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亮劍裡李家坡戰鬥是重頭戲,現在很多人都批評李家坡戰鬥戰術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也說亮劍是神劇。但是我的看法是李雲龍的戰術指揮正確。

    首先,日軍山崎大隊戰前無明確目標,進入八路軍根據地就是偷襲,這樣一來山崎大隊就不可能攜帶太多的武器裝備和糧草,在被八路軍包圍後,八路軍總部命令是全殲敵軍,這樣一來山崎大隊就和八路軍展開了血戰,在李雲龍部進攻前,八路軍772團連續衝鋒了八次,雖然說沒有攻下李家坡,但是八路軍的槍可不是朝天放的,包圍圈中的日軍也是要拿命相博的,在772團連續發動八次衝鋒後,日軍也可以說精疲力竭,因為日軍也不是鐵打的,而且彈藥可能也剩不多少了。這時候生力軍李雲龍部調上去接替772團,這可以說戰術非常正確。

    李雲龍的戰術就是用人多的優勢和鬼子肉搏,因為李雲龍很清楚只有和鬼子絞殺在一起日軍的火力才發揮不出來,在發動進攻前,李雲龍為了在日軍防線開啟缺口,讓悍將張大彪組成突擊隊,集合團裡全部機槍打頭陣,在集合全部手榴彈給一營,集結全部手榴彈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日軍的短時間內的混亂,給張大彪創造條件,衝鋒開始後,李雲龍部全團出動,一個預備隊都沒留,這說明李雲龍是不準備第二次衝鋒的,不得不說戰術確實高明,當張大彪開啟缺口後,獨立團全團殺入,這樣一來在人數上獨立團對日軍形成了碾壓,包圍圈中的山崎大隊殘兵已經疲憊不堪,在遇上了生力軍獨立團,戰鬥可想而知,最後鬼子全軍覆滅。

    所以說李家坡戰鬥戰術上是可行的。

  • 2 # 天河水鄉

    李的戰術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實現。其一程部已對敵強攻數次雖然沒攻下敵陣地,但日本鬼也看到了八路軍的戰鬥力不敢輕易離開工事。其二日本鬼已被包圍放棄工事突圍也是找死。所以當李部土攻作業事日本鬼無計可施,用炮火壓制,炮彈在前面的戰鬥中也消耗了不少壓制不住。離開工事衝出去結果又被八路軍炮火狂轟。只好眼看到李部土攻靠近!所以李的戰術也是有兄弟部隊配合才行。一對一,土攻戰術基本沒用!

  • 3 # 布夫舟

    戰術是可行的,但是不適合李雲龍的部隊,並且李雲龍的部隊也不可能做到。那個時候的中國軍隊無論是從人員素質,還是火力配置上來說都是比不上日軍的。現在有句話叫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戰場上,科技也是第一戰鬥力。

    李雲龍的部隊大部分都是農民出身,不認識字,除了種地以外,最多學點武,是沒有什麼很專業技能的。李家坡之戰,李雲龍是透過土工作業完成了。土工作業並不是找幾個人隨便挖挖就能夠做到的,不僅需要專業的人,更需要專業的工具。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如果對地質不熟悉,地底下是石頭,挖不動該怎麼辦?

    最為重要的一點,土工作業是一種工作量非常大的一種方法。如果坑道的側面積是1平方米,掘進50米,至少需要挖掘五十立方米的沙石。按照1個立方米1.8噸來計算,那可就是90噸的土。由於坑道面積過於狹窄,能同時工作的人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一次十幾個人。所以李雲龍除非有挖掘機,不然在七個小時之內是很難做到的。試想一下古代攻城戰都是數萬,甚至幾十萬人的戰鬥,戰鬥往往持續數月或者數年之久。如果土工作業那麼簡單的話,直接挖地道,幾天就挖進去了。

    不要老是覺得人多就行,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李家坡之戰是源自於抗日戰爭中的關家堖,那個時候在彭德懷副總司令的指揮下,八路軍3個旅2個團隊日軍岡崎支隊的500多人進行了圍殲,血戰2晝夜,最後仍然還是讓岡崎撤退了。整個八路軍傷亡近2000多人,日軍傷亡61人。

    原因很簡單,因為岡崎佔據了關家堖的險要地勢,構造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八路軍本身沒有什麼重武器,正面強攻根本沒有什麼勝算。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中國百萬軍隊都防守不住日軍,更何況是主動進攻佔據險要地勢的日軍。

    所以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愛華人士都說會亡國滅種便是這個道理。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真的太弱了,那個時候的人們真的擔心會被日本滅掉。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4 # 易柒柒

    好多回答都說不可能,但這確實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小說也好電視劇也罷不過適當誇張了了而已。歷史上的關家腦之戰始於日本岡崎大隊誤打誤撞進入我根據地腹地,兵鋒直指黃崖洞兵工廠,而負責外圍警戒的一支八路軍小分隊貿然撤退,而且沒有將敵情及時上報。之後發生的事情和電視中差不多,岡崎大隊襲擊兵工廠,待八路軍作戰部隊集結後將兵力收縮至關家腦一帶,依託有利地形,固守待援,與電視劇中建立的環形工事不同,日軍建立了三處陣地,成品字配置,互相依託支援。八路軍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但主攻部隊以129師386旅為主,其他部隊多為打援,策應,預備隊。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叫做被彭德懷視為戎馬生涯的四大敗仗,其中一仗指的就是關家腦之戰。裡面說到,八路軍攻擊部隊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強行克復了第一處陣地,但是第二處久攻不下,敵人援兵馬上就到了,形勢危在旦夕,各將領都主張撤退,但彭德懷上來了犟脾氣,下了死命令,陳賡不得已視察一線,發現土質疏鬆,適合掘進,於是改變進攻策略。但最後一處陣地無論如何也攻不下來,彭德懷不得已下令撤出戰鬥。有一點要提的是,我軍在清理坑道時也付出了重大傷亡,後來鬼子撤兵,八路軍一眾將領專門去鬼子陣地學習,發現一種別緻的掩體工事,這就是貓耳洞的雛形!還有後來那位八路軍小分隊的指揮官(記不太清是連長還是班長了)就被彭德懷親自下令軍法處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共享農機”這種運作模式?這種模式能走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