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傲煙雲裡1
-
2 # 亂步飛煙
之後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了八旗制度,在原有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這時的八旗制度,統稱為滿洲八旗。這種軍政合一的管理體制,極大地提高了滿族的戰鬥動員能力,在和明朝軍隊對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太宗時,由於統治需要,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尤其是漢軍八旗,在鞏固清王朝統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歷史角度來看,清太宗為了籠絡歸降的明朝將士,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多次賞賜大淩河城歸降的明軍,就是一個例子,而且任用漢人謀士籌謀劃策。
不過,歸根結底,滿清之所以重視和重用漢人,完全是功利主義,是為了奪得江山不得已而為之,總的來說,他們對漢人仍然心存疑慮,所以會採取很多措施加以防備。
天聰五年以前,後金軍中沒有攻城大炮,攻城時受到很大阻礙。皇太極利用王天相會造炮,決定編漢軍一旗,旗纛為青色,由額駙佟養性率領。
崇德二年,漢軍擴建為二旗,旗纛仍為青色。兩年後增至四旗,旗纛為純青鑲黃、純青鑲白、純青鑲紅和純青色。但此時漢軍旗的兵士仍然算是滿洲旗籍,並沒有獨立開來。
崇德七年六月,清朝取得松錦大戰勝利,由於受降漢人大量增多,決定整編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相同,漢軍開始擁有獨立的旗籍。
漢軍八旗在滿清統一中國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入關之後,由北到南的統一之戰,滿洲八旗的優勢無法發揮,漢軍顯示出比滿洲八旗更強悍的戰鬥力。
不過,到了康熙中期以後,八旗兵丁逐漸增多,給國家供養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清王朝強迫漢軍八旗子弟出旗,自謀出路。
根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末,漢軍旗人有21,596人,而當時的旗人總數有500萬之眾,漢軍旗人在清末僅佔旗人總數的百分之四左右(包括漢軍八旗中擔任指揮官的滿洲人在內)。
-
3 # 另類文史
我們先看清除“漢軍八旗”是怎麼生出來的。
“漢軍八旗”之父是皇太極。他籌建漢軍八旗有幾個考慮。
首先,滿清入主中原後社會動盪、統治基礎鬆散。當時滿漢待遇懸殊,漢人不滿,想提高漢人待遇籠絡人心,又遭到多爾袞、多鐸等人的竭力反對,因此皇太極決定以“建制”的方式籌建一批成規模的漢軍,一來可以改善漢族軍隊的待遇,而來還能改善滿漢關係,平抑漢人的離心力。
其次,八旗滿洲軍隊數量有限,攻佔城池後需要更多的軍力駐防鎮守。
最後,皇太極需要藉助漢軍的力量抑制八旗旗主擁兵自重的傾向,以鞏固捍衛皇太極自身權威。
漢八旗成立後,一直都遭到滿清權貴的猜忌和詆譭。皇太極曾嘗試過滿漢通婚的手段緩和民族矛盾,一度有所收效,但隨著他的死去,滿漢民族矛盾又逐漸抬頭。
我們蓋棺論定,八旗漢軍的誕生和存在,是作為制衡工具而來的。從皇太極開始,到宣統帝退位,滿清276年的歷史中,漢軍從沒有取得和滿人相等的地位,皇太極本人雖然視八旗漢軍為有力幫助,但他也始終對漢軍持不信任的態度。整個清朝,滿漢之間的矛盾時緩時激。
最後用一句話闡明這個問題吧:漢八旗在打仗的時候,是當炮灰使的。滿清一統天下後,八旗漢軍戰則為軍,和則為民,屬於合同工,而滿八旗是常備軍,是有編制的職業軍人。
滿清統治者自我標榜的“滿漢一家親”,根本就是個套路。
綜上所述,滿八旗和漢八旗政治地位極不平等!
-
4 # 子屠龍
漢軍八旗可視為“明朝叛軍”,但他們卻自嘲“大明骨、大清肉”,可見在八旗內受到不公的待遇。
總體上來說,八旗子弟就是有清一朝的“鐵飯碗”。他們專門負責戰時出戰,平時不用幹別的職業,國家發放餉銀養他們,而且身份可以世襲。
八旗兵被視為“國之根本”,皇帝向來重視,清朝中期後就將八旗待遇穩定下來。僅餉米一項,最低者有11石,最高者高達23石。如此偏多的數量,不僅滿足八旗兵的家用,還能夠賣掉部分以添家用。
因此,八旗子弟一輩子是衣食無憂,靠著不低餉銀養家餬口。但是,一些人如果有其他才華,那麼也只能當兵,而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
八旗主要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其中漢軍八旗最苦,表面待遇的相同無法掩飾其中的不公。
當八旗人數過多、錢糧有限的時候,清廷會直接讓漢軍八旗出旗,被強制出旗的人只能帶著家人自謀生路,而他們騰出的多餘名額給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佔有。
即便是在旗的漢軍,也享受著最差的待遇,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當小兵兵,運氣好的還能當個低階武官,而指揮他們的都統或副都統都是由滿人擔任。
另外,八旗漢軍只能擔任馬甲、步甲等低待遇兵種,同兵種服役,滿人、蒙古人的待遇高於漢人。至於餉銀較多的前鋒、護軍歷來由滿人、蒙古人任職。
漢軍八旗的所謂“大明骨、大清肉”指的是漢人身份為滿人服務,具有雙重的政治性格,而漢軍八旗人數眾多、差異較大是造成不受待見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漢軍八旗沒有女真八旗的地位高,漢軍八旗在清中期時就走向了衰落,直到清末,漢軍旗人僅佔八旗軍人口總數的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