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恩斯
-
2 # 康師傅炒股日記
建築行業現在正在走下坡路,大的機會已經沒有了,現在就剩有實力的公司和企業在支撐,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幾年時間!
-
3 # 鞅論財經
以施工招標、材料採購、施工總承包、EPC總承包等方式進行的採購專案其實還是一個相對可控的範疇。畢竟在專案招標時就需要業主單位提供控制價1/3的資金證明材料。而且,在專案中標後會支付15%~30%的首付款,以及支付60%的安全文明施工費和約1%的農民工工資預付款。最重要的國家也是明文規定要求建築工程專案不讓施工單位墊錢,於是也有了按月支付到70%~85%(含預付款)的支付習慣。
這樣只要具有契約精神就可以讓建築施工方基本上不存在資金倒貼的情況。可是,很多時候也是事與願違、故意刁難。誠然也有可能施工方進度、質量和安全等出現多方面的因素,可也有業主或稽核部門故意誇大問題、鑽牛角尖、無中生有等方式讓工程款不能按照正常流程正常,也是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呀!
在PPP專案中更是要避免被套的可能。很多地方是打腫臉充胖子,一看審批流程批覆下來了就以為萬事大吉,就會快馬加鞭、迎頭趕上。而不管是否具有長期支付能力、是否跨過10%的債務紅線,還是未來土地銷售是否會遇冷,因為增長率高於一切。
這些都是等出了問題再解決也不遲。恰恰這個出了問題再解決的走一步看一步思維,使後期不少的專案出現了資金難的問題。也是這麼多的地鐵和專案叫停退庫又有什麼用。暴雷還不是一樣發生。而資金支付問題也成了一個大難題。現在的一般施工專案的招標方案也不像以前那樣才用最低價中標或者二次平均法,很多還是會用綜合評分辦法、信價量化法或搖號浮動費率等各種方式進行招標。中標價格也是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要是施工單位能夠合理控制人工成本,那麼賺錢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只要不出現前面說的那些事情,建築業還是比較不錯的行業。再透明錢也在那裡呀!
-
4 # 水岸幽蘭天地縱談
中小私營企業不會有什麼前途,在當前環境下,真正要靠市場化的業務支撐,其實是很苦逼的弱勢個體,在市場中缺乏公平對等的地位,更別說支配地位。房地產業是依託政策營造的環境成長起來的,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房地產商和機構總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對來說更受重視,而建築商屬於下游勞務企業,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只能靠龐大的業務體量維持一定的利潤,而卻要承受整個環節的維護成本,-在比較弱勢的環境下,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只能忍氣吞聲,由於歷史原因,私人建築商一直都是在有點畸形的狀態下發展而來,說白了一直都是皮包公司,掛靠資質非常普遍,在資本為王的現在,一般的中小建築企業,實際上只能做大機構大財團的建築代工企業,根本沒有機會發展壯大。
回覆列表
一個建築老闆的江湖
在幾十年前,一個兩手空空的人接了個1000萬的工程,可是他沒錢。由於工程規模不大,他求爺爺告奶奶也沒人給他提供資金。他就是空有一個專案,如果違約,還要賠償一大筆違約金。
最後有高人指點,他去參與了另一個國有企業的建築專案,1個億的工程,預付款10%。他當時就用預付款做了第一個專案,然後用賺到的錢和賺到的信用去做了那個質地較好的專案。之後,他越做越大。
幾年後,我發現他已經不在做工程了。他合夥和其他人一起接過工程,出錢,佔股份,然後收租子。如今已經非常有實力了。
上面是一個建築老闆的故事。來說說另一個人。這個建築老闆是有一定的實力,他接了一個房地產專案。埋頭乾的檔口,這個老闆頭腦發熱,將自己的本折在了賭桌上。在賭桌上雖然輸了,但是他覺得無所謂。因為他覺得這個專案甲方欠了很多錢,至少自己不會出流動危機。
結果,這個建築老闆還是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他突然發現,自己空對空,房地產公司也是空對空。之後這個房地產專案在當地政府牽線搭橋下找到了下家。但是這個建築老闆已經被踢出局,一貧如洗。
好了,說點實在的價格透明嗎?非也,有一些歐洲國家房地產行業建造房屋是需要預付工程款,而且比例很高。而拖欠工程款,直接就是破產。但國內就要面對一個權衡:資金充裕,但是報價較低的專案;資金不充裕需要電子,但是報價較高的專案。所以,中國建築企業的報價並不是非常透明。
很多時候,甲方和建築老闆最怕的就是“雨對風”“空對空”。兩方都沒錢,兩方都惦記著對方出錢。然後專案總是在關鍵時刻卡殼。你很難說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是出在甲方還是在乙方。一般雙方信用高的專案,順利完結的可能性較高。
在上面兩點作用下,中國建築業大約最要緊的不是技術。畢竟基建狂魔這麼多年,中國在建築業技術上和效率上早於全球第一。對於建築業,就是資金鍊問題。
然後,考慮一下如果雙方資金鍊都要硬,這個行業會如何發展?
建築業需要靠譜的甲方,最好是政府工程。甲方比如房地產開放商想要靠譜的建築單位,最好是國字頭的中建。這一拍即合,於是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如今已經深度集中。而且未來還會更加集中。
集中是什麼?大企業擠走小企業的過程。2019年房地產行業情況尚可,但是小房企倒了一大片。民營建築業也相應萎縮。但是這並不妨礙大的房地產企業發財。融創依然在不同的吃進專案產值,很多專案無非是從小房企轉移給了大房企。未來,房地產和建築業都將是龍頭主導。那種個人專案時代,已經留在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