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明秀才
-
2 # 蘭臺記史
首先因為歷史的綜合性很強,它幾乎囊括了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對外關係等等,知識點繁雜
其次中華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時間跨度較大,歷史事件較多
-
3 # 玉言
歷史是我們身後隨時間而去的那些年那些事。
歷史是逝去的時光,離我們越來越遠,身影模糊看不清楚面目,所以認為困難。
從距今一萬年以前人類使用打製的石質工具到一萬年以後幾千年間磨製石質工具。人類學會種植,養殖,建房子,紡織製衣,
距今八千年我們這片大地上人們就用玉石製作玉器作為飾品,這是安居後的精神需求。
距今約4200年甘肅一帶有了青銅器,過了近一千年中原地區大量生產厚重精美的青銅器。
距今二千多年前有了鐵器,鐵器既作為農具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也用來製造武器,戰爭的規模升級。
文字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商王朝裡的甲骨上。記錄著王朝裡進行占卜的結果和日常活動。
公元前841年開始用文字記錄宮廷裡發生的事情。
有了文字,掌握了文字的少數人把所見所聞,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三千年文字的壘疊裡,文人筆下的時光有據實有推測有臆想,精彩紛呈,魚目混珠。
學歷史如果被要求去記住與今人距離遙遠的某年發生過的某事,會感到歷史好難。
電腦裡都有這些流水賬一樣的歷史。電腦比我們記得多。死記硬背確是強人所難。
學歷史要了解歷史的脈絡。記住幾個重要的節點。
學上千年前的歷史若僅僅是苦讀熟讀古籍,就成為了學問家,國文學家。
沒有文字時代的歷史要依靠考古的發現和考據那時的文物。
沒有文字時代之後幾百上千年寫下來的“當年”的“歷史”是後人根據傳說作的推想,那不是史實。
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檢測,科學的基本素養和科學求實的精神是治學的根本,同樣是歷史學的根本。
就是在有文字記載的年代裡,少數有文化的人對資訊的瞭解有侷限性,歷史記錄必然存在許多大的缺失。
從西周到戰國長達七百年的曾國和十三位曾侯沒有被古籍記錄,是個考古“挖出來的諸侯國”。 歷史書是人寫的,對同一件事情,人的感受和表述都會不一樣。
人的感知和理解受限於時代和環境,世事變遷,文字也會隨風搖擺。
近年在荊州郭店一號楚國墓裡出土了一批簡牘,簡牘上的老子道德經只有二千字,經過二千多年文人的塗改,今天的老子道德經有五千多字,核心思想還存在著對立。這本哲理巨擘裡的文字都這般被筆桿搖曳。
歷史事件的豐富繁雜,歷史事件後面那若隱若現的人影,影響著歷史長河的流向,若藉助無人機高空俯瞰,可以看到大河蜿蜒在山間在平原上,千迴百轉。
我們也可以藉助科學考古的一雙慧眼,去看歷史。
考古尋覓出了一個個遺落在大地裡的點點歷史片段。
從西周到戰國長達七百年的曾國和十三位曾侯沒有被古籍記錄,是個“挖出來的諸侯國”。
近年來關於西周時期用鼎制度的“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的說法被當成常識大肆宣傳。
西周天子為什麼,要求各地的諸侯大夫們在使用著的幾十種各式各樣的青銅器食具酒器裡,獨對鼎和簋的入殮數字要數清楚,別的可以隨意。
周天子時沒有網路,他用什麼方式下達這個青銅器裡面專門針對鼎和簋下葬數量的規定,他怎麼去各地檢查執行情況,不然不是白說了嗎。
常識和邏輯不支援這種數字遊戲式的用鼎規定。
近幾年出土的西周侯王墓葬裡的大量的青銅器數量也不支援這個精確遞減的獨對鼎和簋的“規定”。
翻遍兩週的文字也沒有“用鼎制度”。
子虛烏有之事為何被口口相傳,還赫然登上博物館的講解牌,是因為數字有趣,是因為規整統一,還是因為我們就喜歡有個規定。
我們看到的書本上的歷史虛虛實實。
去偽存真窺見真容,有難度有趣味的歷史學等著你。
-
4 # 佛系希雅
謝謝邀請。歷史不難,反而有趣。每個歷史內容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故事,曲折動人心魄,離奇但不古怪。學好了,非常誘人,猶如璀璨奪目的一顆顆明珠。用心做好保準讓你不會失望,收穫滿滿。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初步必須培養濃厚興趣。好之,樂之,美之。
-
5 # 日暈三更雨
難於不難,這本來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對於普通人來說,弄懂歷朝歷代的政治軍事等就是學歷史,這個當然不難。
對於中學生來說,歷史是聯絡古今的學科,涉及到的就是一些粗淺的東西。
(下面這一段,懂的人自然懂)
歷史難,難就難在瞭解古人哲學,文化和思想,感受古人的智慧。
中國歷史幾千年,現代理論的粗淺還不能完全解釋古代人的哲學,古代人的科學,古代人的智慧一直藏在歷史的痕跡中,可是愚昧是看不到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並不難,我最喜歡中國歷史了,對中國曆朝歷代的官職名位科舉制度等很感興趣,如春秋戰國開始設定郡縣,秦始王完全廢除分封諸侯國制度,漢初郡國並舉,漢文帝開始削弱諸侯國,最後到武帝消潘成功,唐代的千牛衛大將軍,晚唐的神策軍……朱元璋廢宰相,直六部……可以從某一興趣入手,以某一領域為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