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繡春刀知陽明
-
2 # 龍之怒2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魏延要的是一萬人而非五千。
原因有5點。
1.子午谷地形屬於《孫子兵法》中提到的“掛形”原文如下“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若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而長安那時是西部的大城,也是雍、涼二州之咽喉,在董卓時還做過一段時間的首都。如此重地豈能無防?
2.魏延進軍子午谷,屬於偷襲,偷襲貴在速進。所以,一不能多帶糧草,二不能多帶攻城器具。魏延全軍因為要速進,所以最多隻能帶四五天的口糧。若說破城後用魏軍之糧,也不行,因為三軍以糧草為重。夏侯懋雖是膏粱子弟,但其必竟出自將門,城破焚糧的道理他還明白。再說長安是重地,是大城必城高而池厚沒有足夠的攻城器具如何取城?
3.兵力不足!據史書記載,蜀漢北伐時,總兵力十一萬。這十一萬人要駐守城池。還要防守南邊的南蠻,東邊的東吳。諸葛亮能帶出來的兵力,不會超過五、六萬。這麼少的兵力,還要再分於魏延1萬。請問,諸葛亮只有四、五萬軍隊,如何能在四五天內,殺過渭水兵臨長安與魏延會師。
4.長安一失,中原震動。曹睿必起兵來救長安,請問魏延只以區區不足萬人(攻城時必有損傷。)如何抵擋曹睿大軍?
5.東吳在後,坐收漁利。長安一得,魏蜀兩國必陷入決戰,旦夕難絕。那東吳便可蜀空而攻蜀,魏空而攻魏。當年呂蒙襲取荊州時,不就時趁荊州空虛,兵不血刃而取得荊州嗎?諸葛亮已經吃過一次虧了又豈能上第二次當?
所以綜上所述,蜀漢不用魏延之謀乃理所應當之事。
-
3 # 津城沐雨
第一,諸葛亮平生謹慎有餘,不敢冒險,喜歡穩紮穩打,奇襲長安屬於兵出險招,不符合諸葛亮的作戰原則。
第二,魏延所部的兵力,都是精銳之師,5000兵馬對蜀漢來說,佔有很大的比例,5000兵馬的損失將是重大損失。
第三,諸葛亮不放心魏延,魏延奇襲長安,如果遇到險境很可能會投降,直接造成蜀魏兩軍的此消彼長。
第四,魏延突襲長安,一旦稍有差池,就會沒有退路,被魏援軍黏住,到時候諸葛亮就束手無策了,對軍心是很大的打擊。
回覆列表
子午谷奇謀一直是頗受爭議的時期,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不會用兵才不敢用這一計謀,一旦用了肯定能成功。另一部分則認為子午谷奇謀實在冒險,一旦失利對蜀軍不利,損失不起。
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1.三國時期,蜀國最弱,人口不足百萬,去掉老弱,在青壯之士挑選兵馬,恐怕蜀軍總兵力不會超過十萬。祛除蜀國各地方地方的駐軍,防守南蠻和東吳的部分兵力。諸葛亮北伐時的兵力應在五萬左右。魏延一下抽調五千兵馬,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其實是沒留退路的,一旦失敗必然全軍覆沒,沒有退路。而且這五千人兵馬損失了憑蜀國的國力一時是補充不上的。不像魏國,損失個萬八千都是小意思,從關中,中原,北方隨便哪裡徵一些兵就能補充上。所以諸葛亮不敢冒險,損失不起。
2.魏延的計劃是這樣,趁著魏軍主力在前線於諸葛亮對峙,直接襲擊魏軍的後方大本營,奪取長安斷掉關中和中原的聯絡。屆時魏軍前線聞聽後方失手,一是擔心主力被超後路,另一個擔心蜀軍直接放棄關中殺進中原。一旦如此魏軍必亂,前線不敢打,後方回不去,只能在關中逃竄,蜀國找到機會就有可能擊敗魏軍主力。奪取關中能夠佔領更大的戰機。但是,長安自古便是名城,又作為漢朝抵禦關中各路叛賊的屏障,易守難攻是必然的。昔日馬超在關中興兵,便是屢折於長安,且是以多擊少尚不能破長安,更何況是魏延不過五千人馬,尚無攻城器具。《郝昭鎮守的新建的陳倉小城,尚能抵禦諸葛亮大軍一年之久,更何況長安這座數百年的都城》
3.一直有人拿子午谷奇謀於鄧艾偷渡陰平的滅蜀之戰作比較。認為鄧艾乾的事情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想的計策。其實偷渡陰平和子午谷奇謀確實類似。不過子午谷奇謀沒有實施,而偷渡陰平則是實施了,並且成功立下不世之功。可以分析一下偷渡陰平是怎麼成功的。第一,鄧艾偷渡之前已經輕鬆魏蜀已經交戰過,且蜀軍慘敗,漢中失守。第二,魏軍總兵力據說有20萬,分兵三路。蜀軍總兵力不過三五萬不到。魏國曆險,損失的起。第三,蜀國後期腐敗,沒有對天險進行駐防。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時居然原本應有駐軍的地方已經沒有駐軍了。第四,同樣因為蜀國腐敗,人心不齊,鄧艾偷渡兵馬沒有補給的情況本身是難以持久的。沒想到蜀國境內的太守聽聞鄧艾兵馬來的時候不戰而降,給鄧艾兵馬帶來了足夠的休養和補給。第五,蜀軍大後方沒有能領軍打仗的將領,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確實算得上蜀國後期的人才,但是諸葛瞻卻沒有秉承先父的智慧,在朝為官尚可,領兵打仗就太水了。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反而慘敗,不過自身也確實有武侯的氣魄,自刎殉國。憑此五點,乃是鄧艾之謀成功的幾個成功因素。但是反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兩軍此時尚未交戰,且蜀國兵力不佔優,冒險的話損失不起。而且此時魏國主明臣賢,人才濟濟,後方的著名將領,如司馬懿,陳群,郭淮之流皆在後方,魏延縱然能順利潛至長安,恐怕也難以憑兵力不佔優的情況下,是這群名臣的對手。而且魏國不乏人才,必然已有防備。
4.個人以為,諸葛亮認為子午谷奇謀不可為,首先損失不起,其次魏華人才多或有防備,接著縱然能成功憑五千人也難成大氣。(個人愚見,不喜勿噴。水平低,條理或有不清,請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