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鳶飛九天2018
在網路上對大明有如此描述:“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以此表達明朝氣節。雖然被證實,這是後世獨撰,但是明朝無和親,的確是事實。沒有任何史料、資料記載,明朝有公主和親的記錄。那麼,為什麼明朝沒有和親的行為呢?
第一,明朝起家的原因。朱元璋起兵反元,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以明朝的最大和最直接的敵人就是蒙古和後來分裂成的瓦剌和韃靼。在明朝前期,朱元璋於捕魚兒海之戰實際滅亡元朝,而永樂帝五徵草原,將蒙古打的落花流水,既無和親可能,更無和親必要。
待明朝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面對蒙古,由戰略攻勢,變為戰略守勢。又經歷了皇帝被俘虜的羞辱歷史,與蒙古的仇恨更加深刻。因此,明朝更不可能與蒙古和親。
第二,經歷漢朝、唐朝等和親的行為後,明朝上下普遍認為和親是羞恥的行為。因此,朝廷上下都不贊成這種行為,認為這有有辱國體。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事兒了。
第三,閉關鎖國的原因。明朝自鄭和七下西洋後,政策就逐漸偏向於閉關鎖國,除了面對草原的敵人,幾乎無任何擴張和開拓疆土的意願。
而漢朝無論是昭君出塞,還是公主遠嫁烏孫,乃至唐朝的文成公主進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含羞忍辱,更重要的是為了籠絡周邊遊牧民族,達到擴張的需要。而明朝完全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沒有任何疆土擴張的意願,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可能。
-
3 # 近豬者痴的邊緣歷史
我是近豬者痴,邊緣歷史的愛好者。
明朝沒有和親,根本原因是其得國之正就是驅逐胡虜、立國之本在於對外強硬,任何人違背這一基本原則都會失去權力合法性,包括皇帝和臣子。中國歷史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漢到晉唐,都是中華民族內部的逐鹿爭雄,成王敗寇,朝代興替不過是一家一姓的皇帝輪流做,而華夏文明不受影響持續延續發展。
唯獨明不同!
南宋亡於蒙元,不是朝代興替,而是亡天下,九州沉淪、漢兒為奴,華夏文明面臨滅絕險境,悲觀者已發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哀嘆。
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胡虜、推翻暴元,拯救了漢人、恢復了中華,深得民心。上朔千年,得國之正,大明可謂第一。其後,明朝歷代皇帝堅守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歲幣,無兄弟敵國之禮,有的是:五次北征
南征交趾
七下西洋
正源於此,大明,永遠讓後人敬畏!
-
4 # 鄧海春
明朝確實沒有公主和親的記載,但是明朝也沒有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不準和親。前面的答主已經從明朝的個性和立國理念闡述了這個問題,我來補充幾點明朝與和親有關的記載。
洪武年間,據北韓《李朝實錄》記載,太祖曾兩次意圖與高麗、北韓商量“做親”,太祖甚至對北韓太祖表示“我實要做親。我的子孫廝兒多,女兒小,恁那裡才八歲,到十六歲便是成丁。恁那裡實事小,虛事多。是實呵,我和你做親。恁只要至誠,不要生事。欽此。”
太祖有意待北韓王子成丁後,許嫁公主,但最終沒有成行。
上圖北韓太祖李成桂
永樂時,北韓太宗還拒絕諸臣求明國公主為世子妃的請求,火速為世子娶妃,害怕明朝如元朝一般,透過王后控制朝政,從此結親之事再無提起。
(以上來自吳晗《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圖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的也先
明代歷史上有兩次戰爭和和親有關。
一是英宗時,也先曾嚮明廷請婚:“吾有子,請婚南朝公主。”結果被通事欺騙,紿之曰:“吾為若奏皇帝,皇帝許爾。” 也先大喜,誇諸酋曰:“我且進聘禮矣。”繼而事洩導致瓦剌大襲。(明,鄭曉《今言》)上圖豐臣秀吉塑像
另有萬曆援朝第一次休戰期間,明日談判,日酋豐臣秀吉提出的和平條件之一就是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明方談判沈惟敬又是擅自答應,最終敗露進而誘發第二次援朝戰爭。(《明史.外國一.北韓》)
回覆列表
因為明朝不需要和親,明朝完全可以擊敗他們。和親最早應該是從劉邦開始,劉邦白登之圍之後,採用了和親的方法換取和平,這其實是向異族示弱的方式,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方法,漢武帝一強盛他就開始攻擊匈奴。一弱小的時候又會開始和親,之後最著名的和親就是王昭君。
明朝為什麼不需要和親呢?明朝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天子守國門,朱元璋當時派了他的四兒子朱棣鎮守北京就是為了抵抗異族。這明顯是不想採用妥協的方式。朱棣取得皇位之後,因為北京是他的老巢,所以他就順勢的就在北京定都,也就有了天子守國門一說。所以從外交上面就定了必須採取強勢,和親對他們來說是恥辱。
這種思路一直延續到崇禎,崇禎就對李自成是拒不招降,拒不妥協,俗話說過剛易折,雖然強硬挺解氣,但是代價很大。這是他的政策方面的原因。
馬鐙的發明使得從東漢之後到宋朝我們一直受異族的侵襲,異族能夠很輕鬆的佔領土地,但是當時的王朝卻毫無能力反擊。因為當時是騎兵天下,但是到明朝的時候火器開始大規模的應用。這一下子就扭轉了騎兵天下,戰馬唯一的利器的局面,所以才有了歷史上從南方北伐的第一次成功。既然能打得過就更加不需要和親這一個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