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字家居申先生
-
2 # 淬火之焰
使用者畫像一點也不神秘,它是根據使用者在網際網路留下的種種資料,主動或被動地收集,最後加工成一系列的標籤。比如猜使用者是男是女,哪裡人,工資多少,有沒有談戀愛,喜歡什麼,準備剁手購物嗎?
我們常把使用者標籤和使用者畫像對等。但凡使用者畫像的文章,類似上文圖片都會出現,有用爛的趨勢。標籤化是最直觀的解釋,但它不等於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的正式名稱是User Profile,大家往往把它和User Persona混淆,後者更恰當的名字是使用者角色。是產品設計和使用者調研的一種方式方法。當我們討論產品、需求、場景、使用者體驗的時候,往往需要將焦點聚集在某類人群上,使用者角色便是一種抽象的方法,是目標使用者的集合。
使用者角色不指代具體的誰。「她是一位25歲的白領,211大學畢業,現在從事於網際網路行業的設計工作,居住在北京。單身,平時喜愛搖滾樂」,這段話語,常用來描述產品的典型使用者。
-
3 # 機器人嗶嗶使用者畫像具體包括什麼
使用者畫像可按照“基礎屬性、消費能力、社會關係、關心話題、追求”等5個層面進行劃分。我們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給相關使用者打上不同的“標籤”,進行針對性調研。
基礎屬性:性別、年齡、所在城市、星座、學歷……
消費能力:月薪××元左右/以上
社會關係:職位、行業、社會影響力
關心話題:工作方面(人生/管理/知識/成長);社會方面(社會話題/IT數碼/搞笑熱點/市場營銷/金融)
追求:自由/完美/成功
使用者畫像從哪調研獲取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動作、平臺、重要資訊、特徵”等方面拆解自己的、或者是對標的使用者群體:
動作:使用者做什麼動作?比如買電子產品
平臺:在哪些平臺做這些動作?比如在京東購買電子產品
特徵:反應使用者什麼特徵?比如產品價格體現他的消費能力、產品屬性體現他的興趣愛好/職業/性別等等。
其次,根據平臺屬性尋找適合的調研工具:
APP平臺:七麥、酷傳、艾瑞資料、易觀千帆
微博平臺:BlueMc-KOL分析
總結一下,如果一家麵包店想要做出爆款麵包,不論是從口味、產品包裝還是服務,都需要透過使用者畫像的調研來了解甚至是挖掘使用者喜好,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改進;如果一個學生想要獲得導師的青睞,也需要透過調研導師的價值觀、研究方向、論文風格(嚴謹、資料、圖文並茂)等等方面來對標一一改進自己的學術行為。不論是什麼行業、什麼身份,要想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一席之地,透過使用者畫像來明確使用者喜好,對標找到突破點,這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在自嗨,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回覆列表
互動設計之父Alan Cooper最早提出了使用者畫像(persona)的概念,認為“使用者畫像是真實使用者的虛擬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實資料之上的目標使用者模型”。
什麼是使用者畫像?使用者畫像一點也不神秘,它是根據使用者在網際網路留下的種種資料,主動或被動地收集,最後加工成一系列的標籤。比如猜使用者是男是女,哪裡人,工資多少,有沒有談戀愛,喜歡什麼,準備剁手購物嗎?
如下圖以母嬰、化妝品使用者畫像為例:
使用者畫像的應用有哪些?它在企業邁大邁強的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是主要的應用。
精準營銷:這是運營最熟悉的玩法,從粗放式到精細化,將使用者群體切割成更細的粒度,輔以簡訊、推送、郵件、活動等手段,驅以關懷、挽回、激勵等策略。
資料應用:使用者畫像是很多資料產品的基礎,比如推薦系統廣告系統。廣告投放基於一系列人口統計相關的標籤,性別、年齡、學歷、興趣偏好、手機等。
資料分析:使用者畫像可以理解為業務層面的資料倉庫,各類標籤是多維分析的天然要素,資料查詢平臺會和這些資料打通。
如何建立正確的使用者畫像?使用者畫像首先是基於業務模型的。業務部門連業務模型都沒有想好,資料部門只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料部門也別關門造車,這和做產品一樣,連使用者需求都沒有理解透徹,匆匆忙忙上線一個APP,結果無人問津。
以我們現在服務的某個日用快消品牌來說
根據付款時間篩選出4個維度,付款日期距今日分別為:0~30;30~60;60~90;90~120
分別屬於活躍期客戶,沉默客戶、沉睡客戶、流失客戶,品牌將這部分客戶建立使用者畫像,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最終喚醒沉睡客戶,挽回流失客戶。同時根據各個城市的會員商品排行、各個客單價的會員商品排行等資料洞察進行精準營銷對於品牌來說,挽回比拉新更為你重要。
使用者畫像是精準營銷的一個具體的呈現形式,使用者畫像本身並不神秘,而且隨著時間和資訊積累也在不斷的更新拓展,隨著網際網路、O2O等互動應用資訊越來越多,客戶畫像能夠為品牌瞭解客戶、認知客戶、營銷客戶起到更加重要的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