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2年的小崔哥

    其實“不問蒼生問鬼神”這詩句,出自晚唐時期著名詩人李商隱《賈生》;李商隱之所以有“不問蒼生問鬼

    神”的感嘆,我們暫且稱之為感嘆吧!這與晚唐時期,賢臣被貶,君王荒嬉無道的真實政治環境離不開的。李商

    隱一生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只能透過這種隱晦的詩意表達不滿了。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相信大部分人讀過這首詩的人,都會覺得這首詩裡的這個皇帝——漢文帝不是個好皇帝。

    因為他竟然不重用這麼有才的賈誼,不顧民生,專問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實在不是一個明君所為。

    賈生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不妨先來看一看李商隱所引的這個典故:

    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lí],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

    一年多之後,賈誼(從長沙)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祭祀完後,接受神的福祜。

    因文帝有感於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後,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李商隱根本只是有針對性地截取了這個故事一些很片面的部分。

    ①、文帝為什麼問鬼神之事?

    是因為剛祭祀完,有感而問。

    ②、沒有重用賈誼?

    恰恰相反,主動召他回來,誇獎了他,還把他派給了自己寵愛的小兒子當老師。要想想在這之前是長達三年的貶謫下放!

    其實,漢文帝之所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更深層次來說,是因為漢朝的統治是建立在“天人感應”這套儒教神學基

    礎上的,作為最高統治者,更好地弄懂“天”(鬼神),才能更好地制定“人”(蒼生)的政策。

    所以,此時,文帝才會不失時機地向他眼中的這位大天才尋求高論。

    (漢朝早期,陸賈和賈誼思想中都有“天人感應”的成分,後來,董仲舒吸收和發展了這些觀點,才在武帝朝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而且,根據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文帝對賈誼一直是很看重的。

    的。

    當迎立文帝的首功之臣周勃(絳侯)第二次拜相時,文帝倚重政壇新秀賈誼甚至要多於這位老相,短時間內破格連升數級,要知道當時他才21歲!

    不過,因為賈誼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太超前,深深觸犯到了功臣派“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的切身利益,所以,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文帝只好“棄車保帥”,讓賈誼先到長沙歷練一下,其實也是暗中保護了他。

    而賈誼在去長沙途中和到長沙後,吊屈原、傷鵩鳥,牢騷滿腹,顯得十分地傷感和悲痛,讓人感覺到這個人的小家子氣,不懂得“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

    這次“宣室會談”後,灌已死,絳就國,功臣派實力大為削弱。賈誼眼看就要重新有用武之地了,可命運弄人,他竟然又因粱懷王墜馬而亡事件,自責、悲痛過度而死,死時才33歲!“情深不壽”,令人唏噓不已!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其實,如果賈誼再多活那麼幾年,會看到他的政治主張,在文帝朝、景帝朝乃至武帝朝,都得到了貫徹,繼承和發展。文帝雖然短時間內未用賈誼其人,但其實,一直用的是賈誼之策。並且一直把賈當作“儲備之才”。

    此生如此,夫復何求?

    可惜,一代英才……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最同意與賈誼命運類似,雖然比賈誼貶謫得更慘,但仍不忘樂觀曠達的蘇東坡對賈誼作出的這個評價。(出自蘇《賈誼論》)

    可以看到,李商隱用到的這個“宣室訪誼”的故事,其實是很正能量的。

    那麼,李為什麼“強行”解讀出負能量來了呢?

    其實,他寫這首詩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

    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為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誼實亦自憫。這就是典型的“借古諷今”的寫法,用歷史材料為自己的文學創作服務。

    李商隱作為後人,以更理性的態度審視這件事。我想,他也在一定在感嘆著,封建統治下,蒼生之事(蒼生的命運)竟然要被動繫於虛妄的鬼神之上,這是種時代的悲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雙非二本成功考上985、211名校研究生的?有哪些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