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逸仙藥師
-
2 # 逸仙藥師
艾葉別名艾蒿。味苦、辛,性溫,小毒;歸肝、脾、腎經。主治:吐血,月經過多,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面板瘙癢。陰虛血熱者慎用。化學分析:本品含揮發油,內含桉葉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屬醇、樟腦、龍腦等。
經典附方1、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2、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3、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4、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5、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生活中亦作為保健作用:1、風寒咳嗽:艾葉燻腳法,取艾葉適量,放入沸水煮15分鐘,去渣,倒入盆內,先燻後洗雙腳;
2、面板溼疹、癤腫:煎湯外洗,或用艾條燻灸,以患處中心緩慢旋轉,灸至周圍面板出現紅暈,感覺微燙為止,每日1次,每次10分鐘;
3、煙燻驅蟲避蚊
4、作為食材:《本草綱目》記載“春日採嫩艾作為菜食,或和麵做餛鈍如彈子,吞三五枚, 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現許多地方也作為青團食用。而艾葉雖好,但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辛莉提供)
艾葉別名艾蒿。味苦、辛,性溫,小毒;歸肝、脾、腎經。主治:吐血,月經過多,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面板瘙癢。陰虛血熱者慎用。化學分析:本品含揮發油,內含桉葉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屬醇、樟腦、龍腦等。
經典附方1、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2、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3、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4、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5、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生活中亦作為保健作用:1、風寒咳嗽:艾葉燻腳法,取艾葉適量,放入沸水煮15分鐘,去渣,倒入盆內,先燻後洗雙腳;
2、面板溼疹、癤腫:煎湯外洗,或用艾條燻灸,以患處中心緩慢旋轉,灸至周圍面板出現紅暈,感覺微燙為止,每日1次,每次10分鐘;
3、煙燻驅蟲避蚊
4、作為食材:《本草綱目》記載“春日採嫩艾作為菜食,或和麵做餛鈍如彈子,吞三五枚, 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現許多地方也作為青團食用。而艾葉雖好,但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辛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