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級製作的外星入侵題材大片,《超級戰艦》很容易被拿來與年玩巷戰偽紀錄片風的《洛杉磯之戰》做比較,不過這個比對很顯而易見的能分出高下。如果說後者是打著科幻戰爭外衣的軍事風硬核搏殺,除了在形式上搞搞噱頭之外,視覺奇觀以及娛樂性多多少少太過小家子氣,尤其在當年羅蘭艾默裡奇以《天煞》為此類影片定下絕世基調之後,《洛》的孱弱無力實在令人掃興。不過還好這種慣性沒有繼續延續到這傳說中的末世之年,《超級戰艦》有著標準配備的好萊塢文化快餐模式設定,不走彎路,單刀直入,儘管他在狂轟濫炸與奇觀展現上所下的功夫尚不能與麥貝的《變形金剛》相提並論,但導演彼得?博格與他的團隊確實下了心思,單是海戰搏殺的設計,謀略計策的施展便可以使其具備近年來已經少見的觀影快感。儘管故事上還是過於套路化,甚至沒來得及表述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也許我們可以等等續集了。
《超級戰艦》雖然改編自“孩之寶”的馳名全球的經典桌遊,但其實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故事文字。作為改編系作品,無論是原本平臺的迷友還是新生代的影迷,基本都會自覺的將影片同原作比較,然而《戰艦》在這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切都可以重新創作,故事結構,主要人物,世界觀等等。不愛走尋常路,有著豐富型別電影製作經驗以及擁有海軍情結的彼得?博格在一次偶發的奇想當中決定將影片引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英勇無畏的美帝海軍大戰邪惡外星人,最終拯救世界。幸運的是,這個爛俗到家的創意正好趕上了這幾年的外星入侵題材大復甦,以及星際政治,末世陰謀論所籠罩下的群體焦慮所引發的觀影熱潮。即便如此,《超級戰艦》卻並非是一部打著金字招牌的“水貨”,如果你留心注意下這幾年“孩之寶”旗下品牌改編而成的電影,雖然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硬傷乃至瑕疵,但個頂個都是拿得住票房,帶的來感官震撼的極品貨色。麥貝打造的《變形金剛》系列,《特種部隊》(今年將上映續集)等都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總之一定是那種最為純正的美式爆米花影片。
在具體的製作上,本片遵循了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路線-簡化線索,快節奏帶入,繫結人物關係,全力解決危機。男豬腳泰勒?克奇在今年一下子成了影迷的老朋友,前陣子剛在迪士尼的奇幻穿越鉅製《異星戰場》中扮演一戰成名的火星屌絲,而到了《戰艦》中繼續發揚著屌絲上位的磨難史,角色也更加兼顧了老派傳統與新銳思潮的結合,這一點也是影片所反覆提及並呈現的。巧合的是,這位美國海軍艦載武器指揮官本次依舊是外星人“幫助”他完成了崛起大業。同樣以熟人面孔示人的還有連姆尼森(其今年的新作《諸神之怒》依舊在上映中,以及《人狼之戰》),歌手蕾哈娜以及日系文藝青年的大神淺野忠信。值得誇讚的是,淺野飾演的第二男豬腳日本海軍艦長非常搶眼,很好的將角色身上的果敢堅毅,智勇雙全以及東方式的幽默感詮釋到位。影片打造的一眾群像角色也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充分表現出職業軍人的性格多重性,克服了千篇一律的臉譜化設定。
《戰艦》的特別之處不在於他展示了多少災難性的滅世場景,也不在於他多麼喜歡得瑟空想高科技,而是在於其實打實的海戰戰術運用,還有已經在大銀幕多年未見的現代化大規模海戰場面。影片事無鉅細的將當今美軍及其盟國最強悍的海上軍事力量推出,驅逐艦,護衛艦,航母編隊齊齊出擊,令人能夠在瞬間血脈賁張,戰意四起。而當轉到海戰戲碼時,艦艇內部構造,職能單位協同作戰,武器系統效能更是得到前所未見的體現。尤其在幾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中,本片以極具想象力但又並非過於誇張的創意將海戰爭鋒的奇觀帶給觀影者,除了大開大合的戰役級別,影片特別有心思的安排了向原作桌遊致敬的環節-利用民用的海嘯預警浮標取代雷達偵測敵艦方位,而在雷達畫面上呈現的即為遊戲經典的棋盤戰略介面,雙方就這樣利用類似於棋盤介面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暗夜海上大對決。另一個值得稱道的是對外星種族以及各式武器載具的設定,他們類似於蜥蜴人與獸族的合體,由於懼怕Sunny而穿戴的戰鬥裝甲很容易令人想到遊戲《孤島危機》跟《光暈》中的“士官長”與“星盟”。不同軍階(或者是戰鬥職能)的外來人所穿著的機甲也多有不同,而他們所使用的戰鬥器械以及各式載具也頗有迷友向概念設計的範兒。不過可惜的是,全片還沒有來得及丟擲完整的世界觀架構,外星族群的真正目的等都沒有涉及到,就匆匆完事。影片反覆提及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雖然有美式主旋律的陳詞濫調之嫌,但又將當年麥克阿瑟所提出的“老戰士”情結融入到影片當中,最好最新最高階的事物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片末最終戰役中,一幫退役老水兵以及早已退役的美國海軍精神化身“密蘇里”戰列艦作為壓軸出場,一方面令美華人可以立即將記憶回撥到二戰時期的黃金崛起年代,一方面又將符號化的軍事傳統與尚武精神做了一次新老遞交的莊重儀式。
話說回來,片中設定的外星人依舊苦逼,低科技,終究逃不過被地球小強虐。年是海軍陸戰隊,今年變成了海軍全殲。雖然影片在基調上以霍金的“適居星球”理論作為假想,對外來人的塑造也停留在負面形象上,然而“不主動接觸”不代表別人不來主動接觸你,況且篤信星際政治與揭秘工程的人們認為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被外來人干預影響控制。在吐槽點遍地都是的情況下,這種皆大歡喜的理想主義是否能讓某天清晨出現在我們上空的外星艦隊同意呢?
作為A級製作的外星入侵題材大片,《超級戰艦》很容易被拿來與年玩巷戰偽紀錄片風的《洛杉磯之戰》做比較,不過這個比對很顯而易見的能分出高下。如果說後者是打著科幻戰爭外衣的軍事風硬核搏殺,除了在形式上搞搞噱頭之外,視覺奇觀以及娛樂性多多少少太過小家子氣,尤其在當年羅蘭艾默裡奇以《天煞》為此類影片定下絕世基調之後,《洛》的孱弱無力實在令人掃興。不過還好這種慣性沒有繼續延續到這傳說中的末世之年,《超級戰艦》有著標準配備的好萊塢文化快餐模式設定,不走彎路,單刀直入,儘管他在狂轟濫炸與奇觀展現上所下的功夫尚不能與麥貝的《變形金剛》相提並論,但導演彼得?博格與他的團隊確實下了心思,單是海戰搏殺的設計,謀略計策的施展便可以使其具備近年來已經少見的觀影快感。儘管故事上還是過於套路化,甚至沒來得及表述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也許我們可以等等續集了。
《超級戰艦》雖然改編自“孩之寶”的馳名全球的經典桌遊,但其實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故事文字。作為改編系作品,無論是原本平臺的迷友還是新生代的影迷,基本都會自覺的將影片同原作比較,然而《戰艦》在這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切都可以重新創作,故事結構,主要人物,世界觀等等。不愛走尋常路,有著豐富型別電影製作經驗以及擁有海軍情結的彼得?博格在一次偶發的奇想當中決定將影片引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英勇無畏的美帝海軍大戰邪惡外星人,最終拯救世界。幸運的是,這個爛俗到家的創意正好趕上了這幾年的外星入侵題材大復甦,以及星際政治,末世陰謀論所籠罩下的群體焦慮所引發的觀影熱潮。即便如此,《超級戰艦》卻並非是一部打著金字招牌的“水貨”,如果你留心注意下這幾年“孩之寶”旗下品牌改編而成的電影,雖然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硬傷乃至瑕疵,但個頂個都是拿得住票房,帶的來感官震撼的極品貨色。麥貝打造的《變形金剛》系列,《特種部隊》(今年將上映續集)等都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總之一定是那種最為純正的美式爆米花影片。
在具體的製作上,本片遵循了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路線-簡化線索,快節奏帶入,繫結人物關係,全力解決危機。男豬腳泰勒?克奇在今年一下子成了影迷的老朋友,前陣子剛在迪士尼的奇幻穿越鉅製《異星戰場》中扮演一戰成名的火星屌絲,而到了《戰艦》中繼續發揚著屌絲上位的磨難史,角色也更加兼顧了老派傳統與新銳思潮的結合,這一點也是影片所反覆提及並呈現的。巧合的是,這位美國海軍艦載武器指揮官本次依舊是外星人“幫助”他完成了崛起大業。同樣以熟人面孔示人的還有連姆尼森(其今年的新作《諸神之怒》依舊在上映中,以及《人狼之戰》),歌手蕾哈娜以及日系文藝青年的大神淺野忠信。值得誇讚的是,淺野飾演的第二男豬腳日本海軍艦長非常搶眼,很好的將角色身上的果敢堅毅,智勇雙全以及東方式的幽默感詮釋到位。影片打造的一眾群像角色也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充分表現出職業軍人的性格多重性,克服了千篇一律的臉譜化設定。
《戰艦》的特別之處不在於他展示了多少災難性的滅世場景,也不在於他多麼喜歡得瑟空想高科技,而是在於其實打實的海戰戰術運用,還有已經在大銀幕多年未見的現代化大規模海戰場面。影片事無鉅細的將當今美軍及其盟國最強悍的海上軍事力量推出,驅逐艦,護衛艦,航母編隊齊齊出擊,令人能夠在瞬間血脈賁張,戰意四起。而當轉到海戰戲碼時,艦艇內部構造,職能單位協同作戰,武器系統效能更是得到前所未見的體現。尤其在幾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中,本片以極具想象力但又並非過於誇張的創意將海戰爭鋒的奇觀帶給觀影者,除了大開大合的戰役級別,影片特別有心思的安排了向原作桌遊致敬的環節-利用民用的海嘯預警浮標取代雷達偵測敵艦方位,而在雷達畫面上呈現的即為遊戲經典的棋盤戰略介面,雙方就這樣利用類似於棋盤介面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暗夜海上大對決。另一個值得稱道的是對外星種族以及各式武器載具的設定,他們類似於蜥蜴人與獸族的合體,由於懼怕Sunny而穿戴的戰鬥裝甲很容易令人想到遊戲《孤島危機》跟《光暈》中的“士官長”與“星盟”。不同軍階(或者是戰鬥職能)的外來人所穿著的機甲也多有不同,而他們所使用的戰鬥器械以及各式載具也頗有迷友向概念設計的範兒。不過可惜的是,全片還沒有來得及丟擲完整的世界觀架構,外星族群的真正目的等都沒有涉及到,就匆匆完事。影片反覆提及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雖然有美式主旋律的陳詞濫調之嫌,但又將當年麥克阿瑟所提出的“老戰士”情結融入到影片當中,最好最新最高階的事物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片末最終戰役中,一幫退役老水兵以及早已退役的美國海軍精神化身“密蘇里”戰列艦作為壓軸出場,一方面令美華人可以立即將記憶回撥到二戰時期的黃金崛起年代,一方面又將符號化的軍事傳統與尚武精神做了一次新老遞交的莊重儀式。
話說回來,片中設定的外星人依舊苦逼,低科技,終究逃不過被地球小強虐。年是海軍陸戰隊,今年變成了海軍全殲。雖然影片在基調上以霍金的“適居星球”理論作為假想,對外來人的塑造也停留在負面形象上,然而“不主動接觸”不代表別人不來主動接觸你,況且篤信星際政治與揭秘工程的人們認為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被外來人干預影響控制。在吐槽點遍地都是的情況下,這種皆大歡喜的理想主義是否能讓某天清晨出現在我們上空的外星艦隊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