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書後生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個人感覺曹操的這句詩句氣勢比較大。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裡的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也是氣勢宏大。

  • 2 # 眾善富民

    黃巢——《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一884),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鹽商出身。武藝很好,又通詩書,行俠仗義。曾到長安應試未舉。乾符二年(875)領導農民起義,廣明元年(880)攻入長安,建立大齊國,登皇帝位,年號金統。金統五年(884)黃巢戰敗自殺。《全唐詩》存其詩三首。

    【鑑賞】:

    這首詠菊花的詩讀來斬釘截鐵,激越凌厲,充滿一種戰鬥的豪情。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起得非常突兀,好像是詩人面對眼前初綻的菊花,情感不能自已,脫口而出。詩人殷切期盼的心情如在眼前。中國古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詩中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全詩押韻的需要,這首詩押入聲韻,形成一種緊迫激越的聲情氣勢。次句說明了詩人的期待:“我花開後百花殺。”詩人稱菊花為“我花”,可見他對菊花愛之至深。

    他期待著秋天到來,百花凋零,只有我心愛的菊花傲立風霜,一展英姿。唐代詩人元稹《菊花》詩中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句,與黃巢此句意思相同,但元稹之詩從容溫婉,而黃巢此句充滿鬥志,區別很明顯。三、四句則具體描寫了“百花殺後我花開”的壯麗情景:菊花那沖天的香氣瀰漫了整個長安城,長安城裡到處都是金黃色的菊花,好像是穿著黃金鎧甲。

    詩人使自己喜愛的菊花意象充斥了整個代表唐王朝權力中心的長安城,表現了他強烈的征服慾望。

    詩人此時剛剛落第,但他並沒有為此意志消沉,他轉而思考尋找其他出路,相信自己必然能脫穎而出。聯想到不久之後,黃巢即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我們不難看出黃巢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有著非同一般的抱負了。黃巢一生偏愛菊花,而且偏愛黃色的菊花。《全唐詩》裡有他的三首詩,其中兩首都是詠菊花的。他與菊花的故事,從他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了。

    相傳黃巢五歲那年的秋天,院子裡的菊花開得非常茂盛。一天,他的祖父和父親坐在菊花前,一邊飲酒,一邊賞菊作詩。二人正在沉吟索詩的時候,黃巢在旁邊隨口吟道:“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王賜赭黃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菊花完全可以做百花的首領,這樣,大王自然會賜它赭黃的顏色。

    以菊花為百花之首,赭黃是皇帝才可用的顏色,這兩句詩可以說是語出驚人。他的父親覺得他吟的這兩句詩有些怪,就對他加以訓斥,而且想要打他,讓他不要胡吟。可是他的祖父卻從這兩句詩中聽出,這孩子出口不凡,非同一般,就勸住他的父親,讓他再賦一首菊花詩。黃巢略一沉吟,就高聲吟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題菊花》意思是說,在秋天颯颯的西風之中,院子裡栽滿了菊花。

    它那清寒的花蕊和清冷的芳香使得蝴蝶都難以接近。如果有一天我當了主管春季時令的青帝,一定要下令,讓這美麗的菊花與桃花同時開放。這首詩不但與剛才那兩句詩意思差不多,而且更明確地說出“我若為青帝”的驚人之語,他這非同尋常的豪言壯語讓他的祖父和父親又驚又喜又怕,他們一再叮囑黃巢不要出外對人講,但自此就對他刮目相看。

    後來黃巢果真起義成功,做了皇帝,可見這首詩足夠強勢。

  • 3 # 混沌減壓機

    個人認為最霸氣、有男兒氣概的當屬: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幾句出自李白的名篇《俠客行》,全詩是這樣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或者一群經典的俠客形象:閒暇之時他們與信陵君、朱亥這樣的豪傑之士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談笑風生;不講名利,意氣相投即結為生死至交;講信義,重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即便是三山五嶽也無法阻擋他們兌現承諾的決心。一旦需要,他們即身騎白馬,來去如風;武藝高強,十步之內必然取敵人首級;事成之後奔行千里無人可阻止;完成既定目標之後隨即翩然遠去,絲毫不留任何訊息。像他們這種不計生死幹出轟轟烈烈大事的人生才有意義,比窮經白首的讀書郎精彩多了。

    這是一首少見的充滿熱血、豪情彭拜的唐詩,即便是普通人,讀完之後都忍不住心血翻騰、豪情頓生!

    試問,如果可能,誰不想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呢?

  • 4 # 吾說v

    本人認為毛澤東那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最能體現男兒氣概。

    該首詩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

    詩的全文如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神演義》裡文王姬昌反覆叮囑伯邑考不可去朝歌,為何伯邑考還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