲勝南返,乃顏餘黨哈丹禿魯千重新發動叛亂,攻略騷擾州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忽必烈詔命年僅二十四歲的皇孫鐵穆耳統率諸軍討伐。原先隨從忽必烈徵乃顏的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欽察衛都指揮使土土哈及諸王乃蠻帶等,或奉旨在鐵穆耳麾下,或與其協同作戰。
鐵穆耳率軍追擊叛王餘黨於哈刺溫山,誅叛王兀塔海,收降其部眾。是時,順從元廷的哈赤溫后王也只裡為叛王火魯哈孫所攻,遺使告急。鐵穆耳又率土土哈等移師救援,在兀魯灰河之地(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擊敗叛王火魯哈孫。
接著,又乘勝追擊叛王哈丹,渡貴烈河(今洮河上游支流歸流河)等二河,元軍勢如破竹,攻殺敵眾。時已隆冬,鐵穆耳及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不聽駐兵待春天再進攻的意見,倍道兼行,越黑龍江,突然直哈丹巢穴,殺戮殆盡,夷平其城郭,鎮撫其遺民。
於是,遼東之地徹底平定。平哈丹有功的玉昔帖木兒加爵太傅、開府儀同三司。土土哈也被忽必烈賜予諸王也只裡妹塔倫為妻。
率軍平定叛王哈丹禿魯幹並迅速取得勝利,是鐵穆耳步人政治舞臺的第一次出色表演。此次平叛戰爭,使初出茅廬的鐵穆耳經受了鍛鍊,結交了一些重要將領,故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具有重要意義。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忽必烈命令鐵穆耳總兵漠北,以知樞密院事玉昔帖木兒輔佐以行。
鐵穆耳此次總兵漠北,與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後叛王海都的頻繁進犯北邊有關。
自甘麻剌在杭海嶺戰敗,忽必烈親征且收復和林,元廷本來把北邊的軍事防務交給平定南宋的統帥伯顏。伯顏的新職務是首任和林知樞密院事,全權負責對付海都的防禦和作戰。其間,元軍雖然幾次攻至阿勒臺一帶,但多數情況居守勢,戰爭也多在和林、杭海嶺附近進行。
有人奏劾伯顏:久居北邊,與海都通好,因仍保守,無尺寸之獲。忽必烈頗信此言,所以讓鐵穆耳偕玉昔帖木兒,取代伯顏總兵北邊。
在玉昔帖木兒行至大營三驛之地,海都軍隊再次東來進犯。伯顏派人阻止玉昔帖木兒繼續前進,擊退海都後,方召玉昔帖木兒來大營,交付印信而去。
當時,鐵穆耳對卸任的統帥伯顏,依然頗為尊重。他舉酒為伯顏餞行,還詢問道:
“公去,將何以教我?”伯顏舉著杯中酒說:“可慎者,此與女色耳。軍中固當嚴紀律,而恩德不可偏廢。冬夏營駐,循舊為便。”
鐵穆耳居然全部採納。
伯顏告戒鐵穆耳慎對酒色,也是有的放矢的。拉施德《史集》說,鐵穆耳是一個酒鬼,忽必烈曾想方設法規勸和責備他,都無濟於事。甚至杖責他三次,還派護衛監視和阻止他酗酒。直到鐵穆耳即大汗位,才自動改掉了酗酒的嗜好。看來伯顏的告戒,是有些效果的。
至元三十年(1293年)鐵穆耳總兵漠北的一個特殊之處,是持有其父真金所用的皇太子寶。皇太子寶是鐵穆耳赴漠北途中臨時召回上都授予的。
奉命召回鐵穆耳的是著名回回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之孫伯顏平章。此人取了一個與前述知樞密院事伯顏相同的名字。勸說忽必烈讓鐵穆耳承嗣其父太子印章的,還有大汗近侍阿魯渾薩理。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將“皇太子寶”送到鐵穆耳府邸的,也是阿魯渾薩理。即使玉昔帖木兒也曾有類似奏請,因其遠在漠北,所發揮的作用未必直接。
持有了“皇太子寶”,實際上等於預先獲得了其父真金太子式的儲君地位。這樣,鐵穆耳比起兄長甘麻剌,在同樣出鎮漠北以外又多出一項重要的政治資本。
(正文完)
回覆列表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兒子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政權元朝的創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長兄蒙哥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是為元憲宗,因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長且賢”,蒙哥即位後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
忽必烈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學,“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那麼真金太子為什麼沒有繼位呢?是因為他死了,他並不是死於他人之手,而是在被忽必烈怒斥過後,憂鬱成疾,病逝而死,死的時候只有43歲。事情起因是因為忽必烈年事已高,而真金太子當時有很多的擁護者,幾位漢族官僚想直接逼忽必烈退位。
於是給了他一封奏報,讓他把位置傳給太子,而真金太子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急忙讓漢族官員把奏報藏起來,不要讓忽必烈看到,忽必烈自然是沒有發現的,不過卻被另外一個派系的人給知道了,於是就告訴了忽必烈這件事情。
忽必烈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可以說是龍顏大怒,於是對著官員和真金太子就怒罵說,你們難道沒罪嗎?當時的漢族官員接著就認罪了。而後來忽必烈接著又對他們說,如果要殺,我也要先把你們這群腐儒給殺掉。真金太子就因為忽必烈這句話,最後鬱郁而死。就這樣忽必烈的子孫都想獲得機會,於是乎忽必烈的皇次孫孛兒只斤·答剌麻八剌,在無意中獲得了先機。
孛兒只斤·答剌麻八剌由於父親在世時,時常跟在他身邊,於是乎漸漸的,得到了忽必烈的寵愛。並且,在他十四五歲的時候,賜給了他一位侍女。隨後又娶了濟寧忠武王的曾孫女。在皇太子死後,忽必烈很傷心,並沒有提出立皇太子和皇太孫的話。
元成宗鐵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藍也怯赤,又名闊闊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後,忽必烈一直未確定繼承人。至元末,鐵穆耳受命平乃顏餘黨合丹。
三十年,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並未有關於傳位記載。四月,蒙古諸王貴族召開選舉皇帝的忽裡臺於上都。會上,鐵穆耳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為繼承皇位競爭激烈。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支援,鐵穆耳繼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