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速7英語
-
2 # FortuneMaster有話說
成年了,能掙錢了,當然就不能得壓歲錢啦。很欣慰。錢掙得多,年終獎也滿意,給小輩孩子,老年人,父母,發紅包壓歲錢也不眨眼。
遙想當年求學時代,缺衣少吃,父母兄弟姊妹,同甘共苦。親朋好友各種鼓勵和支助,終身難忘。
當然現實中,有時也怕過年,怕回老家,我的遠在廣東打工金領哥哥,每年回家,老人,孩子,親人,光紅包支出就要2W左右。得量力,不能攀比。
領壓歲錢快樂,發壓歲錢自豪但不輕鬆。和諧,富強,發財中國年。福豬拱門,恭喜發財。
-
3 # 甲骨遊學
歲月蹉跎,一晃人到中年。孩子過年,不亦樂乎,大人似乎也跟著孩子,入了年味。其實,年是給孩子過的,大人在一旁觀看,感慨萬千。
一、孩子天真,以這樣的心態過年,才是高品質的!孩子為什麼天真,看看他們自誇的事兒,讓年味更濃:
男孩子說:
男孩子睡醒後頭發不是亂蓬蓬的;
男孩子不會迷失方向;
男孩子上廁所更自由……
而女孩子說:
女孩子走路更輕盈;
女孩子頭髮梳理得更整齊;
女孩子更漂亮……
聽到孩子們這樣自詡,大人們微笑著,享受天倫之樂。安靜之餘,與孩子們一起過年,不亦樂乎。
孩子會生活,更會享受生活!
二、過年真好,希望天天過年,不用上班,但過年很無聊,為什麼?這真是悖論。年前盼望趕緊放假;一到假期趕緊收拾行李,火速奔路;到家後舒口氣,高高興興吃上幾頓飯;然後,開始懶散、漫無目的,無聊了……
為什麼?
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1990年出版的《生命的心流》指出:
1、上班的人想下班;
2、下班的人不想上班;
3、但上班時,人更有動力,滿意度更高!
契克森米哈教授解釋:
我們工作時,撇開了干擾事情,忘記了焦慮,專注於工作,從而帶來滿足感。
所以,即使是最卑微的工作,也比自由的時間容易過。
看來,工作是祝福!
“有贊”實行“996”工作制,早上9點到晚9點,一週6天。
有網友評價,公然挑戰勞動法!
回想百年之前的美國,盛行“大企業”文化。在資本主義助推下,大企業發展壯大,財大氣粗,任意剝奪勞動者的權益。後來,在法制與理性的驅使下,慢慢迴歸正軌,保障了勞動者的休息權。
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曙光,《人民日報》近期釋出社評,對無度加班,視為管理不善。壞習慣該及時剎車了!
盼望年後,我們珍重工作的價值,讓它成為祝福,而非“咒詛”。
年終總結:百年前,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之初,西教士幫中國培養起醫療界領袖。他們所招的學生,每兩個人住一間宿舍,襯衣每天都需要熨燙,皮鞋擦得蹭亮。
小洛克菲勒說:
我們為中國培養的學生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要為這個社會有所擔當。百年後,企業家馬雲對社會有所擔當,大力推進“鄉村寄宿學校”。為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們,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
會生活,才會工作;
會工作,才會對社會有所擔當!
盼望年後大夥的生活更精彩!
發壓歲錢,過年!
回覆列表
看到現在的小孩和晚輩領壓歲錢,我感覺是很溫暖。希望他們慢慢長大,不要著急!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值得珍惜!
同時感慨,春節真好,我們還在傳承和延續!發壓歲錢實質上是一種“愛幼”思想的一個行為儀式,同時擔心這越來越金錢化多紅包對孩子帶來的價值觀影響。
對於紅包,就是將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不論多少,不論親近,都發一些紅包,不攀比,不記名。評論小朋友領取紅包,儘量以數量論輸贏,不以金額爭高低! 只要孩子一出門,在村裡或小區敲門拜一圈年,就能領帶數目眾多的紅包。小朋友之間開學後談論的是,今年我領了100個紅包,而不是爭論領了幾千或幾萬塊錢紅包比你多。這樣形成他們爭取得到更多長輩和老人的愛戴和喜歡。
記得小時候,父母親戚拜年,總能收到紅紙包裹的紅包,裡面嶄新的一元面額的紙幣,都在幾元或十幾元,基本都能自己支配,感覺非常幸福!
也許有人說,我不差錢,難道多包點有錯嗎?是的,不但有錯,你還有罪!在有錢的成年人眼中,也許幾千上萬或許根本算不得什麼?但對於一個小孩子或許他根本沒有能力合理分配這部分錢,往往回到家長的口袋裡他們在支配,那我們還要發給孩子幹嘛呢?相當於給他一包糖,還沒吃就被家長收走了。我們還要編一堆冠冕堂皇的謊言給孩子。這還不夠,是每年這麼來一次,逐漸長大明白了,他們對這個遊戲就失去了興趣,紅包帶給他們的那份美好、憧憬與希望漸漸的失去了,童真也就被我們漸漸抹殺!
巨大的紅包金額也成為了貪汙犯罪,藏汙納垢,甚至洗錢犯罪的一次狂歡。
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身邊做做起:
紅包可憑個數論輸贏,不以金額爭高低!淨化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