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百年王者興

    當然有,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原諒在下淺薄,實在是不知道你這個“為什麼”是針對什麼問的。你是說為什麼北魏要漢化?還是說為什麼歷史書上要講北魏的漢化?

    問問題要讓讀者清晰地知道你想問什麼。

  • 2 # 張律明

    三國以後,中原漢人已經被殺的很少了,魏晉時期為稅收和耕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胡人被引進中原。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中原漢人減少開始大量屠殺漢人,歷史上就發生了“五胡亂華”。五胡亂華的結果就是漢人南遷,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衣冠南渡”,就是漢族離開中原到達長江以南地區。

    從公元316年五胡亂華到北魏統一北方,(中原)先後建立了16個胡人政權。439年,鮮卑拓跋珪建立了北魏,467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漢化,他首先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鮮卑姓改為漢姓,自己也改為姓“元”。同時將105個鮮卑姓改為漢姓,譬如:丘穆陵氏改為“穆”姓;步六孤氏改為“陸”姓;是連氏改為“連”姓;拔列氏改為“梁”姓,等等。一千多年過去了,許多鮮卑族漢化融入到漢族中來了。

    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分裂,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周文帝宇文泰因不滿鮮卑漢化,大開歷史倒車,恢復鮮卑舊姓。楊堅的父親楊忠因功官至柱國、大司空,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氏,楊堅承襲父爵官之太尉,後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上臺以後就廢除鮮卑化與胡化的政策,全部改為漢姓、漢文化、漢字、官漢制,否則我們的漢字、漢文化、漢姓將被打斷。

    我們這裡也要說一個人叫“李虎”,在西魏時他因軍功被授予八大國柱之一、官之太尉。宇文泰恢復舊姓時,賜給他的鮮卑姓“大野氏”。李虎的兒子李昞、李昞的兒子李淵、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李家父子都稱自己是漢族,祖先是隴西李氏,就是李廣的子孫。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因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分二次將李陵的家族全部殺光,根本不存在李廣的子孫。

    再則,李世民在玄武門以後做了三件事,知情的人都認為李家本是鮮卑人。一、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兄弟,為了在李淵面前表示懺悔,吮吸了李淵的乳頭。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但是不管李淵有三個乳頭還是四個,這種風俗在漢族中是沒有的,惟有胡人所有;二、宣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將自己的侄兒全部殺光,但是將他的弟媳納入為妃,這也不符合漢人的習俗;三、李世民想將他的女兒下嫁給士族,士族紛紛拒絕。原因是鮮卑族的女人嫁人以後可以有情人,並且可以結婚多次,與漢人的習慣格格不入,所以全部計程車族都拒絕這門婚姻。在唐朝時,由於鮮卑人對婚姻沒有什麼忌諱,老子娶兒媳;兒子娶小媽屢見不鮮。

    歷史上稱隋朝為“鮮卑王朝”,只不過他們都漢化了,再加上歷史是中國的儒家士大夫所寫,所以一般都忌諱說他們是鮮卑王朝,害怕自己的漢族身份被打斷而已。

  • 3 # 夜月下鳴蟬

    歷史書上肯定講過北魏的漢化過程,一來這是重大歷史事件,是影響北魏國家程序的關鍵因素。二來這是漢民族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節點,也是漢文化得以儲存和延續的重要原因。

    在五胡亂華時期,中國北方基本上處於被塞外胡人民族蹂躪和屠殺當中,漢人十不存一,整個北方的漢文化幾乎被摧毀殆盡,而多人北方胡人國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來來往往,顯得非常熱鬧,但是都是文化程度極為低下,國內叛亂不止,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存在較長時間。

    而在北魏孝文帝登基之前的時期,北魏也是處於這種情況之下,官吏貪汙腐敗,豪門巧取豪奪,百姓民不聊生,國內起義不止,而孝文帝看到這種情況後決定在國內推行漢化,廢除鮮卑的舊俗,改行漢風漢俗,禁止講鮮卑話,鼓勵漢話,並且將國都遷都到洛陽,推行漢族的官吏制度。經過這樣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北魏國內民族矛盾相比以前,空前降低,國內經濟稅收等也逐漸大有起色,可以說漢化成就了北魏,更加成就了孝文帝。

  • 4 # 戴你看歷史

    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課本中有講到北魏的漢化,在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一課中有一個子目就是講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漢化的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原因: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民族交融時期,第一次是在先秦時期,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三次是宋元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權眾多,有五胡十六國之稱,相互之間不斷髮生戰爭和交流,客觀上促進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這一時期的民較大交融做出巨大貢獻。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順應民族交融趨勢,以國家政權推動鮮卑族漢化,促進了民族關係發展。漢族吸收借鑑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的漢化,共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動,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2、有利於宣揚良好的民族關係,維護民族團結。中國民族眾多,民族關係複雜,處理好民族關係是我們國家的重大事情。因此國家在新版的教科書中大多是宣揚民族關係好的事情和人物,對於一些戰爭或者負面的事情有意迴避。而且新版歷史教材中在民族關係中第一次使用“交融”這個詞,以前是使用“融合”。這個是有比較大的區別,側重民族關係是相互的影響和發展的。

    你覺得呢?可以相互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書法十個月,很茫然,還能做哪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