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首席科技官
-
2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其實問題很簡單!
虎嗅網美國有個超級富豪,叫保羅蓋蒂,他的孫子被綁架了,綁匪問他索要1700萬美元,他不給,當時一群記者圍在豪宅中問他:“如果1700萬美元的贖金太高的話,你接受多少錢? 媒體試圖諷刺這個葛朗臺,但富豪就是富豪,他說:“0美元!我有14個孫子(女),如果付了第一次,就意味著我要付另外13次。”。 經過開會的心理戰,最終砍價到320萬美元,孫子回來了。 所以說,人家這富豪這手法,談笑風生的砍價成功。不愧是生意人。 大家都知道,李澤楷也被綁架過,綁匪1天之內,搞定了“綁人——談判——從李家運走10億港幣”的全部流程。 錢可以再掙,人是無價的,李嘉誠看的特別準。果然是李超人。 --《虎嗅網》
這其中,自我判斷,就可以看出,沽名釣譽,故弄玄虛!
-
3 # 全天候科技
虎嗅作為首個登陸新三板的科技媒體,估值卻並盡如人意。早在三年前,虎嗅1.66億的估值遠遠低於同類科技媒體的36氪。並且愛範兒就估值1億。在同類媒體掛牌上市的時候,當時就有媒體報道36氪估值5億。而如今,在科技部2017年獨角獸名單中,36kr憑藉10億美元估值成功佔據榜單,成為被圈內人士熱議的物件。同樣是知名科技媒體,虎嗅的估值為什麼遠遠低於36kr?這裡將討論的不僅僅是虎嗅,重點是36氪的產品線。
第一,每家科技媒體都在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其估值與營收能力成正相關。虎嗅雖然也是科技媒體流量大號,但是業務正題偏向諮詢與商業交流,而36氪的估值不僅僅來源於它的媒體業務,而是對36氪整體生態的估值。她不光有媒體,還有地產金融資料業務,除此之外,還有強大的創投服務。36氪也是一家投資機構,投資初創公司並且給與報道幫助其更好的融資。
第二,虎嗅的估值不如36氪早已是很多年前板上釘釘的事兒,並且虎嗅的經營情況一直顯現隱憂。從年報上看,2014年,虎嗅的總收入是926萬元,毛利率為56.85%,一年的淨利潤66萬人民幣,顯然很難配得上行業給予的“科技媒體第一股”的名頭。
而這些營收資料,還比不上一個自媒體的一年正常收入。
第三,品牌名氣和企業估值不能一概而論。在科技新媒體中,虎嗅鈦媒體36氪雖然三分天下成為收割流量的大戶,但是其產品能力和營收能力各不相同。前兩者主要只有媒體業務,在眾多媒體都在討論怎麼進行內容變現的時候,而10億美金估值的36氪,早已不遜於媒體這塊,內容空間金融資料於一體的創投生態服務體才是它的野心。
-
4 # 財經故事會
因為定位不同。
虎嗅和36氪都是媒體,但虎嗅只是媒體,而36氪卻不止與媒體。
虎嗅確實是個好媒體,算得上一科技媒體裡的一股清流。網際網路公司的老闆們,對於虎嗅的文章也是相當重視。
但媒體不值錢,可以類比的比如財經的母公司財訊傳媒。去年年初,海航集團曾出手受夠了“財經網”的主體公司,北京聯辦財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控股權—— “海航集團的金融子公司海航資本集團花880萬元人民幣,買下了北京聯辦財訊文化傳媒的80%股權,後者尚未上市”。按照這個價格,財訊的估值,也不過10億人民幣。
而36氪雖然從媒體業務切入,但其業務不止於媒體。準確來說,36氪打造了一個創投生態。36氪業務裡,分為媒體、聯合辦公企業氪空間,以及提供一級市場的金融資料與系統的鯨準等等。
僅以氪空間為例。2016年初,氪空間融資10億人民幣,當時氪空間的估值就在30億人民幣左右,這塊業務,可能是36氪集團裡最值錢的一塊業務。
因此,36氪更像一個金融科技領域的公司。
兩個不同型別的公司,估值差異如此之大,看似出人意料,實則事出有因,也不必詫異。
根據科技部2017年獨角獸名單,36kr憑藉10億美元估值成功上榜。同樣是科技媒體中的佼佼者,虎嗅的估值為什麼遠遠低於36kr?
回覆列表
虎嗅持續虧損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經營層面上的改善,其自身在創投領域的影響力也進入了一個天花板。 虎嗅最大的問題是叫好不叫座,沒有特別好的方式把行業影響力變現。眾所周知,媒體的盈利方式無非是公關業務、廣告業務還有現在火熱的內容付費。公關業務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加大業務比重就會導致媒體的權威性和客觀性下降。說不好聽點,這就是“牌坊”和“婊子”之間的關係。
至於廣告業務,本來就不是這種傳統文字媒體的長項。內容付費方面,虎嗅雖然也在做,但沒有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加之起步比較晚,逆襲可能性有限。
相比之下,36kr除了傳媒業務以外還有股權眾籌、專案孵化、企業服務對接等佈局,雖然這些多元化佈局現在看來不溫不火,卻可以讓其媒體業務處於一個更加性感的產品生態之中,也更有想象力。去年年底36kr傳媒還完成了3億融資,直接給出了IPO目標。
由於這些立體式的佈局,36kr在內容變現方面的可操作空間要比虎嗅更大,自然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但不管怎樣,虎嗅一直都是創投圈獨樹一幟的存在,從創立到現在爭議不斷,站隊和撕逼的人都不少。但是虎嗅在科技圈的影響力無可匹敵,這裡的文章最容易觸達行業大佬,隱性價值可見一斑,很多甲方爸爸更是把“虎嗅出稿”作為一項核心指標。
真心希望虎嗅可以在不失態度的情況下走出自己獨特的盈利之路。其實不光是虎嗅,這大概也是我對所有科技媒體的小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