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鋒芒智庫清娛

    樂團題材是塊“硬骨頭”,“小眾”命門圈層難破

    話不多說,《樂隊的夏天》首播戰績如何呢?有沒有完成S+級綜藝應有的市場反響呢?口碑方面,截至目前,其豆瓣評分為7.4分,相比此前的樂團綜藝有所提升,但與同為二季度播出的優酷《這就是街舞2》9.5分、騰訊影片《忘不了餐廳》9.4分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市場熱度方面,《樂隊的夏天》25日晚首播結束後,愛奇藝熱度指數顯示資料為4500+,位於綜藝熱度榜的第7名,被《奔跑吧3》《嚮往的生活3》《我是唱作人》《極限挑戰5》等多檔節目甩在了身後。客觀而言,首播當日的資料還需次日發酵方能更有市場參考意義,截至26日發稿前,《樂隊的夏天》位於愛奇藝站內綜藝熱度榜第3名,相比首播當日有所提升,但距離第一二名仍有差距。

    站內尚且如此,放到市場中與其他平臺共同角逐時競爭表現又當如何呢?筆者將會繼續關注節目的後續變動,以期《樂隊的夏天》能為樂團文化帶來真正的“夏天”!

    有趣的是,小熒屏上樂團大戰拉開序幕,大銀幕上也正在上演一代樂團“五月天”的故事,音樂紀錄片《五月天人生有限公司》24日上映以來累計票房2889.9萬,豆瓣8.8分,“圈錢電影”“超長MV”“演唱會錄影”在一眾粉絲濾鏡下的評論中,仍不時會看到這些不太和諧的字眼。小眾文化的樂團題材註定只能是粉絲圈層裡的狂歡。

    而相比樂團電影口碑與票房的不成正比,一直以來樂團綜藝在口碑與收視上的雙雙摺戟,則“協調”了很多。2017年江蘇衛視播出的《中國樂隊》豆瓣僅4.9分,收視上令江蘇衛視險些跌出前10,甚至一度被安徽衛視、山東衛視、四川衛視、天津衛視等二三線衛視碾壓。2018年CCTV音樂頻道也曾推出樂團綜藝《超級樂隊》,而最終口碑與收視也同樣不太可觀。

    從此前市場情況來看,樂團題材註定是塊兒“硬骨頭”,而作為首次從語言類節目跨界音樂類節目的米未傳媒要想拿下這塊兒蛋糕,顯然並不容易。

    訪談式銜接、插畫風后期,缺乏經驗能否有可取之處?

    口碑與熱度均有些不上不下的《樂隊的夏天》,究竟是一檔怎樣的樂團綜藝呢?相比此前的樂團綜藝、音樂節目是否有不同之處呢?米未傳媒首次操刀的音綜到底成色幾何?

    從首期來看,《樂隊的夏天》賽制十分簡潔,排位賽31支樂隊晉級15支,而決定權便掌握在“樂迷”手中。100位大眾樂迷每人1票,20位專業樂迷每人2票,由高曉松、張亞東、吳青峰、喬杉、馬東(首期暫無歐陽娜娜)組成的超級樂迷每人10票。雖有不同年紀、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標準的“樂迷”們參與,但這樣的投票方式在一眾節目中並無太多新意。

    賽制雖然簡潔普通,但《樂隊的夏天》相比此前的諸多音樂節目而言也有不少個性之處。馬東擔任主理人的過程中,在樂團表演間隙穿插訪談,訪談內容十分跳脫,因此便出現了馬東追問吳青峰關於蘇打綠“休團”一事的熱鬧場景,也八卦出了皇后皮箱樂隊成員之間的愛情故事。這樣的節奏把控增加了節目在舞臺表演之外的看點,照顧了對樂團知之甚少的部分觀眾,但弊端在於,對忠實樂迷觀眾而言,這樣的畫蛇添足之舉難免有些顧此失彼。

    除了馬東的訪談式銜接,《樂隊的夏天》還有一大獨特之處便是其插畫風格的後期。在節目中隨處可見充滿夏天元素的系列貼紙,這為節目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體驗。然而從語言類節目到音樂類節目,米未傳媒需要跨越的障礙還有許多,團隊過去缺乏音樂節目的製作經驗,這反應在節目的最終制作與呈現上的不成熟便十分明顯。

    就舞美設計而言,在顏色搭配上,自《中國好聲音》以來,國內的音樂節目十分追求舞臺的純淨與質感效果,為追求統一協調性,工作人員與嘉賓的衣服都需統籌,如《中國好聲音》的黑紅經典搭配,《明日之子》深藍配橙紅,《創造101》的粉色系包裝,《青春有你》採用藍黃碰撞……主題色呼應節目主題,主題色之外則往往採用黑色進行統一,但不走尋常路的《樂隊的夏天》則延續了“奇葩說”式舞美,五顏六色一樣不少,色塊組合十分鮮明。

    《樂隊的夏天》演播廳一角

    而在其他舞臺設計上,過去音樂節目從舞臺功能區劃分,到燈光煙霧的配合,往往大繁至簡,以幫助觀眾聚焦作品本身,如《歌手》的燈光舞美便是簡約極致。而在《樂隊的夏天》中,本就不規則的演播廳被劃分為A、B兩個舞臺,還有觀眾區、嘉賓區、控制檯散落其間,這使得節目不管是全景還是運動鏡頭都有些雜亂無章。而讓觀眾眼花繚亂的除了零散不規則的功能劃分,還少不了全場600多把發光吉他的“功勞”,加上燈光後整個演播廳都在發光,這令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樂隊的夏天》演播廳全景

    在拍攝剪輯上,《奇葩說》這類語言節目對拍攝剪輯的要求並不高,幾個基礎的景別機位便能處理好,而到了音樂類節目中,拍攝與剪輯無疑對節目的最終呈現效果至關重要。《奇葩說》中常常出現的鬼畜剪輯在《樂隊的夏天》未必適用,如第一期中為了給觀眾普及什麼叫“朋克”,將“我要吃烤鴨”“我要玩遊戲”等表演歌詞進行了一番鬼畜剪輯後,不僅沒有科普效果,反而容易令觀眾對“朋克”產生只有膚淺、無腦、口水的認知。

    從賽制、後期、舞美、拍攝、剪輯等方面來看,《樂隊的夏天》在展現自身獨特性的同時,或許還應考慮一下觀眾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非常喜歡小狗,給她養一隻嗎?